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句話我念了N多遍」
文/聶北茵
今年初,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還在拍攝中的時候,一次跟朋友去北京昌平的小湯山探班,初見馬少驊心裡不由得一楞:他能演鄧小平嗎?他長得哪像鄧小平啊?
劇組休息間隙,碰巧看到馬少驊手裡夾著一支煙,站在門外正和幾個從四川過來的人聊天,印象裡他好像是在請教四川話的尾音。他披著一件軍大衣,操著地道的川音不疾不徐地說:「小平同志那是有大氣魄的人吶,有一股子豪氣,那個時候,敢於提出思想解放,敢搞改革開放那可不容易呦」……
雖說身量不夠氣宇軒昂,可看他那特別專注的眼神兒,那非同一般的沉穩勁兒,那一口廣安味道的四川話,那由衷敬佩折服的慨嘆,忽然覺得他是從精神層面進入狀態了,他把那個平易近人的「領袖範兒」把握得很是到位。
年近六旬的馬少驊稱得上是影視界「戲骨」級的演員了,他演過《平民大總統》裡的孫中山,也演過《英雄無悔》裡的小警察。用他自己的話說,「演員條件差,我不高大,我不魁梧,我不酷!」可是這次出演《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他一下子就火了——最難得的是鄧家的孩子們都認可他:「這就是我們家的老爺子!」一向尖刻的影評人評論他:劇中鄧小平的扮演者沒有盧奇(鄧小平特型演員)形似,但更為神似。
「像不像,導演和化妝師你們定;是不是,我來決定」
2013年8月,馬少驊回貴州老家看望老母親。製片人高成生來電話,說要拍關於鄧小平的電視劇,想邀請他出演鄧小平。巧的是,這之前有一個電影叫《出山》也是邀請他去演鄧小平。
「當時積極性不高。我怎麼可能去演鄧小平?我自己都不相信。」一聽說要出演鄧小平,馬少驊頓時覺得心裡有負擔。他腦子裡在反覆掂量著,能不能拿捏得住這個角色,那是一個偉人啊。所以,他告訴人家:「高老師,你等一等,我還得想一想。」
其實,很多年以前,在拍戲間隙有個化妝師就說過,馬老師你可以試一試鄧小平。斟酌再三,骨子裡喜歡挑戰的他給高成生打電話,要求見面。
到了北京經過幾次試裝、試戲份,大段大段的長臺詞他一氣呵成。在現場,導演吳子牛頭一個就鼓掌了,所有一旁觀看的人,都在鼓掌。
馬少驊知道,跨出這一步,就得準備擔起這個擔子了。
他拍戲是要寫筆記的。在他的筆記裡,寫過這麼一句話:「像不像,導演和化妝師你們定。是不是,我來決定。」這句話其實很有內容。因為過去他在演孫中山的時候,從化妝、服裝到拍攝的人老在想像不像。馬少驊說,錯了,實際上,演員從內心裡要把握是不是,才是非常非常難的。
從此,馬少驊手機電話關機了,電視不看了,就是一通惡補——把所有關於小平的資料,寫的東西拿來天天看,看的時候用心去揣摩。
「我不是擔心像不像,也不是擔心表演技術能不能掌握。我最擔心我夠不上小平的思想、胸懷、情操,人的內在素質我達不到。」馬少驊說,看了很多關於鄧小平的資料後,他總把小平的一句話在心裡默默地念:「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句話可不是把它作為口號來念的。從我自己內心來說,我也把自己定位為人民的兒子,我真誠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所以,我念了N多遍。」
漸漸地他與小平融為一體,與小平的每一步心路歷程產生心靈上的契合。於是,「眼界會變,對人的態度會變。用這樣的情懷去看所有一切,才能走得通,摸得到,夠得著,這個太重要了。」
自然,為了在形體上更接近角色,一個多月時間他增肥20多斤,戒菸多年的他硬是再次「戒菸失敗」。
把「偉人」這兩個字去掉,不去演神去演人
過往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不少,有的流於形式,有的說教過多,而領袖人物大都是被「仰視」的,讓人產生距離感。但看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人都說,這個戲接地氣。
一些觀眾說,馬少驊扮演的鄧小平,表演真是從細微處入手,入木三分,雖然在形象上沒有那麼像,但是他的神似遠遠地大於形似。比如,在劇中,有小平幾次拿出手絹來給娃娃擦鼻子的鏡頭。表現一個很慈祥的老人的細膩情感。這在很多政治人物身上是少有的。又比如,看排球比賽,小平說,要給外國教練說清楚,不能欺負我們中國的教練。他非常維護自己的國家,就像是家裡的老人一樣,非常維護自己的孩子,很可愛。
然而,要把鄧小平同志的精氣神全部演出來,馬少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小平的經歷分成若干階段,然後「用一個人正常的思維邏輯去聯繫。從他的基礎開始找到真人的那一面。」
馬少驊在筆記裡寫道:他原來的性格是什麼?我從來沒問過鄧家人。在四川、法國、紅軍長徵時期,人們都說鄧小平是個特別愛說話的人,他是個「話嘮」,哪個地方都有鄧小平的聲音。那麼,他到了後來為什麼會變得少言寡語?一個能把性格改變了的人,一定經歷了許多的磨練,他的意志力一定是超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