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貓哥
作者|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現在整容的人特別多,不止是女性,男性整容比例據說也達到了36%。
整好看點不光自己開心,其他好處也不少,比如有經濟學家就統計過,顏值高的人比普通人的平均薪水高10%。
不光是人,產品長得好看也能賣得更好,畢竟很多人買東西只看外表。
怎麼證明自己的產品長得好呢?設計這事見仁見智,沒有統一標準,有些人就看準了機會,給你提供這個證明。
比如德國紅點大獎,就是這個領域玩得最好的。
首先說,人家規格很高。
紅點設計獎,與IF獎、IDEA獎、G-mark獎並稱全球四大設計獎,據說是設計界的奧斯卡。
它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1955年德國的設計協會在國內創辦的一個年度設計競賽,並通過展覽的方式來展出成功的設計。最初幾十年,就是個行業內的小獎,名聲不大。
直到1991年,時任協會合伙人的Peter Zec把這個獎做了些調整:
先是給自己設計了一個醒目的logo;
然後他就看上了傳播的力量,這獎項的讓全世界知道啊,光發新聞稿是沒用的,得讓作品說話,於是差不多每年的獲獎作品都有很多人關注。
比如這種一看就知道「坐上去以後起來會很費勁」的椅子:
據說能更省力的無雙圖釘:
像薯片一樣的床或者躺椅:
32面鑽石棺材:
因為這些作品很具有傳播性,一來二去,紅點就把自己做成了設計界的「奧斯卡」。
人家不光會設計,還很會營銷。
於是很多公司、設計師,就以拿到紅點獎為榮。
開始的時候,德國人覺得這也挺好的,不過時間長了,德國人就覺得這大獎味道變了,為啥呢?
獎發的太多了!
2016年有德國媒體統計了下,發現紅點獎的獲獎率達到25%,而IF獎的獲獎率更是高達37%。
再發下去就變成人均都有獎了,於是紛紛抵制。
眼看著這玩法玩不下去了,紅點獎找到了另一個樂土——中國。
咱們這很多公司正發愁產品沒啥特點可描述,拿個紅點獎,不就逼格滿滿了嗎?
設計獎這麼容易嗎?別說,得獎的還真不少。
比如小米,雷總親自發捷報:
汽車公司更是愛貼獎狀:
家電行業也是重頭,產品種類又多,尤其像海爾,十幾年拿了137項紅點獎,這還只統計到2018年。
2019年拿紅點大獎的中國公司,很多真的聞所未聞,設計很驚人嗎?看著也很一般。
其實不光大公司拿獎,2016年7月,一款來自微商、名為「DayShow」的噴霧補水儀獲得了紅點產品設計獎。
這個微商團隊在朋友圈、微博上曬前往德國領獎的機票、頒獎現場的視頻,以及紅點獎創始人彼得·澤克(Peter Zec)現場使用補水儀的照片。生生把一個領獎現場做成了營銷大會。
這麼幾年下來,紅點的獲獎率從25%提高到了41%,有越來越水的嫌疑。
其中的大贏家是誰呢?中國。
2020年,中國企業獲獎設計在紅點獎裡的比例已經佔到了28%,相當於你看奧斯卡頒獎禮,中國電影狂攬近三分之一獎項的感覺,激動吧。
為啥中國獲獎的數量爆棚了呢?不是沒有明白人,羅永浩曾在錘子手機發布會上公開嘲笑過,說德國紅點獎是中國家電企業最喜歡花錢買的一個獎,這個獎在工業設計圈中就是一個笑柄!
不過等錘子拿了另一個設計大獎——IF獎,他又為這段發言道歉了,當年針對誰大家都知道,可能後來老羅才意識到,這是一個行業邁不過去的坎,乾脆道歉。
這個獎真是花錢就能買的嗎?是也不是。
為啥這麼說呢?幫大家普及下:
紅點獎有三個組別:
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傳播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和概念設計(Design concept)。
前兩個參賽的基本是企業。概念設計現在有很多學生和設計師參賽,學生為啥要參加呢?很多學校拿個紅點就能保研,找工作也好找很多。
這裡面最受關注的是產品設計獎,這裡面水分就大了。
● 至尊大獎(Grand prix),基本是個位數的,很難;
● 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一年上百件獲獎,也很難;
● 產品設計獎(Red dot),大概相當於你單位年會的普羅大眾獎。
貓膩就藏在這,很多公司其實只是拿了最普通的獎項,但宣傳的時候只說拿了紅點大獎,這裡面的含金量可差太多了,比如華碩曾宣稱自己2020年一舉拿下26個紅點大獎,但人們記得的沒幾個。
說到底,這就是個營銷噱頭。
問題來了,為啥這麼多中國企業非要去拿這個獎呢?
有面子、還便宜。
現在流量這麼貴,在線教育拉一個付費客戶的營銷成本是4000元,而拿一個紅點大獎能花多少錢?
紅點獎的各個環節是需要交錢的,報名分為三個時間段——早期、中期和追加報名,報名越晚費用就越貴, 早期270歐元,追加期就要450歐元。
參賽作品尺寸超出1立方米需多交50歐元,超過8立方米則多交200歐元。另外,參賽作品的附加展示品每件加收60歐元。獲得紅點獎產品設計大獎後,獲獎者會被收取「獲獎者權益」費用。
總共算下來多少呢?
大概2、3萬塊錢。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公司去拿這個獎了吧?這簡直就是不要錢一樣。
而拿到這個獎的好處很多,產品立馬能賣高價,淘寶上的紅點獎手提箱能賣2998,蓮蓬頭花灑能標價一千,嬰兒安全座椅能賣兩千多,連平時一二百的空氣炸鍋也能秒變799:
怎麼樣,這生意穩賺不賠吧。
商家和評獎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參評紅點獎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市場。
以2018年產品設計獎為例,當年共有6300件作品申報,報名費約252萬歐元;69件獲得最佳設計獎的作品,推廣費共41.3655萬歐元;1694件獲得贏家獎的作品,推廣費共669.13萬歐元;45件獲得榮譽獎的作品,推廣費共17.775萬歐元。
算下來,這一年,產品設計獎的報名和推廣費用共約980萬歐元,約7610萬人民幣。
品牌與傳達設計獎也類似,都能帶來數千萬的收入。一年穩定收入一兩個億,對一個不需要什麼大投入的公司來說算是不少了。
雖然廠商熱衷參評,但國內的設計師們並不都買帳。
2015年,業界知名設計師顧磊直接發文《我放棄了紅點獎》:
當時顧磊收到紅點獎主辦方發來的郵件,祝賀他獲獎並告知需要掏錢購買獲獎者權益包,顧磊對紅點獎的評判標準表示質疑,最終答覆對方放棄紅點獎。
他還公布了紅點主辦方的簡訊,本意就是要收錢:
被稱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的清華教授柳冠中也說,「紅點獎、IF獎這些都是商業機構,來騙中國人錢來了」。
「Peter Zec我認識,他是商業炒作。在德國,他沒有那麼多市場了,他跑到亞洲來,專門在中國開了紅點獎。你想,他在中國一年獲獎者上千件,報名要交錢,參加評審要交錢,參加覆審要交錢,參加最後的展覽要交錢,新聞發布要交錢,都是錢。」
但業界的觀點影響不了企業的熱情,畢竟這麼便宜的營銷噱頭不好找了。
說白了,這個太符合中國市場了:
● 1、有面子;
● 2、成本低;
● 3、溢價高,拿個紅點獎,售價高都有理由。
兩三萬塊錢拿拿個獎去忽悠消費者,有可能多賣幾百萬、幾個億,為啥不搞起來呢?
企業的熱衷下,國內申報紅點獎已經成為了一種產業,很多公司提供申報的一站式服務,養活了一批從業人員。
某寶上到處都是紅點獎代辦:
標價雖然只要一百,但諮詢後客服開出來的報價是6000元起,而且說這幾年申報的越來越多,代辦價格只漲不跌。
看起來前途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