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在香港。左起:陳小彭、陳寅恪、唐篔、陳美延(前小童)、陳流求。三聯書店提供
《也同歡樂也同愁》封面。
由陳寅恪3位女兒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共同執筆撰寫的回憶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近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關於陳寅恪的書出了不少,但多是從其求學、治學、學術著述等人生大處著筆,該書首次從家庭生活的側面進入,書中所記述的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
紀念雙親逝世40周年書名來自陳寅恪詩句
在雙親陳寅恪、唐篔離去40年後(註:陳寅恪、唐篔於1969年先後逝世,此書完稿時間為2009年),陳流求、小彭、美延三姊妹已是七八十歲高齡的老人,她們傾注心血,合作撰寫了對父母的回憶,了卻纏繞心頭多年的夙願。在這本書裡,她們講述了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種種親歷、親聞、親見的往事。
姐妹三人在後記中表示:「這種想法萌生已久,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父母離去已經四十個春秋,我們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願,女兒們也將隨父母而去,就會成為永遠的愧疚。我們決心拿起筆,不顧文墨拙劣,儘量記下尚未忘懷的往事,雖未必能將許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敘述親歷、親見、親聞的事件,作為三姊妹對父親母親逝世40周年的紀念。」
關於書名,她們也在後記中解釋道:「回首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們備感親切,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溫暖的家,雙親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重現眼前,他們舒暢時我們也輕鬆愉快,他們憂傷時我們也心情沉重,正如父親詩句所云『也同歡樂也同愁』。」
早年家中點滴舊事來自父親親口講述
回憶錄開頭兩章追述陳寅恪先生的祖輩家世、東洋西洋求學、與夫人唐篔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等故事,這些故事得自三姐妹兒時父母對她們的親口講述。在書中,她們寫道:「我們年少時候,聽父親有時談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這些記憶在我們頭腦裡存留了好幾十年,時間愈久愈讓人感到它的親切和珍貴,現謹將印象較深的部分寫下,以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思念和敬愛之情。」
陳寅恪先生的這些早年舊事不僅此前鮮為人知,而且讀來饒有趣味,讓讀者了解了這位學者的另一面。比如書中講到陳寅恪先生生平與兄弟姐妹的第一次合影:這張攝於1896年春的照片上,花園裡5個小孩並排站立,大家都好奇地注視著鏡頭,只有當時7歲的陳寅恪手握一枝桃花。多年後陳先生向女兒解釋:「當年照相是件稀罕事情,因此對拍攝覺得甚為新奇,心中暗自思量:長大後恐難以辨認出照片上哪個小孩是自己,剛巧拍照時他正站在一株桃樹旁邊,便伸手握住一枝桃花作為標記,想將來再看時必定不致出錯。」
事隔多年追憶往事更加貼近父母心靈
回憶錄的重點部分是在1932年至1949年這17年間,講述了父母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
與以往的一些記述不同,姐妹三人從女兒的角度,獨特而又真切地追記了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真實豐滿。就如姐妹三人在書中所感慨的那樣:「寫回憶錄的歷程,讓我們更加貼近父母的心靈。在我們童年、青年時期,對他們的心境、為人,認識不夠、理解不足。韶光荏苒,如今已步入暮年的女兒們,重溫逝去的日子,逐漸對父母有了新的認識、理解。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探尋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歡樂與愁苦。後悔當初何以不多問幾個『為什麼?』以聆聽更多教誨。這是我們終身的遺憾,今生今世再也無法補救了。」
描述家庭生活側面可以作為歷史來讀
關於陳寅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蔣天樞《陳寅恪編年事輯》(蔣氏身後其弟子張培恆又有「增補本」刊出)、汪榮祖《史家陳寅恪》、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3部重要作品,以及眾多門人弟子的回憶文章。可以說,在今天,陳寅恪已經不再是個陌生人物,其主要的生平行事人們已有相當深入的了解。那麼,這本回憶錄和之前的這些著述相比,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三聯書店相關人士表示:「關於陳寅恪,之前的著述多是從其求學、治學、學術著述等人生大處著筆,刻畫了陳寅恪的文化性格,總結了他的學術貢獻。陳氏三姐妹的這本小書,最大的不同是女兒的身份帶來的獨特視角,從家庭生活的側面進入,特別是對母親唐篔及其家世、對陳家、俞家等周圍親眷的憶述,大大擴展了對陳寅恪生活環境的認識,提供了陳寅恪研究重要的資料補充。
此外,陳家三姐妹雖然均非文史專業出身,但自小所受庭訓和家風影響,在寫作過程中本著嚴謹求實的態度,強調親歷、親聞、親見,竭力做到真確無誤。陳家世交,著名學者吳宓的女兒吳學昭在談及此書時也說:「關於陳寅恪的書雖說出了不少,但以女兒的身份回憶父母雙親,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是第一部。質樸真摯,可以作為歷史來讀。」
○連結
女兒回憶中的陳寅恪
一、父親陳寅恪
時至今日,陳家姐妹們仍然記得父親小時候教的唐詩。「父親空閒時候,會選擇一些唐詩教我們背誦,流求和小彭現在都能清晰背出好多句子,如最初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到後來的《長恨歌》、《琵琶行》,這些詩句表達的意思,我們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加深理解,也更明白父親的用心。」陳家三姐妹在《也同歡樂也同愁》中寫道。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陳寅恪可算得上是個「嚴父」。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陳流求期末考試考了第一名,還獲得獎品,高興地蹦跳著回家,暗想會得到父母的獎勵,哪知父親看了成績單後,問道:「你是不是比班上不少同學年齡大一點(那時一些小朋友較早入學),自然應該考得好些,有什麼值得驕傲呢。」更沒有獎賞,以後家裡孩子即使考試得高分,也不會在意了。
但在平時,陳寅恪卻對女兒們格外疼愛。三姐妹在回憶錄中記載,在成都時,「美延已到入學年齡,身體不好沒去上學,負責放羊。放一隻羊時還可順便扒點落葉、撿小幹樹枝,為家中爐灶添些燃料;放三隻羊時就忙不過來了。父親有時傍晚帶著美延散步,饒有興趣地詢問羊喜歡吃什麼草,美延告訴他,羊最愛吃帶刺的酸棗葉,就是我們家圍籬笆牆的酸棗樹的葉子,父親感到奇怪」。「走到茶館旁,父親常會停下來,聽片刻成都方言說書,多半是講《三國》,他用欣賞的口吻說:說書人講得比小說生動。有時還會買一小包炒花生米,或帶上一個廣柑,與美延分食。」
1938年,陳寅恪在雲南,而孩子們在香港。「父親幾次對我們姊妹說過:曾在集市上偶然見到一位苗族婦女,背著個孩子,胖胖的眼睛挺大,很像美延,就盯著看;那婦女誤以為父親對小孩有什麼歹心,帶著孩子趕快離去。這事使父親十分感慨,更加思念在港避難的家人。」
二、丈夫陳寅恪
曾為許廣平老師、毛筆字深得陳散原讚賞的才女唐篔,在婚後默默操持家務,寧願堙沒在丈夫的光環下。回憶錄裡說,在成都時,母親曾買來一隻懷胎的黑色母山羊,母羊生了兩隻小羊以後,母親便學著擠奶,每天早晨先把母羊用繩索栓好,用水洗淨母羊乳頭,費不少周折才能擠出一碗羊奶,給父親飲用。
三、「貓迷」陳寅恪
季羨林愛貓,世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其實陳寅恪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貓迷」。《也同歡樂也同愁》中寫道:「北平的鼠患不如成都猖狂,父親一如既往地寵愛貓咪,成為貓的『保護傘』。每逢將近中午時,陳慶華先生正在念讀外文資料時,貓餓了就吵鬧,父親必定喚家人趕快餵貓,因為父親從來不準虐待家禽家畜,更不允許打貓,於是貓就養成習慣,一餓了就只對著父親喵喵地叫。我們家有隻純白金銀眼的貓也很『有名』,一次母親到離家一裡多路的雜貨鋪買東西,店裡人竟對母親說:你們家的貓剛才來過這裡啦。」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蒲荔子
實習生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