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IBE徐廷程
拍攝地點:儋州·新盈農場
鴞形目 > 鴟鴞科 > 角鴞屬
STRIGIFORMES> Strigidae > Otus bakkamoena
描述:體型略大(24釐米)的偏灰或偏褐色角鴞。具明顯耳羽簇及特徵性的淺沙色頸圈。上體偏灰或沙褐,並多具黑色及皮黃色的雜紋或斑塊;下體皮黃色,條紋黑色。
虹膜-深褐;嘴-黃色;腳-汙黃。
叫聲:雄鳥發出輕柔的升調woop聲,及一連串間隔一秒鐘的粗啞叫聲。雌鳥叫聲較尖而顫,為降調的wheoo或pwok聲,每分鐘約五次,也發輕柔的吱吱聲。雄雌鳥常成雙對唱。
分布範圍:印度次大陸、東亞、中國、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菲律賓。
分布狀況:甚常見的角鴞,可至海拔1600米,包括城郊的林蔭道。亞種ussuriensis 由中國東北至陝西南部;erythrocampe在中國於北緯32°以南;lettia在西藏東南部;umbratilis在海南島;glabripes在臺灣。
習性:大部分夜間棲於低處,繁殖季節叫聲哀婉。從棲處躍下地面捕捉獵物。
註:有著者將此種分為印度角鴞O. bakkamoena和領角鴞O.lempiji。如此中國境內所有亞種除lettia外應均屬O.lempiji。作者此處從Inskipp et al.(1996), 歸其為一種。
*此段文字引用自《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以下是私貨分割線=========
領角鴞照片背後的故事
那是2016年1月2日,在有理想的會長程成(以下簡稱會長)的帶領下,有理想的理想(以下簡稱理想)、有理想的徐廷程(以下簡稱老徐),有理想的王帥(以下簡稱小帥)一行四人冒著夜色行走在位於儋州市北部臨海的新盈農場的某條小道上。掩飾不住眼神中一整個白天觀鳥疲憊,大家強打精神認認真真一棵樹一棵樹的尋找。
對於這個季節能否找到貓頭鷹,小帥的眼神中飄過一絲懷疑。之前三次與貓頭鷹碰面的經驗告訴他,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種偶然。在這樣一個寒冷、萬籟俱寂的夜晚出去找貓頭鷹,其概率無異於在新盈找到勺嘴鷸的概率(友情提示,2015年12月30日香港觀鳥會發布的在廣東省雷州記錄到的30隻勺嘴鷸已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筆越冬記錄)。冷風吹過,小帥搖了搖頭,他心想,咱出來為啥?不就是為了來看鳥麼,不就是為了來high麼?找不找得到有什麼關係?至少我去找了,這不就夠了了,找就是我們快樂的源泉,而並不是找到的東西。找到的東西只是一個附加值,所以我樂意出去找東西。不遠處的老徐體力充沛,是夜行老手,眼神還特別好。一旁的理想哥對周圍環境很熟悉,還有聰慧可愛激情洋溢人品爆好堪稱觀鳥吉祥物的會長大人。小帥定了定神,他沒想過找到,也沒有想過找不到,只是習慣性地跟隨上了會長的步伐,一切為了西沙!
一聊到2016年鳥會的西沙計劃,大家又開始有說有笑,氣氛輕鬆了不少(友情提示,西沙計劃是海南觀鳥會2016年的觀鳥活動之一,有意者可以關注鳥會接下發布的信息)。大家又討論起領角鴞奇怪的習性,作為海南的留鳥,夏季的夜晚叫得很兇,冬季卻幾乎難以聽到其叫聲。大家提出各種假說:老徐覺得,也許是夏季繁殖期所有的男貓頭鷹都在喊「老婆啊老婆!」,但是冬季大家沒有什麼心情啪啪叉叉,就都睡覺了,所以沒有什麼聲音(友情提示,都是老徐瞎扯的大家看看就好了哈)。
老徐眼神極好,拿著手電筒掃蕩時發現了一隻變色樹蜥,如果老徐就是一隻領角鴞的話,這只可憐的小蜥蜴就要成為他今晚的美餐了。突然就在路邊一棵橡膠樹上,老徐發現了一片倒立的樣子奇怪的樹葉,原來是一隻小鴞穩穩的停在那裡!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為都不會發生的事,就在不期而遇當中發生了。大家很激動,很興奮。老徐趕緊拿出相機,會長與理想迅速變身為人肉打光柱,小帥變身為人肉三腳架,協助老徐拍攝。拍了幾張肖像照,當打算換角度再拍時,腳踩樹葉發出沙沙聲,鳥飛了。大家又追到橡膠林林面找了一圈,在頭頂不高的地方,又發現了它趴在一棵樹椏上,小傢伙很配合,也沒第一次那麼怕人,一直跟著老徐的相機轉,擺起各種pose。老徐不顧一切爬上樹拍,還與黃金蟻進行了親密接觸,身上留下一個個火辣辣的吻。
小帥定睛看著,最開始他是驚訝的。不是因為它漂亮而是因為它的身材。作為看圖鑑出身的鳥人,圖鑑裡領角鴞在的那一頁畫了各種鵂鶹,體形畫得比這傢伙小許多,直觀感覺領角鴞應該有A4紙那麼大的。等看到了才驚呼原來是這麼小一個東西!領角鴞的眼睛,炯炯有神,大大的眼珠直勾勾的盯著樹下的眾人,簡直萌得不像話,隨著老徐走向它背後也靈巧地轉了一個身,然後直立上身,歪歪頭。小帥的心頭湧出一股熱流,也許是感動,他心想,任何人看到這個場景都會喜歡上觀鳥吧!
撰文:有理想的大楚楚(根據大家的描述匯總)
編輯:還是有理想的大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