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聽到這種論調:「好賽鴿不一定是好種鴿?」我就納悶,你憑為什麼這樣認為?
1.你養了幾年鴿子? 2.你對鴿子理解多少? 3.你的鑑鴿能力如何? 4.好成績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5.你育種經歷過多少的成功和失敗? 6.你經歷過多少次好賽鴿不是好種鴿的經歷? 7.你引進鴿子時不看賽績嗎? 8.為什麼90%以上的人都買高位賽績鴿?
如果以上的問題你都深思熟慮了,你才可以下這樣的結論。然而有幾人能夠如此真切體驗和了解鴿子?
客觀地說,好賽鴿不是好種鴿是個別現象,典型的案例是:李梅齡「759」中雨點、雌鴿,黃眼。此鴿1932年出生,當年常州幼鴿賽飛冠軍,1934年飛濟南冠軍,1935、36連續二年飛天津冠軍,1937年再次飛天津時魂斷它鄉。「759」是羽優秀賽鴿,後來顧澄海老師在寫這段歷史時,因為「759」子代沒有成績,於是被戴上「好賽鴿不一定是好種鴿」的帽子。
「759」這頂帽子是否恰如其分?我是有懷疑的。第一,「759」曾經配對過幾隻雄鴿?作育出幾羽子代?當年李梅齡本人是否只想讓759專事比賽?「759」連年徵戰,對育種是否有影響?退一萬步,「759」也只是個案。
我本人有過一次經歷:2006年一位朋友因拆遷不能再繼續飼養鴿子,他把二羽高價引進的克拉克詹森給了另一朋友。有一次我與他倆在一起時,他們建議我帶其中的一羽回去試試育種。我上手後非常喜歡,第一年就出了10羽幼鴿,一半支援了別人,留下一半自己參加比賽。當年秋賽和第二年的比賽都沒有入賞,於是我也認為種有問題,不再重視了。二年後我在飼養上領悟很多,也下了功夫,可惜此時該血統僅存最後二羽母鴿子,結果,一羽本飛萬羽大賽19名,另一羽後來成為超級種鴿,子孫代連年獲獎。當年支援出去的同路五羽鴿子本飛、子代成績更好。
這個教訓提示了我:我們對鴿子的認識、理解其實非常有限,唯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養功,鴿子才能飛出真實的成績。
現實中,為什麼在自己手上沒用好,到別人手上就連續作育出好賽鴿?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人。
不要說有100羽種鴿,即使只有10羽種鴿,也難找到能將這10羽種鴿依次排出好壞名次來的人。
每個配對背後是大量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偏差,於是判斷也會產生錯誤。「好賽鴿不是好種鴿」這種現象有,但許多人都碰到這種事就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