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成長在鄉村,是比較偏僻的山區;中學讀書的幾年在小集鎮;大學在小城市;工作在相對大一點的城市。接觸過這些地方的很多種人,老貓對農村人、城裡人這種區分不以為然。區分容易導致偏見。無論鄉下城裡,人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在山區的家鄉,人口稀少,每戶人家有山有地有水田,過了一戶人家,要隔幾道山嶺才能再遇到小小村落。資源相對於人口集中的地區要豐富一些,每戶人家分到的田地能勉強支撐一家人的口糧和菜蔬;山場出的竹子、茶葉、樹木好好規劃,每年能帶來一點經濟收入。農戶之間有衝突主要集中在分配這些資源的時候。平常過日子,鄰裡之間也就早晚碰面大聲招呼,其他時間都是各自在山中、田裡、地裡埋頭幹活,累了田間地頭休息抽根煙,連戶人家都看不到,聽聽山風鳥啼,寂寞的很。人口多一點的村落,矛盾會多一點,絕大部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般都被表面的溫情掩蓋了,並不容易感受到。
這種環境下的人,如果沒有機會接受程度高一點的教育,見世面的機會少,心眼少,容易上當受騙,所謂的淳樸很多是這個原因;周邊的鄰居都是一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不願意這樣勞累而想著找其它機會的做法會被視為不務正業,一般的農民想法也簡單,不出十分的力氣掙不來錢;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少,溫情相對多一點,連綿幾十公裡的山區農村,沒有父輩不認識的人,路上的行人一般不會是遠方的外來人,都默認為熟人,見面都打招呼,邀請到家裡來小憩喝茶吃飯,陌生點的人在路上走過兩次,大家就都認識了;一般的鄰裡,有人家做了不常見的食物,會拿出來分享。在老貓的家鄉,半個世紀沒發生過治安事件。
總結起來就是矛盾較弱、溫情脈脈的熟人社會。但底子裡的東西和任何地方都一樣:親戚鄰裡之間較勁,誰家種的糧食多,出門打工掙的多,兒子讀書成績或工作好;也為界限模糊的兩塊地爭、為灌溉水源爭、為農業補貼的分配不公平爭、為贍養老人的分工爭。這麼多年打工為主的經濟生活影響下,年輕一代以及部分長輩見過的世面多了,浮躁、張揚一些,更接近鎮上的人或者城裡人,但溫情的那一部分始終沒丟,不冷漠,有熱情主動為陌生人提供幫忙便利,特別是回到家鄉的時候。但在城裡的工作中,他們是銷售、技術員、管理者、公務員、建築工、木工,有人老實巴交、有人偷奸耍滑、有人穩重、有人虛浮,穿上正裝或者工作服,說著略帶口音的普通話,你無從知道他/她到底來自何方。
平原地區的鄉村,人口密度高,土地、水源資源稀缺,經濟收入來源反而比山區少。這些地區的鄉民與集鎮距離近,與各路生意人打交道的機會多一些,外出打工也更早,同時又成長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往往會短視、油滑、貪婪一些。
城裡人的構成複雜,大一點的城市經歷了近幾十年的高速擴張,湧入了巨量鄉村背景的居民,依然有鄉土的文化背景。凡是在高度商品經濟化的環境中成長的人,表面的溫情少一點但不代表一定就冷漠;少一點淳樸是因為他們了解的陰暗的東西多一些並不代表他們一定不單純。
在老貓看來所謂的城裡人農村人,其品性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成長的環境存在多麼激烈的資源競爭。競爭不一定都是良性的,尤其是在資源總量有限而人口無限增長的情況下。不良的競爭會導致部分人的底線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