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鸚鵡瀕臨滅絕不是因為它笨,把人類的鍋推給鳥兒真的好意思嗎?

2020-12-05 溫晨動物園

先說一句老俗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上面這句話放在野生動物們身上也一樣合適,有許多動物的外形和能力都與人們所熟知的不一樣,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力。但毫無例外的是,能夠生存至今的野生動物,它幾乎所有的特點和技能,都是長久以來適應環境的結果。今天咱們要了解的,就是一種特別與眾不同的鳥類,它的名字叫做鴞鸚鵡,在網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網上火一把。

為什麼說鴞鸚鵡很與眾不同呢?因為它是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也有許多特別的本領和行為。先了解一下基礎知識吧。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野生種群只分布在與世隔絕的紐西蘭島嶼。它不但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還是所有鸚鵡中最重的(不是最大),體重可達1~4公斤。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間範圍,是因為鴞鸚鵡還是少數可以積累大量身體脂肪的鳥類。

所有爆紅的「網紅」動物幾乎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會由段子手們通過看圖說話和主觀臆測,編寫出這種動物的各種「萌點」或者人設,從而使大部分對其不甚了解的普通網友得到許多偏差的信息,誤以為這個動物真的如同段子手所說的那麼誇張。這種事情太多了,例如「非洲平頭哥」蜜獾、「鳥中哈士奇」鯨頭鸛,它們真實的信息都和網上流傳的有很大差距。鴞鸚鵡也一樣,在段子手們為它安排的「鳥設」中,鴞鸚鵡是一種笨出天際的鳥:不會飛、不會保護自己、好奇心強、遇到危險只會裝死,把自己活活搞成了瀕臨滅絕的動物。

呵呵。要不說段子手們是真的有才華呢,因為他們說的有很多都是真的,但其間又穿插著自我臆測,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相當高明。就拿前面說的鴞鸚鵡特點來說吧,不會飛是真的,遇到危險會裝死是真的,瀕臨滅絕也是真的,但「因為笨而使自己瀕臨滅絕」這一條就是徹頭徹尾的、不負責任的言論了。鴞鸚鵡瀕臨滅絕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人類入侵,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先來分析一下鴞鸚鵡以上特點的成因。

鴞鸚鵡的一切習性與特點都是高度適應環境的表現

首先,鴞鸚鵡不會飛,為什麼呢?簡單來說是因為它不需要。大家要知道,紐西蘭島嶼自古以來就是與世隔絕之地,島上有很多頗具特色的特有物種。但紐西蘭有一點跟其他大陸不同,就是原生的哺乳動物極少,除了少數島嶼有幾種蝙蝠之外,再無任何非海洋哺乳動物。在這裡代替其他地區哺乳動物生態位的,則是大型鳥類。

論體重來說,鴞鸚鵡是挺重的,但它是以植物為食的鳥類,就算它不需要擔心紐西蘭島上有什麼陸生大型食肉動物,也要稍微擔心一下來自於天空中的危險。鴞鸚鵡沒有專門捕食它的天敵,但紐西蘭歷史上也不是沒有能威脅到鴞鸚鵡生存的動物,例如幾種猛禽:紐西蘭隼、埃爾斯鷂(已滅絕)、摩氏隼雕(已滅絕)。這些猛禽全都是靠視覺捕獵的天空制霸者,鴞鸚鵡沒必要飛到天上去觸黴頭,而是選擇在地面上活動,靠自己發達的擬態色躲過視覺系掠食者的注意。

而且,飛行對鳥類來說也是非常耗費能量的運動方式,紐西蘭這個地方沒有大型食肉動物,食物也比較充足,沒必要到處飛來飛去,許多鳥兒的飛行能力都因此退化了。除了鴞鸚鵡之外,紐西蘭的國鳥——鷸鴕(幾維鳥),也一樣不會飛。飛行能力退化的同時,身體的強壯程度、骨骼結實度也得到了提升,身體也能夠儲存更多脂肪,這是鴞鸚鵡適應環境的表現,在那種特定環境下是相當智慧的演化方向和生存策略。

鴞鸚鵡雖然不會飛,但它很會跑,也擅長爬樹。別的鳥類可以飛到樹梢覓食,而鴞鸚鵡可以靠堅硬的喙和強壯的雙足配合著爬樹,也一樣能爬到樹梢尋找食物。就算一時不慎跌落下來,鴞鸚鵡也能使勁兒撲騰著翅膀來個軟著陸——雖然不會飛,但拍拍翅膀還是有點兒緩衝作用的。而且鴞鸚鵡厚實的羽毛和胖胖的身軀也能起到減震作用,所以就算從樹上摔下來也不會受傷。但狼狽還是有一點兒的。

遇到危險時,鴞鸚鵡確實會進入僵直狀態,但這也是因為紐西蘭島嶼上能夠威脅到鴞鸚鵡生存的動物都是視覺型的捕食者,借著擬態色一動不動完全夠用。原本鴞鸚鵡在紐西蘭是高度適應環境的動物,衣食無憂,但千年前人類的入侵,使鴞鸚鵡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他們帶來了原本在紐西蘭不存在的貓、狗、鼠、鼬等哺乳動物,並且親自捕殺鴞鸚鵡來獲取它們的肉和羽毛。鴞鸚鵡不能飛,逃不過外來食肉動物的追擊;鴞鸚鵡遇到危險一動不動,逃不過以嗅覺捕獵的犬類;鴞鸚鵡的好奇心可以讓它們找到新的食物,卻不知道人心的險惡……

就這樣,鴞鸚鵡幾乎陷入了絕種的危機,最少時僅存不超過五十隻。到了20世紀,紐西蘭人終於開始重視鴞鸚鵡的保護工作:撲殺原本不屬於紐西蘭的外來入侵物種;將已發現的鴞鸚鵡轉移至附近沒有入侵物種的其他島嶼和自然保護區;為每一隻鴞鸚鵡命名並編號、監控;用各種方法刺激鴞鸚鵡繁殖並保護鴞鸚鵡卵和雛鳥,必要時人工飼育雛鳥;將已經穩固下來的人工飼養種群引入自然生態進行野化。

雖然經過人們的努力,鴞鸚鵡近幾年的數量有所上升,但也仍然只有數百隻而已,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擺在鴞鸚鵡面前——種群瓶頸(Population bottleneck)導致的基因多樣性下降。由於先前的數量實在太少,所以現存的所有鴞鸚鵡或多或少都有些親緣關係,這是在所難免的。而近親繁殖有很多弊端,基因多樣性下降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某一隻鴞鸚鵡得了傳染病,很有可能就會席捲整個種群。

今年4月末,有一隻鴞鸚鵡被發現患上了麴黴病,截至上個月中旬,已經有超過三十隻鴞鸚鵡被空運至紐西蘭各大動物醫院進行檢查與救治,單是奧塔戈區的達尼丁野生動物醫院就治療了12隻鴞鸚鵡。如果不是發現及時、行動果斷,這一物種就此徹底跟我們說拜拜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以後還有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保護鴞鸚鵡一直都是艱難之路。所以那些說鴞鸚鵡瀕臨滅絕是因為「它自己笨」的人,真的好意思嗎?良心不會痛嗎?

呵呵。

相關焦點

  • 世界最笨的鸚鵡,受到驚嚇就呆滯不動被人類捕捉,如今瀕臨滅絕
    說到鸚鵡,相信大家對它的印象都是,外表十分「花裡胡哨」,有著五彩繽紛的羽毛,智商還十分高。鸚鵡是唯一一種能夠模仿人類說話的鳥類,是眾多鳥類中最聰明的物種之一。但是下面要介紹的這隻鸚鵡就有點與眾不同了,被稱為是最笨的鸚鵡,受到驚嚇後仍然呆滯不動等著被抓。
  • 兩年才交配一次鴞鸚鵡瀕臨滅絕
    □秋蟲紐西蘭的白堊島是個稀有鸚鵡庇護所,目前在這裡生活著的一種鴞鸚鵡僅存124隻。雖然它們作為珍稀動物,已得到人類細心的呵護,但由於缺乏天生的自我防禦能力,繁殖能力也相當差,所以它們始終生存在瀕臨滅絕的邊緣。
  • 分析鴞鸚鵡生活的環境,看看鴞鸚鵡受到人類的那些影響
    今天我要和大家講一講世界上最看見的鳥,大家知道這種被稱為是最罕見的鳥是什麼嗎?相信很多人都是了解過的,就是鴞鸚鵡。鴞的意思是貓頭鷹,所聽名字你就知道了,長相是和貓頭鷹差不多的鸚鵡,貓頭鷹什麼樣子呢?一般常見的鳥類眼睛長在頭的兩側,但是貓頭鷹的臉正面是平的,眼睛長在一個平面上,鴞鸚鵡也是這樣,臉的正面幾乎是平的,然後眼睛在一個平面上。
  • 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 蠢萌到快要滅絕自己?
    蠢萌胖子鴞鸚鵡 拉低鸚鵡家族的智商鴞鸚鵡,光聽它的名字,你或許感覺不到有什麼特別,不就是眾多鸚鵡中的一個品種嗎?但和其他鸚鵡不一樣,鴞鸚鵡的存在,那絕對是來拖鸚鵡家族後腿的!不對,它甚至是來拖整個自然界生物的後腿的!
  • 鸚鵡中最笨的鴞鸚鵡,不會飛也不會學舌,拉低鸚鵡家族的平均智商
    鸚鵡同樣擁有一個巨大的家族,不同種類的鸚鵡在模仿語言之外還有不同的技能,但是也存在特殊的情況,鴞鸚鵡就是鸚鵡家族的「奇葩」。這種看起來更接近於家禽的鳥兒,並沒有擁有模仿語言的技能,其實這也不是它們看起來更笨的理由。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生物學家們發現鴞鸚鵡根本就不會飛,是所有鸚鵡中最笨的一種。
  • 90歲還不會飛,把自己玩的剩120隻,鴞鸚鵡靠「蠢」變成瀕危
    導讀:動物們為了生存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進化出了五花八門的手段:螳螂進化出了擬態行為,烏賊進化出了墨汁用來逃生,人類進化出了能使用各種工具的手,這些都是有用的。但我發現一種很有趣的鳥,別的動物進化是為了生存,而它的進化是奔著"滅絕"而去的。
  • 90歲還不會飛,把自己玩的剩120隻,鴞鸚鵡靠「蠢」變成瀕危
    鴞鸚鵡的一系列作死行為都知道吃食物裡最有好的部分,那就說明它鴞鸚鵡挺聰明的啊,怎麼說它笨呢?其實不瞞你說,可能鴞鸚鵡把全部的&34;都用在了吃飯上,它其餘的行為真的是蠢到極致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根據生物學家的統計發現鴞鸚鵡步入滅絕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空墜落。
  • 上千萬年前的巨型鸚鵡身高1米,鴞鸚鵡是它的近親
    ,估計是巨型鴞鸚鵡,而且它們的生活習性都很相似,都是不會飛翔的地面鸚鵡,它們之間應該是近親關係。沃西教授很興奮,發現了距今上千萬年前的巨型鸚鵡,也是由史以來發現的最大的鸚鵡,並給它起名叫:赫拉克勒斯鸚鵡。
  • 為什麼有些親近人類的動物會「蠢」到瀕危滅絕?
    在大自然殘酷的競爭法則下,真的有動物會「蠢」到瀕危滅絕嗎?熱情好客、好奇心重,遇到危險只會「發呆」鴞[xiāo]鸚鵡,第一次知道它就是因為它的「蠢」,別看我,我不會飛大概是因為孤島,與世隔絕,世面見得也少,鴞鸚鵡喜歡一切從海裡衝到岸邊的東西,鴞鸚鵡在第一批抵達紐西蘭的水手上岸時,由於其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呼百應的跑到岸邊,觀摩登岸的「兩腳獸」,肥胖的身體,加上鮮美可口的肉質,然後就開始了這個物種的「噩夢」。
  • 全球僅剩214隻,世界最胖鸚鵡感染細菌瀕臨滅絕,和雞差不多重
    )面臨生存威脅,短短2個月,就有7隻死於呼吸道疾病麴黴病,成年鴞鸚鵡只剩下142隻,幼鳥也只有72隻。   最近的一次,奧克蘭動物園一隻年僅100天的鸚鵡幼崽去世。   據了解,鴞鸚鵡又名梟鸚、貓面鸚鵡,不會飛,身體又胖又圓,成年男性可以長到4.8磅(約4.4斤)。但由於它是夜行動物,行動又很隱秘,很少有人見過它們。
  • 鴞鸚鵡,你真是鸚鵡嗎?
    他就是鴞鸚鵡 /  這就不是鸚鵡  / 說到鸚鵡,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美麗,輕盈,高智商,飛行健將。圖片源自網絡為什麼我們說鴞鸚鵡是最不像鸚鵡的鸚鵡呢?首先身為鸚鵡,它沒有鮮亮的羽毛,主色為苔蘚綠,輔以黃色與深棕色條紋。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看他的面相更像是鴞的同類。最後,他不會飛!他也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實屬為鸚鵡界拉了胯。那麼鴞鸚鵡說白了就是走地雞?
  • 全球最胖鸚鵡2019年幼鳥數量大增 或不再瀕臨滅絕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7日報導,紐西蘭特有一種名為鴞鸚(kakapo)的鸚鵡,因為成鳥數量只剩147隻,曾瀕臨滅絕的威脅。但由於今年孵化的幼鳥多達76隻,刷新紀錄,這種鸚鵡將因此不用面臨滅絕的命運。報導稱,鴞鸚鵡是全世界最胖的鸚鵡,也是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
  • 常見鳥兒也難逃滅絕威脅
    如果告訴你下面這7種鳥兒正遭遇滅絕威脅,你可能會大吃一驚。        這些鳥兒的形象是那麼深入人心,怎麼可能遭到滅絕威脅?但最近國際鳥盟發布的《世界鳥類狀況2018》告訴人們,這確實是事實。        就連曾經被認為是非常普通和廣泛分布的鳥兒,現在也正在走向滅絕——這確實是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而鳥類數量衰減的「元兇」,正是人類。
  • 10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很多我們都沒看到過
    ,如果我們再不呼籲,這些動物我們以後可能真的只能看看標本了。4.鴞鸚鵡鴞鸚鵡又稱為「夜鸚鵡」,是地球上最大型的夜型鸚鵡,這種鸚鵡體型壯碩強健,沒有飛行能力,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原生地在紐西蘭,但殖民者引入貓,鼠、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量開始大幅下降,現存鴞鸚鵡大概120隻。
  • 紐西蘭年度鳥類評選出爐:冠軍稀有,瀕臨滅絕
    據悉,黃眼企鵝是有史以來第一隻贏得「紐西蘭年度鳥類」冠軍的海鳥生物,它擊敗了鴞鸚鵡、黑知更鳥、慄胸鴴以及紐西蘭扇尾鶲,獲得桂冠。  評選組織方Forest &Bird發言人Megan Hubscher稱,這次評選黃眼企鵝獲得了12022張選票,和第二名鴞鸚鵡所獲票數幾乎勢均力敵。
  • 禿頭鸚鵡,一種快要瀕臨滅絕的鸚鵡,你知道它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禿頭鸚鵡,這種快要瀕臨滅絕的物種,只有少部分的人認識它。禿頭鸚鵡,顧名思義,它的頭上是沒有毛的,不過它全身的色彩還是豐富的。禿頭鸚鵡的羽毛,主要是綠色,它的頭是橙色的裸露在外的,翅膀和尾巴的顏色較豐富。
  • 鴞鸚鵡成鳥僅剩143隻 紐西蘭科學家想出這些拯救絕招
    它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也碰巧是一種在夜間活動且無飛行能力的鸚鵡。受到驚嚇時,它會一動不動。它還是世界上唯一採取求偶場交配製的鸚鵡。它只有從一種特定的樹那裡得到足夠的食物時才會繁殖,而這種情況每兩到三年才出現一次。它也極具魅力和招人喜歡。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5月30日報導,這種鳥名為鴞鸚鵡。現在只有143隻成鳥。它正處於滅絕的邊緣。
  • 闢謠:渡渡鳥的滅絕真的是因為笨嗎?事實上與豬有關
    這種鳥說的就是渡渡鳥,渡渡鳥是一種生活在模里西斯島上的鳥類,早已滅絕了,雖然目前國際上關於渡渡鳥滅絕的時間存在一定的爭議,但較多證據表明,在1662年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了,所以現在很多人對它不熟悉也正常。其實關於渡渡鳥「笨」的話題由來已久,甚至久到已經無從考證了。
  • 拯救極度瀕危的鴞鸚鵡:紐西蘭完成全球首例鳥類腦部手術
    出生時,它的顱骨沒有完全閉合,部分大腦組織和硬腦膜從顱骨「洞」中突出,與外界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組織。一旦這層組織受損,Espy 1B的大腦將受到嚴重的創傷和感染。術後恢復健康的鴞鸚鵡Espy 1B 圖片來自梅西大學因顱骨結合不緊所形成的顱骨間隙通常被稱作囟門。
  • 鸚鵡界的「二哈」,不會飛,能活90多年,傻到自己快滅絕!
    說到哪些動物很傻,可能很多小夥伴們會立馬想到哈士奇、東北傻狍子等,今天小編要說的也是一種很傻的鳥類,並且還是鸚鵡,可以說鳥界的「二哈」、「傻狍子」,畢竟鸚鵡這種鳥類還是非常聰明的,因為不少鸚鵡還會學人說話,下面小編就來說下這個鸚鵡界中的奇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