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李東) 近日,一條「尋親」消息在回龍觀當地流傳開來。這則消息中附帶著一張翻拍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女子抱著一個出生不久的孩子。
記者聯繫到了發布消息的張琴(化名)。「照片上的孩子就是我。」她告訴記者,自己幼時被寄養在北京回龍觀的一戶人家裡,十七個月大的時候被家人接走,現在自己也有了孩子,深知育兒不易,她想向這家人表示感謝。
講述 幼時被寄養在回龍觀 一歲多時被抱回
一戶人家的院子裡,年輕女子懷抱著一名女嬰,兩人都面帶微笑。如果不是張琴的文字,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都會以為這是一對母女。
「可能是家裡孩子多吧,我有個姐姐兩個弟弟」,談及當初自己被寄養,24歲張琴試著去分析父母的想法,她坦言自己曾經為此痛苦過,「當時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那樣。可是這些對我現在的生活沒有影響了,我也沒有因此性格扭曲,這就可以了。」
據她介紹,此前父母之前一直在北京做木材方面的生意。長大後她曾見過自己的一份出生證明,得知自己是在北京出生的,「好像是在昌平醫院,1993年2月份」。張琴出生後不久,父母經過當時租房房東的牽線,將她寄養在這戶人家。
「後來我舅舅去看我,那時候我都會說話了,一直抱著第一次見面的舅舅不肯下來,舅舅舅舅的叫,把他叫心軟了。」張琴說,等自己十七個月大時被舅舅抱回外婆家。之後她一直在外婆家生活,上初中才回到父母家,2009年開始在北京上高中。「如果當初沒叫舅舅,現在恐怕我該是尋雙親了。」
曾想過要尋親 但因線索太少作罷
直到現在,關於那戶曾經養育過自己的一家人,她仍然了解不多,「我不知道照片上抱著我的人的名字,只知道當時她住在北京回龍觀,家裡有叔叔阿姨和一個小姐姐。有個老爺爺老奶奶平常照顧我」,「舅舅、舅媽只去看過我一次,他們知道的也很少。」
稍稍長大後,張琴得知了自己被寄養的經歷,「當時太小了,也沒敢問太詳細,怕媽媽不高興」,高中時她想過去找那戶人家,媽媽覺得不太可能,自己當時覺得無從找起,也做不了什麼,只好作罷。
尋親 一張老照片 又勾起尋親念頭
其實張琴如今的生活過得很不錯,但越是這樣,她越是想要感謝當年撫育自己的那家人。
張琴說2013年結了婚,夫婦倆跟著公婆在內蒙古海拉爾做生意。公婆人很好,很開明,她在海拉爾也認識了很多人的,對她都很熱情,「對我也都挺好的」,「家人都在身邊,對現在的生活我很知足」。
「可能跟我自己小時候經歷有關係,曾經自己缺失的都會努力給孩子。」張琴說,目前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多。「每看到在門口等待我回家的孩子,就感覺很幸福,也感覺不易。」
去年十月份,生了二女兒後,她把孩子的照片發給母親看,母親說這孩子跟她小時候長得很像,之後就把尋親微博中的那張小時候的照片發了過來。這張照片又勾起了張琴尋找那戶人家的念頭。「我覺得這是種緣分,也是我的幸運,即使是短短的幾個月,也要感恩」,張琴說,「如要能找到,我會去看望他們,當面向他們說聲『謝謝』。」
追訪 熱心人提供信息幫尋找
張琴的微博消息發出後,回龍觀地區不少大V微博也轉發了相關微博,張琴告訴記者,不少轉發過微博的人陸續開始給反饋線索,也有熱心的人反饋給大號一些線索,但目前這些線索還有待核實。
回龍觀地區辦事處辦公室工作人初先生介紹,1990年,「回龍觀地區」是村莊,分布著各種不同的小院落。1994年前後,回龍觀地區開始有些變化,不少樓房已經起來,2003年前後,大規模樓房建起,多數小院落在那個時候已被拆,多數在原址上新建樓房。
初先生稱,現在辦事處人員工作時間都不長,外地人也不少,了解情況的不多。如要單憑照片去找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範圍太大,若能提供村名或者院落大概位置,辦事處可以幫著聯繫村委會、村裡的老年人幫著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