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校重大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
華農動科學院教授馬靜雲的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指出,2016年廣東近2.5萬頭仔豬急性致死性腹瀉的病源已查明,是來源於一種名叫「菊頭蝠」的蝙蝠。而菊頭蝠,正是16年前爆發的SARS(即「非典」)的「罪魁禍首」。
發現蝙蝠攜病毒跨物種感染仔豬
2016年10月底,一場罕見的疾病在清遠一家豬場爆發。
發病豬表現為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出生5日以內的豬死亡率高達90%。隨後疫情蔓延到周邊3個豬場,前後造成24693頭仔豬死亡。
「檢測發現病豬的臨床常見病原都是陰性,這意味著,我們遇到新疾病了。」馬靜雲說,隨即她的團隊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對腸道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最終證實該疾病的病原是一種冠狀病毒,將其命名為豬急性腹瀉症候群冠狀病毒,簡稱SADS。
這種病毒是從哪兒來的?為了得到答案,他們對2013年到2016年期間在廣東採集的591份蝙蝠樣品進行了特異性定量PCR檢測,共有58份結果為陽性,大部分陽性樣品來自菊頭蝠。菊頭蝠也是SARS等許多烈性病毒的重要宿主。
「確實,我們看到發病的豬場附近經常有蝙蝠飛過。」馬靜雲說,SADS經糞便傳播,感染豬的上皮細胞。這一發現與溯源研究證實了蝙蝠攜帶的某些冠狀病毒,可以跨種傳播到家畜並造成嚴重疾病。
釋疑該病毒不會感染人
和16年前爆發的SARS一樣,都是菊頭蝠惹的禍,那麼,此次發現的SADS會感染人嗎?
「我們要強調,SADS不會感染人,大家不用擔心。」馬靜雲說,疫病爆發後,團隊對密切接觸過病豬及病料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血清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說明SADS不會直接感染人類。
在論文中,該研究團隊也指出SADS和SARS存在相似性。發現兩者的距離較近,第一例SARS在佛山發現,此次「病豬事件」爆發在清遠;兩者主要宿主都是菊頭蝠,且都為冠狀病毒。這進一步說明,對蝙蝠體內寄宿的冠狀病毒進行多樣性和分布的分析在公共衛生上有重要意義。
研究取得初步進展後,團隊指導豬場人員按照程序啟動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封鎖、隔離和發病仔豬無害化處理等,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後續未出現大範圍擴散和蔓延,周邊豬場未出現新案例,發病豬場也未出現二次感染。
馬靜雲說:「現在SADS的跨種傳播機制、致病機理、免疫機制都還未闡明,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研究方向。」
■連結
華農教師同日
在《自然》發表2篇論文
4月5日,華農教師在《自然》上同時發表2篇論文,引起學術界關注。一篇以馬靜云為最重要通訊作者,藍天為共同第一作者,即是SADS的研究成果,這是華農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登上《自然》。
另一篇以海洋學院陳驍為共同第一作者,劉麗為作者之一,他們發表的論文在脊椎動物RNA病毒的發現、遺傳與進化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顛覆了現有的病毒分類規則體系,揭示了RNA病毒的遺傳進化規律,為揭示生命的起源進化提供了新依據。
「同一天發2篇論文不是偶然。」華南農業大學校長陳曉陽說,高水平大學建設3年來,華農共發表SCI、EI、SSCI收錄論文數434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ESI高被引論文24篇。「華農一直鼓勵老師進入農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馬靜雲團隊的成果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南方日報記者姚瑤
通訊員楊志群方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