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2020-12-04 天文在線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

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

用暗物質來解釋?

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傳統觀念認為,銀河系中產生正電子的主要方式是星系盤外散布的的高能質子,這樣的方案一般會看到大量的電子從高能狀態躍遷回低能狀態。然而,AMS-02的觀測結果似乎表明,在10GeV(億電子伏特)能及以上,正電子隨能量的增加而增多。這些數據支持了帕梅拉衛星(PAMELA,探測宇宙線荷電粒子)和費米衛星(Fermi,探測伽馬射線)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的發現。

圖源:「過剩」正電子測定實驗AMS-02 (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AMS-02是第一個在外太空運行的大型精確粒子物理磁譜儀,能精確測量GeV到TeV是宇宙線各成分能譜。AMS-02的主要物理目標之一是尋找暗物質。)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是導致這種過剩的原因,此能量範圍內大量「過剩」正電子也許是通過暗物質的最可能組成——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簡稱WIMPs)的湮滅導致的。另一些人對觀察到正電子過剩的現象表示懷疑。近幾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的物理學家馬荻亞迪莫羅(Mattia Di Mauro)帶領的團隊提供了一個新天體模型。這個模型能夠在不引用「暗物質」這個天體模型的情況下解釋包括高能正電子比例激增在內的AMS-02提供的數據,雖然這並不排除引用「暗物質」作為解釋的一種選擇。迪莫羅告訴天文在線,「為與觀測結果一致,仍可能改變包括對此有貢獻的暗物質模型在內的天體物理學的參數。」但是,當解釋這個意外的比例激增時,瑪蒂迪亞團隊的觀點是其與脈衝星而不是這個新模型有關。

正電子流

脈衝星是一個有強磁場的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強磁場可以轉變為電場,將脈衝星表面的帶電粒子撕裂並加速釋放到宇宙中。之後,這些被撕裂的粒子形成包括電子和正電子在內的粒子流或反粒子對,它形成的部分「脈衝星風」吹出的星風粒子將注入到星際介質中。迪莫羅和他的同事能通過澳大利亞國家望遠鏡設備(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y ,簡稱ATNF)的脈衝星目錄模擬傳統脈衝星散射的電子或正電子流。

他們之後驗證了這些粒子在銀河系中的傳播方式,即與銀河系中的輻射區相互作用而失去能量。這樣,他們就能算出正電子到達地球的能量與數量。迪莫羅說,「這些AMS-02觀測到的高能正電子流與目前ATNF目錄能夠得出一個很棒的結論。」根據AMS-02的數據,這個團隊也建立了來源於「附加」正電子源(比如超新星遺蹟)的「附加」正粒子流模型,來對低能量區進行研究,而這些「附加」正電子源是宇宙射線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產生的。

但誰都不能確定。蘇比薩卡爾(Subir Sarkar)說,「我認為對於大部分『額外』正電子的產生,最合理的解釋是由地球附近的超新星殘骸中的脈衝星風驅動的衝擊波導致的。」他將他的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哈佛大學,另一部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梅爾茨(Philipp Mertsch)表示,薩卡爾在2009年第一次提出衝擊波加速了宇宙射線,衝擊波導致了宇宙射線在其波面與地球間反覆往返。一些在衝擊波傳播路線上的正電子也被加速,同時消耗能量作為衝擊波的助推器,這就能解釋產生「額外」正電子現象的原因。

梅爾茨和薩卡爾更新了他們的建議,最重要的是,他們所做的猜想可以區分這兩種解釋。他們希望未來AMS-02在高能量區的數據中,質子與反質子比、硼碳比都呈現上升趨勢。最終答案也許會在下次AMS-02資料組公開後出現。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Violet- physicsworld-Colin Stuar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們錯怪了脈衝星?或許暗物質才是大氣正電子聚積的「罪魁禍首」
    導語: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釋地球大氣上空的正電子聚積的奇異現象,並提出了這些正電子來自脈衝星的假設,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我們或許「錯怪」了脈衝星,這背後的「罪魁禍首」也許是宇宙中的暗物質。
  • 地球附近存大量的正電子,這些正電子來源於脈衝星
    天文學家在對雙子座中的一顆脈衝星進行持續觀察時,發現有奇怪的光暈圍繞著這顆脈衝星,這種光暈或許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著天文學家的一個難題——為什麼地球附近有大量的反物質?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恆星死亡後根據質量的大小一次會蛻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因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而得名。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衝星 這顆星星獻給他!
    也許脈衝星CP 1919那重巒疊嶂般的脈衝輪廓圖,最契合樂隊歌手們彼時的心境?(可以開著音樂繼續往下看……)或許歌手們只是無心插柳,但我想,發現一類新天體的豐功偉績,值得人類文明以各種方式歌頌與紀念。何況我們,受其蔭蔽的天文學人,又怎麼會忘記她呢?2016年9月17日,FAST望遠鏡第一次試觀測,就是以貝爾脈衝星CP 1919為目標。
  • 搜索脈衝星,ASC大賽拉近了我們和宇宙的距離
    前不久,國家天文臺表示,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在「天眼」的幫助下,中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很多人會認為,這件事似乎距離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很遠,但是今天,ASC20-21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拉近了普通人與前沿科技的距離。因為,用「天眼」搜索脈衝星成為本屆大賽預賽賽題之一。
  • 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蜘蛛脈衝星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消息,天文工作者在FAST對球狀星團M92的觀測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脈衝雙星系統「紅背蜘蛛」(redback system)。脈衝星是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也是天文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產物,具備極高的自轉速度,迄今發現最快的甚至只需1.39毫秒就能自轉一圈。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型物質中?
    顯然,暗物質不會改變任何東西,根據許多物理學家的觀點,它也會大量填充銀河系並將其與重力一起保持。由於不會施加重力,而是另一種力量「正常」物質,暗物質,它的行動違反了等價的原理,將地球和月球也由於其不同的質量體驗不同的加速度。
  • FAST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蜘蛛脈衝星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消息,天文工作者在FAST對球狀星團M92的觀測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脈衝雙星系統「紅背蜘蛛」(redback  脈衝星是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也是天文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產物,具備極高的自轉速度,迄今發現最快的甚至只需1.39毫秒就能自轉一圈。
  • 貴州500米「天眼」重磅:發現罕見的「紅背蜘蛛」食雙毫秒脈衝星!
    天文學家利用我們中國貴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在球狀星團NGC6341(梅西耶M92)中發現了一顆新的食雙毫秒脈衝星(食雙星)。新發現天體被命名為PSR J1717+4308A或M92A,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大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
  • 暗物質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為此發生了一次有意思的爭執
    暗物質。但是我們始終對暗物質的實質一無所知。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我們銀河系中央和鄰近的星系時探測到一些X射線微弱的光芒,而它們都處在同一個能量值,即3.5千電子伏特。我們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換算出靜止質量對應靜止能量為7千電子伏特的惰性中微子衰變時放出的X射線光子正是這個能量。
  • 研究人員認為暗物質可能由原始黑洞組成
    原始黑洞可能是全部或部分暗物質形成的原因,也是我們銀河系中心和其他地方發現的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研究人員還有理論認為,當原始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並摧毀中子星,釋放出富含中子的物質時,它們可能在重元素的合成中發揮作用。最有趣的理論是,暗物質是由原始黑洞組成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從早期宇宙中尋找有關原始黑洞的線索。
  • 我國首次通過計算獲得黑洞在暗物質暈中光學陰影
    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日前首次通過計算獲得銀河系中心黑洞在暗物質暈中的光學陰影,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著名國際期刊《宇宙學與粒子天體物理雜誌》上。  對黑洞陰影的觀測,被認為是直接探測黑洞的一種重要方法,並且可以加深對黑洞本質的認識。因此,研究不同時空下的黑洞陰影,成為天體物理領域的熱點。
  • 那隻捉暗物質的「猴子」延遲退休啦!
    暗物質衛星運行示意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它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原定工作期限3年。此次已是「悟空」第二次「延壽」。暗物質衛星發射前的扣罩現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進說,雖然「悟空」已運行5年,但衛星上的所有載荷都工作正常,各項性能指標和發射初期相比沒有顯著變化。近期,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已組織評審,基於衛星平臺以及探測器的現狀,決定再次讓衛星「延壽」1年。在此期間,「悟空」將繼續在太空中累積科學數據。
  • 脈衝電子圍欄防寵物報警探測器傳感分析
    1脈衝電子圍欄優勢所在  2012年,探測技術呈現出室內向室外轉移,室內探測技術呈多技術、低誤報的方向發展。傳統的紅外對射等室外探測設備逐漸被電子脈衝圍欄、電纜洩漏探測器等周界設備所取代。
  • 這種神秘的暗物質,居然也被認為是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
    一直到快30歲,我才知道,原來研究恐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原來研究恐龍也可以對科學、對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所以,興趣可以與生俱來,也可以後天培養,只要有興趣,任何時候都不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爭取將它發展為今後的職業。互相聯繫:提出暗物質滅絕恐龍理論言歸正傳,我們接著講恐龍。
  • 地球上如有「暗物質」意味著什麼
    暗物質是什麼?連科學家們也不敢說自己很了解。不過我們知道,暗物質一旦被證實,將為物理界以及整個人類的認識掀開嶄新的一頁。  起初,茲威基的結論沒引起重視,直到約40年後,人們在研究星系中恆星的運動時遇到類似的困難,暗物質的說法才逐漸獲得認可。目前,天文學領域很多證據都支持暗物質存在的說法,包括引力透鏡(光線在經過星體邊緣時受引力場作用發生偏折的現象)研究和宇宙膨脹率。
  • 粒子世界:第一個反物質,上帝預言家狄拉克預言正電子存在
    我們在科幻電影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片段,有一個人發現了一個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但是剛一握手,這兩個人就灰飛煙滅了,因為他發現的是自己的反物質,在真實世界當中的宏觀物體的反物質還沒有發現,不過在微觀粒子當中,電子的反粒子已經發現了,就是正電子。
  • 太赫茲脈衝啁啾操控電子束實現更短且更穩定的相對論電子束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嚮導教授和張杰院士領導的課題組近期與同行合作,利用太赫茲脈衝與相對論電子束在介質波導中的相互作用操控電子束能量分布,實現了對相對論電子束脈寬與時間抖動的同步壓縮。該工作作為「編輯推薦」(Editors' Suggestion)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L. Zhao et al., Phys.
  • 什麼是正電子?它與電子是如何作用的?
    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可以進一步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雖然質子和中子仍可以進一步分裂,但電子卻不能。它們是第一個發現的基本粒子,100多年後,我們仍然知道沒有辦法將電子分開。但究竟是什麼呢?請你描述電子......解釋它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在與正電子相互作用時的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