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路線清晰 萌發出復甦「綠芽」

2021-01-08 搜狐網

第1頁:全面回升中國應對路線圖清晰 第2頁:4萬億投資評價頗高的「救市良藥」

  全面回升中國應對路線圖清晰

  一年前,隨著雷曼兄弟公司的宣布破產,金融危機演變成了金融風暴。風暴所過之處,不僅虛擬經濟大受打擊,實體經濟也是傷痕累累,中國這輛行駛中的高速列車也未能倖免。人們切實地感覺到,這輛經濟列車的確是減速了。

  2008年前兩個季度,我國的GDP增長分別為10.6%和10.1%,仍然處在兩位數之列;三季度這一數字下滑到9.0%,這是中國五年來GDP首次降到10%以下;到了第四季度,GDP增長甚至滑到了6.8%,是2001年以來季度增幅新低。

  春去秋來,在金融風暴來臨後的第二個秋天,誰能料想到,中國已經開始從這輪嚴重的衰退中站了起來,經濟開始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萌發出復甦的「綠芽」。

  一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濟逐漸企穩回升,基本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數據均有改善。中國今年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該指數已經連續四個月同比增速加快。除此之外,不斷攀升的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以及持續升溫的房市、車市都在印證中國經濟回暖的事實。

  用溫家寶總理的話說,「這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巨大的。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從容應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他重申,政府有信心實現今年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也表示,中國經濟最壞時期已經過去,正處在企穩回升、企穩向好這樣一種基本狀態。

  「如果要給各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工作打一個分,我認為中國政府是做得最好的。」國際知名的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這樣評價中國政府在此輪危機中的良好表現。

  危機對我們的影響不言而喻,幾乎滲透到了各個行業。我們不會忘記風暴來襲時的慘狀:房地產業一下子從熱炕上掉到了冰窖裡,許多人取消了出遊計劃,旅行社的生意也就清淡了許多。更有很多農民工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加入返鄉大潮。

  在危機時期,人們由於經濟前景不明、信心不足,消費投資雙雙收縮,市場交易陷入停滯,經濟呈萎縮衰退之勢。這時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投入填補市場萎縮後的需求,經濟下滑之勢將難以挽回。

  黨中央、國務院正是看到這種情況,及時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16字應對策略,迅速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一系列應對危機的舉措,包括十大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結構性減稅、消費補貼等。

  儘管表面上看,中國政府在應付金融危機過程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和其他國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但事實表明,中國政府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要比西方政府的有效。

  羅傑斯表示,「中國政府未雨綢繆,集中了一大筆錢,現在他們果斷地使用了這些錢,而且花的非常明智。」中國政府將80%的錢投入在對未來發展有利的基礎設施上,這將使中國在世界脫離危機之後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的確,這次我們的行動果斷有力,以「令人矚目的速度」推出經濟刺激方案。這些措施不僅強化了國內需求,也成為全球危機中「新的牽引」。

  誠然,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低谷,未來的世界經濟前景仍然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外需下滑的壓力仍然很大;擴大內需在短期內仍然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一些行業、企業經營仍然困難,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應會遞減,一些著眼長遠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時間。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全球性經濟危機也為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提供了良機,即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變到依賴國內居民消費。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的,「要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內需為主、特別是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專題撰文(除署名外)本報駐京記者 呂天玲

相關焦點

  • 《中國金融》|2020年國際金融十件大事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本刊編輯部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期1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重大動蕩,股票市場在多因素衝擊下已爆發危機。3月底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暴跌態勢有所緩和,但是風險仍未實質性消除。?點評:新冠肺炎疫情是本世紀以來最為重大的傳染病危機之一,給全球衛生健康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造成了重大的負面衝擊。美國、歐洲等地區對於疫情防控沒有足夠重視,可能會使得疫情擴散的衝擊是歷史性的,對於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破壞可能是系統性的。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話語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人們的安全認知,甚至塑造新的安全問題,建構安全危機,影響相關政策。本文明確提出話語危機這一概念,旨在系統研究話語危機的成因,語言如何產生話語危機以及話語危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近年來所經歷的一些主要話語壓力和話語危機,以加強對話語危機的認識和理解,並思考中國應如何應對。
  • 金融危機、新冠疫情與氣候暖化
    現實與教訓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說起,認為那場金融危機「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失敗,而且是一場價值觀危機」,使市場「金融層面脆弱,道德層面也脆弱」。警告金融市場有三個彌天大謊:今次不同以往;市場永遠正確;市場合乎道德,想當然地以為市場擁有兌現承諾的社會資本。因此,國際和國家層面對金融市場加強監管尤其重要。
  • 央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非銀行金融機構脆弱性在此次疫情危機中明顯...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日前在《中國金融》雜誌上撰文指出,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脆弱性在此次疫情危機中明顯暴露。  文章表示,近年來,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從「動物精神」剖析金融危機
    從「動物精神」剖析金融危機2009/9/18/08:20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各國學界反思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也許是呼應了對理性預期模型的純粹外生性衝擊理論的質疑聲,今年春天以來,隨著羅伯特·希勒與2001年經濟學諾獎得主喬治·阿克勞夫所著的《動物精神》一書的流行,基於動物精神理論研究而擴展的行為經濟和金融理論重又熱鬧了起來。
  • 鮑威爾重申將採取行動維護經濟擴張 後危機時代有三大特徵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16日出席了由法國財政部舉辦的「布雷頓森林體系75周年:思索下一個75周年」研討會,發表了主題為「後危機時代貨幣政策」的演講。  在講話的一開始,鮑威爾回顧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歷史。75年前的7月,西方主要國家代表在新英格蘭共同設立了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在內的重要組織機構,為戰後世界的復甦和穩定奠定了基礎。
  • 全球降息:甘之如飴 危機暗藏
    「將支持經濟復甦放在首要位置。」韓國央行行長李柱烈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年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再下調全球經濟增速展望。今年10月的報告預測,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降至3%,較今年7月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低水平。其中,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均放緩至1.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分別放緩至3.9%和4.6%。
  • 澳大利亞大火後森林植被復甦,科學家臉色難看:新的危機正在醞釀
    澳大利亞山火從去年一直燒到2020年,如今該國的山火撲滅後植被也開始復甦,這對於該國來說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該國科學家的臉色卻頗為難看:新的危機正在醞釀。那麼所謂新的危機指的是什麼呢?在澳大利亞發生山火的地區的確已經出現了復甦的樹木,可是這些樹木都是被戲稱為缺德樹的桉樹。
  • 中國駐卡達大使: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上述會議並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全球擺脫當前危機提供了思路,為重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和廣泛讚賞。四是堅持命運與共,發出完善全球治理的強音。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根本是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推動國際社會將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置於國際發展合作核心,將消除貧困作為首要目標,讓資源更多向減貧、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發展中國家。
  • 金色百家談|火幣康律之: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 經濟復甦是加密貨幣...
    康律之認為,拜登當選,他會更嚴肅的對待疫情,美國近期疫苗又有利好,美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可能性很大,這是經濟復甦的基礎。之後拜登承諾了比川普更多的財政政策,政府在危機時刻更直接的幹預市場拯救經濟,因此美國經濟復甦良好的預期強烈,經濟復甦自然會帶來金融市場的繁榮,從而加密數字貨幣市場也會進一步繁榮。
  • 德意志銀行危機的特徵、成因及其啟示
    一、德意志銀行危機的三大特徵 深入剖析德意志銀行危機,有三大特徵值得深思:一是從個體層面來看,德意志銀行經受住了兩場大危機的考驗,反而在全球銀行業復甦期間陷入困境;二是從監管層面來看,德意志銀行主要指標滿足德國和歐盟監管合規要求,反而接連遭受監管處罰;三是從國際層面來看,金融風險沒有率先在國內暴露,反而是在海外集中爆發。
  • 中金:如果海外經濟按下「暫停鍵」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來源:金融界網站中國舉國戰「疫」已現成效,海外疫情擴散令人擔憂,「控制人口流動」或是必選之策。如果海外經濟按下「暫停鍵」,中國能從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如果海外經濟按下「暫停鍵」,中國能從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中學到什麼?面對外需可能突然銳減的風險,中國應對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是值得回顧和反思的。外需短期內大幅下滑,如果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必然需要擴大內需的政策及時應對。
  • 中國的金融穩定是如何實現的?
    今天我想向各位同行、各位同學匯報的內容是:怎樣看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問題。在過去四十年當中,世界經濟經歷了拉美債務危機、日本地產泡沫、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美國的次貸危機,如圖1所示。當下的中國金融也面臨很多問題,如金融的過快發展、脫實向虛等。但是從中國金融發展的總體走勢來看,沒有發生大的問題,可以說是相當穩定的。
  • 布萊爾:世界不應對中國崛起心懷恐懼
    昨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在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上表示,不要用貿易保護主義屏障來阻礙經濟復甦。布萊爾此言是針對目前歐盟對中國發起的多起貿易調查以及其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作出的評價,「唯有開放對於世界來說才是發展的方式。」
  • 「灰犀牛」與「黑天鵝」都來了,應對危機,哪國率先突出重圍?
    當中國的抗疫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強勁恢復的時候——此前一些「舞照跳馬照跑」的國家和地區卻成為了新的疫區,病毒演變成了肆虐全球的「灰犀牛」,世界陷入巨大惶恐;就在這個時刻,國際金融市場又飛出了一隻「黑天鵝」,「暴跌」「熔斷」「血洗」……觸目驚心的字眼訴說著情況的嚴重性。在「灰犀牛」與「黑天鵝」的聯合衝擊下,世界無疑將會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疫情可能導致一場全球性大危機?
  • 肖磊:《春天裡》《忘》兩首歌與金融危機
    來源:金融界網站2008年,由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引起的次貸危機爆發,而後演變成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也不例外。2008年1月4日,中國股市在元旦假日之後開盤,上證綜指開盤5320點,到2008年10月31日的時候,該指數跌到了1664點,跌去了接近70%。
  • 邢自強:全球經濟的腳步會呈現同步復甦 不只是中國一枝獨秀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2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第一創業債券研究院承辦的第六屆中國債券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 「雙循環:新格局新機遇」。各方專業人士雲端匯聚,從政策和市場視角,共商債券市場發展大計,展望2021年債券市場發展前景。
  • 2021年度宏觀策略報告:復甦中的再平衡
    全球經濟復甦是確定的,但由於疫情演變的不確定性和疫苗接種在不同國家之間進展的不均衡性,預示全球經濟復甦之路是不穩定和不均衡的,且疫情後遺症如全球金融風險提高、全球分化加劇等將給全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常態化回歸途中。
  • 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特點及應對
    【摘要】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具有法制化和程序化、專門化和科學化、系統化和信息化的特點。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以來,日本政府依據《傳染病法》《檢疫法》及《新型病毒等對策特別措施法》,在內閣設立新冠病毒對策本部,制定應對措施,並按照現行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進行疫情防控。
  • 中國聚焦:美債危機漩渦中的中國百姓生態
    美國債務危機像一隻扇動著翅膀的黑斑蝴蝶,掀起的風暴亦波及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民間。  12日上午,中國金融中心上海暴雨,沈雲祥依然按時到徐家匯廣發證券交易所營業部散戶大廳裡「觀望」。股市暴跌後被迫拋盤的他此時顯出一副「無奈的悠閒」。  「周一一開盤,我就傻眼了,手裡幾個還算股性好的股票,都一路往下跑,大部分『跌到肉裡』去了(跌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