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6日電 臺灣《旺報》26日刊文稱,汲取「臺灣經驗」的養分,背靠廣大市場,擁抱豐沛資金,大陸影視產業快速茁壯,對呈現失血狀態的臺灣影視界來說,向來引領華人流行文化的臺灣,面對大陸的急起直追,如何繼續維持優勢,值得各界深思。
全文摘編如下:
近年大陸製作的戲劇、選秀節目在臺灣走紅,儼然成了臺灣藝人翻身及打開大陸知名度的捷徑,《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收視率壓過本土戲劇;《我是歌手》讓林志炫、辛曉琪、齊秦等中生代實力派歌手再度翻紅;原本已瘋登「陸」的臺灣藝人與幕後技術團隊更因此加快腳步卡位,早已快速萎縮的臺灣影視產業恐將再承受新一波的打擊。
大陸影視圈從「臺灣經驗」汲取養分,學習臺灣的製作人、實力派演員和技術團隊的經驗,如今已非吳下阿蒙,而且還勇砸巨資向海外買版權自製陸版節目,甚至不惜巨資邀請國際巨星莎拉布萊曼、艾薇兒、鳥叔PSY等人登臺;湯姆克魯斯、威爾史密斯、小羅伯特唐尼等巨星先後造訪,影帝安卓布洛迪、克裡斯汀貝爾等人也到大陸拍電影,大陸國際化發展的速度已是臺灣遠遠不及。
影視產業可說是兩岸最早進行交流的產業之一。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前,《八千裡路雲和月》主持人凌峰和部分演員已低調登「陸」;1989年臺灣開放到大陸取景,被稱「老3臺」的臺視、中視、華視與大批製作人快速搶進,且備受禮遇。
臺灣班底 革新大陸影劇圈
早年不少老3臺的資深編審、導播退休後,都轉到大陸電視臺工作,加上製作人、編劇跨海西進,成為大陸各家衛視改變經營模式的「主幹」。湖南、江蘇、浙江等多省的衛視都有臺灣班底,連央視都曾有臺灣工作團隊,他們革新大陸電視臺、製作公司、廣播電臺原有的作業模式,帶動大陸影視產業快速進步。
臺灣藝人 酬勞10倍不稀奇
最先登「陸」的臺灣藝人是挾著高知名度,以絕對優勢進入市場淘金,酬勞翻5倍、10倍時有所聞。兩岸影視圈交流頻繁後,大陸演員快速汲取臺灣明星在表演、工作態度、時尚造型等經驗,加上近年大陸經濟崛起,2012年大陸影視廣告市場已居全球第2,達4698億人民幣,各省影視集團盈收創新高,投入影視產業的資金快速暴增,電影、戲劇產量飆升,培養出不少大陸新星。
反觀臺灣影視市場,廣告總量雖然上升,但數十家電視臺分食的結果,利潤有限,如今臺灣平均演員酬勞早已輸給大陸,許多6、7年級中生代藝人深感發展瓶頸,不得不到市場潛力無限的大陸尋找一片天。
沒戲可拍 影視人只得登陸
深夜10點多,拍戲剛收工的範逸臣走在深圳無人的街道,淡淡地說:「我到大陸工作,因為臺灣沒人要我啊!」6年級的他,2008年以電影《海角七號》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但其後臺灣卻沒人找他拍片,反倒是不少大陸製作人送劇本上門,因此2010年他毅然登「陸」。
兩岸影視產業實力消長,也讓許多人憂心未來,製作人阮虔芷認為臺灣相關部門應參考韓國的作法,支持臺灣影視產業。向來引領華人流行文化的臺灣,面對大陸的急起直追,如何繼續維持優勢,值得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