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軍中老照片
這是一張紅軍時期拍攝的老照片,珍藏了 71年。照片上,是兩個年輕的紅軍戰士,左邊是劉清明,右邊是韋國清。
1933年3月,劉清明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同年7 月,被選送瑞金中央紅軍學校深造,8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紅軍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在軍事上、政治上得到系統、全面的提高,在最後的戰術考核中,他所領導的班以優異成績被評為紅校模範班稱號,學習結業後,被選留校,任軍事教員。在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學習時,他認識了韋國清,韋國清也留校任瑞金中央紅軍學校的軍事教員。
二萬五千裡長徵時,他們兩人都是中央紅軍「幹部團」的,「幹部團」團長是陳賡、政委是宋任窮。長徵中,「幹部團」的主要任務是警衛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並負責儲備、培訓和為部隊輸送幹部,是一支特殊的精幹戰鬥團隊。其成員都是從部隊選調上來的班、排長以上幹部。劉清明當時是「幹部團」軍事教員,韋國清當時任「幹部團」特科營營長。他們共同參戰,一起度過了那些艱難困苦的日子。在強渡烏江時,當時擔任營長的韋國清,帶領連隊星夜急行軍30公裡,趕到邊界河渡口,在器材短缺、水深流急、軍情緊迫的嚴峻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及時地把浮橋架到烏江對岸,為紅一方面軍迅速跨越烏江、奪取遵義創造了有利條件。1935年5 月,他倆共同參加了搶佔金沙江重要渡口皎平渡、奔襲通安州的戰鬥。
他們在一起戰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日子,相互尊重,配合得十分和諧,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1935年6 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合後,在中國工農紅軍幹部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時,劉清明任營的軍事主任教員,韋國清是他的營政委。在抗日紅軍大學第三科時,韋國清任第一團團長,劉清明是第一團步兵營軍事主任教員。
韋國清是眾所周知的我軍傑出的高級將領,能文善戰,平易近人。
1936年7 月,韋國清在抗日紅軍大學第二步兵學校(教導師)任團長時,劉清明任該校第三團副團長,後又任團長兼軍事主任教員。不久,他們都被調到抗大,只不過,韋國清先是調八路軍總部任隨營學校校長,而劉清明調到延安抗大總校。兩人在此時分離。
共同的目標使他們相識,共同的使命使他們熟悉,幾十年風雨同舟地生活和工作,他們配合得十分融洽,幾十年生離死別的戰鬥,結下了深厚戰友情。這種戰友情充滿著真情,充滿著真摯,充滿著「勝利」信心。兩人在即將分別奔赴新的崗位時,在慶陽城的照相館拍下這張合影。
照片上,是兩個年輕的紅軍戰士,左邊的劉清明和右邊的韋國清都身著淺灰色紅軍棉服,他們相擁而立,韋國清的右臂搭在劉清明的肩上,劉清明的左臂搭在韋國清的肩上,十分親密。當時,戰火紛飛,紅軍結束長徵不久,條件十分艱苦,能留下一張相片實屬不易。
這張照片跟隨劉清明經歷了槍林彈雨、南徵北戰,後來又屢屢搬遷,「文革」中,家又被洗劫抄查,照片仍保持完好無損,非常珍貴。可惜的是,劉清明和韋國清其他的合影照片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
劉清明(1914.2~ 1998. 12)湖北省漢川縣人。1933年3 月參加紅軍,同年8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徵。原任總參謀部測繪局政治委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韋國清(1913.9 ~ 1989.6)廣西東蘭人。壯族。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徵。原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