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燃(shenrancaijing)
作者:魏婕
編輯:黎明
「頂級投資機構」建群拉人,給你遠在老家的親戚每日3.8%的高額收益,天天在群裡誘惑他們投資......這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一幕就發生在最近。
臨近春節,一種新型騙術席捲三四線城市、鄉鎮和農村——詐騙組織打著國內頂級投資機構的旗號,騙你老家的姑婆舅伯投資。一端是精英、高大上的投資機構,一端是並沒有多少投資知識、幹苦活維持生計的普通人,看似不會有交集、互相摺疊的兩個世界,通過這種騙局產生了魔幻的聯繫。
一周之內,GGV紀源資本、明勢資本等投資機構發公告稱,品牌信息遭到騙子冒用,他們從未開展過面向公眾的融資、理財、資本募集等活動;而另一邊被騙走全部身家的縣城百姓告訴深燃,如今連孩子上學、吃飯都得管人借錢,只能一邊更努力地打工,一邊等待警方的調查進展。
北京今是律師事務所主任吳萌向深燃分析稱,冒用投資機構的名義募資可能涉及「詐騙罪」和「非法經營罪」。但是很多詐騙組織將伺服器設在境外,流動性很強,而且經常更換IP位址,不容易確定犯罪嫌疑人。作為個人,要杜絕佔便宜的心理,不要一聽說高回報就心動。而且正規的投資交易從不往個人帳戶打錢。凡是要求向個人帳戶打錢的,基本上都是騙子。
「頂級投資機構」喊你來投資「明勢的家人朋友們,明勢資本線上金融理財平臺正式開放上線」、「家人們抓緊時間購買產品,明天才會持續有收益」......近日,深燃臥底了一個以明勢資本的名義行騙的微信群。
根據明勢資本官網介紹,明勢資本是一家科技領域早期投資機構,投資過小牛電動、理想汽車等企業。
在這個名為「明勢資本招商群」的微信群裡,伴隨著一聲聲親熱的「家人」,群主催促著群友們掃碼註冊、「投資賺錢」。群主自稱與明勢資本達成了合作,稱明勢資本於2021年1月1日推出了線上P2C理財平臺,掃描他在群裡發的二維碼下載APP就能投資,新註冊用戶能獲得28元現金紅包,「今天投資,明天收益就到帳」。
來源 / 微信
深燃掃碼之後,顯示出一個名為「明勢資本」的APP,投資項目中,有投資期限為1天、起購金額為200元的新手專區,也有投資期限為90天、起購金額80萬的股權眾籌專區。投資頁面顯示,項目範圍涵蓋理想ONE智能電動Pre-C、伊斯坦堡旅遊景點開發、科羅拉多州頁巖油開採等。
來源 / 仿冒明勢資本的APP
「你也知道網際網路就是靠推廣,平臺就是靠我們這些會員做推廣,提高它的註冊量和投資會員」,當深燃詢問群主與明勢資本的關係時,群主說,他是明勢資本線上金融平臺的推廣人,「只是比你先了解,先進入平臺賺錢而已」。
不僅如此,該組織還稱,「明勢資本為了快速融入市場,推出雙重獎勵制度」,該組織成員提供的計酬模式圖顯示,根據拉來的人數不同,從10人到80人,分為5個級別。另外,一層佣金獎勵3%,二層佣金獎勵2%,三層佣金獎勵1%。
來源 / 仿冒明勢資本的APP
1月6日,明勢資本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稱,從未利用任何線上或線下形式從事面向公眾的融資、理財、資本募集等活動。
被冒名的不止明勢資本一家。詐騙路徑也大致相同——以投資機構的名義偽造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用高額回報作為誘餌,引導人們將錢轉入詐騙團夥的帳戶。
1月4日,GGV紀源資本同樣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稱,有受害人舉報稱,有名為「紀源資本」的APP及微信群誘導部分投資人投資且無法提現,造成投資人財務損失。此次事件對其品牌造成了嚴重傷害。
有投資機構告訴深燃,其實這種騙局從2019年就開始纏上了投資機構。2019年8月,真格基金稱接到網友舉報,有人冒用真格基金名義,通過APP、微信群等渠道,以保本高息產品為誘導,進行投資理財、資本募集等詐騙活動。
2020年10月,啟明資本、DCM均發布聲明稱,有不法分子通過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方式,給受害者「投資建議」、「薦股」或推薦「眾籌產品」施騙。
來源 / DCM
騙局何以成立?據創投媒體投資界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至少有20家PE/VC發布關於被假冒的聲明。為什麼騙子盯上了高大上的投資機構?
其中一家被冒名的投資機構內部人士Hank認為,投資機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陌生的,對於三四線的人們而言更是如此,正是因為足夠陌生,超出了受害者的認知,製造了絕對的信息差,也給騙局製造了足夠的空間。「相較二級市場的公司、機構而言,普通人很少了解投資機構的運作模式,只要騙局做得夠真,基本上騙子說什麼受害者就信什麼」。
騙子的確在「仿真」上下足了功夫。以仿冒的「明勢資本」為例,為了獲取受害者的信任,在其開發的APP中,有一欄專門列出了明勢資本的各種證件,包括營業執照、金融許可證、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證書、寫有明勢資本創始人黃明明姓名的開戶許可證明等。
來源 / 仿冒明勢資本的APP
在「明勢資本招商群」群主「陳奇寒」的朋友圈裡,他多次發布一份」項目合作協議書「的圖片,上面寫到——甲方:北京明勢合訊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乙方:陳奇寒,文件上還有明勢資本在北京的辦公地址以及公章。
來源 / 「明勢資本招商群」群主朋友圈
熟悉投資機構對外合作的Lia對深燃分析稱,如果項目合作協議不是PS偽造的,就可能是騙子偷拍來的或是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的,然後騙子冒用和明勢有真實合作關係的乙方的名字行騙。而那些資質文件,也有可能是騙子以合作的名義騙來的。
假冒明勢資本的APP,可以說是摸準了受害者的心理為其設計的。「關於我們」一欄位於顯眼的位置,其中的平臺公告稱明勢資本於2021年上線了金融理財平臺,緊接著就是教你「如何開始購買理財服務」——首先在一個P2C平臺申請開設一個新的交易帳戶,再提供電話、身份證信息,根據理財預期、資金周轉,選購集團的理財服務,把項目資金充值到平臺裡進行投資,籤訂雙方的理財服務委託協議,即可參與理財服務計劃。
將這些看起來專業的話術翻譯一下就是——註冊、想想你能拿出來多少錢被騙、走一個看似專業的流程,騙局完成。
最關鍵的是,騙子套用了P2C的概念。在其APP上,大篇幅是在介紹P2C理財模式,稱P2C是一種網際網路金融新興理財模式,回報率遠超目前市面上的銀行和其它傳統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風險比P2P網貸要小很多,契合其「高回報、低風險」的話術。
來源 / 仿冒明勢資本的APP
除了「硬體」逼真,賺錢的氣氛也營造得以假亂真。在深燃臥底的「明勢資本招商群」中,有人曬圖稱「我的提現到帳了」,群主立馬發紅包慶祝「恭喜家人收益到帳」,其他的人附和,「看到你這樣做,我也想試一下」,群主接著鼓勵,「決定了就不要猶豫,猶豫就只能看著別人賺錢。」
來源 / 微信
群主和其他人不時曬出APP上的收益截圖,但實際上,騙子開發的APP裡,收益也好、分紅也好,都可以隨意更改。帳戶裡所顯示的餘額,可能只是個數字而已。
「一般來說,錢轉到APP裡,就等於進入了他們的帳戶。」一名APP開發人士告訴深燃,錢的流轉流程和前端顯示流程是分開的。APP只是一個記錄和顯示過程的工具,這個記錄和顯示的過程,都是他們來控制。
在此類騙局中,受害者往往具備收入低、缺乏理財知識及投資常識、求財心切等特徵。
山東棗莊的紅芳是一名快遞打包員,因為買完房,她和丈夫欠了親戚朋友100多萬,背負還債壓力的她對「兼職賺錢」格外感興趣。通過一個微信好友,她被拉進一個以某投資機構的名義建的理財群,進群之後,有「老師」教大家操作,承諾包賠帶賺。本金3000能賺600,本金20萬,能賺8萬。
老師帶她賺了100元之後讓她抽獎,一下就抽中25214.71元。「老師讓我先充25214.71元,能提出來5萬多」。
紅芳東拼西湊借夠25214.71元轉過去之後,網址便顯示系統錯誤,需要充值10萬才能繼續提現,「見我錢不夠,老師給我推薦了蘇寧金融、美團金融,最後讓我用我家的房子去銀行做抵押。那個時候我開始害怕了。」最後,紅芳轉給對方將近6萬元,結果仍然是無法提現,她還背上了3萬多的網貸。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為什麼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騙局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在Hank看來,騙局非常容易被識破:首先,私募的意思就是向特定群體募集資金,不能通過公開的方式向大眾募資。其次,風險投資機構(VC)的資金來源一般是主權財富管理公司、保險資金、政府引導基金等,唯一可能和C端用戶產生資金間接往來的就是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但是因為這種機構要求的回報較高,VC連這種間接從C端募集來的錢也不願意要。
然而,這些知識對於生活在三四線城市、沒有讀過大學的人而言,太遙遠了。紅芳告訴深燃,「不知道什麼是理財投資,之前掙了錢就是存銀行。看到能掙錢的平臺當然很心動。」
紅芳說,根本沒聽過什麼投資機構,就上網查了下名字,覺得是「北京的,挺有名的,做的挺好的」,就沒太留意,只想著能掙多少錢了。
網站伺服器在美國,想要追回錢款很難「冒用投資機構的名義募資涉及兩個犯罪行為,一個是『詐騙罪』、一個是『非法經營罪』。」北京今是律師事務所主任吳萌向深燃分析稱,如果是以佔用他人財產為目的,某些個人以假冒知名VC/PE作為手段,就構成「詐騙罪」;如果是某些沒有「私募資格」的機構假冒知名VC/PE,擅自從事風投,則構成「非法經營罪」。有的事件中會存在兩種罪名都涉及的情況。
另外,上述冒用明勢資本的騙局還存在涉嫌傳銷的嫌疑。「(組織層級)已經達到了四層」,反傳銷專家李旭分析稱,上述打著明勢資本名義發展下線的模式已經構成團隊計酬返利,涉嫌傳銷。「符合《禁止傳銷條例》對傳銷的界定,也就是三個特徵:入門費、拉人頭、團隊計酬。」
吳萌也認為,上述模式已經構成了「傳銷」三級計酬的特點,涉嫌傳銷。
在這場騙局中,有投資機構向深燃透露,其實除了發聲明澄清之外,他們去報過警,但是警方告訴他們,投資機構不是受害者,無法受理,受害者是被騙的那些人。「但實際上,我們的品牌被冒用,我們的名譽、投資人對我們的信任等無形資產受到了傷害,卻得不到保護與重視,也是挺委屈的。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讓這些人停止對我們品牌的侵害。」
真格、紀源資本等投資機構稱,冒用已對品牌造成傷害 來源 / 微信公眾號
「確實如這些機構所稱,無論是『詐騙罪』或者『非法經營罪』,其直接保護的對象都不是VC/PE。」吳萌表示,投資機構作為被盜用的一方,主要是企業商譽受損,這個救濟途徑是民事法律手段而非刑事打擊。但對於騙子來說,往往是騙了就跑或者人根本找不到,因此採取民事法律手段效果非常有限。所以,被盜用一方比較現實的做法只能是加強自我保護和公共宣傳,另外就是一旦發現假冒就積極報警。
那麼,對於受騙者來說,把被騙的錢追回來的希望有多大呢?
深燃將上述「明勢資本」的APP下載連結發給上述APP開發人士,他發現,網址的伺服器在美國,註冊地址在安徽。
「作為單一的受害者,追回境外網絡詐騙的可能性幾乎為0」,吳萌稱,境外網絡詐騙的特點就是處於國境以外,需要中國及當事國兩方的司法合作,其中的程序與流程比較複雜。還有就是境外網絡詐騙的流動性很強,經常更換IP位址,不容易確定犯罪嫌疑人。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吳萌提醒道:一是杜絕佔便宜的心理,不要一聽說高回報就心動。二是一定要記住,正規的投資交易從不往業務員個人帳戶打錢。凡是要求向個人帳戶打錢的,基本上都是騙子。三是正規VC/PE的網站或移動端都有備案,可以查詢網站或移動端的備案管理人名稱是否與正規VC/PE的名稱一致。
四是正規VC/PE都需要有金融資質,其僱傭的理財人員也要有相關資質,可以通過查詢這些人員是否有資質來判斷是否正規、合法。五是國家對於風投也有合格投資人的要求,簡單來說凡是向個人投資者兜售每份投資額在100萬以下的所謂投資,都是騙子。
「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不好,再加上我捅了這個簍子,兩個孩子在學校的280塊錢餐費我都拿不出來了」,紅芳說,意識到被騙之後,她不敢和家人說,想過自尋短見,但想想兩個孩子,還是咬牙撐住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Hank、紅芳、Lia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