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後,2017年12月12日,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終於迎來了一項重磅消息——螞蜂窩在這一天宣布完成D輪融資,融資金額為1.33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由鷗翎投資(OceanLink)、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淡馬錫(Temasek)、元鈦長青基金、厚安創新基金共同投資,參與前幾輪投資的今日資本、啟明資本、高瓴資本繼續跟投。這則信息就像一枚炸彈,在歸於寂靜的旅遊行業掀起了一番熱議。
將時間倒轉回這一年的2月,彼時易觀在線發布的《中國在線旅遊市場產業圖譜2017年》中,螞蜂窩被歸為了媒體和營銷平臺類目下的「旅遊UGC」品類下的首位。這似乎很「符合」市場或用戶對於螞蜂窩一貫以來的認知——「一個有著十餘年發展歷史,過億用戶,似乎可以觸達世界上任何一個旅行目的地的旅遊攻略平臺」。然而,網際網路的進化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一定位早已不再足以描述螞蜂窩的現狀。
在此次發布的D輪融資信息中,螞蜂窩將其自身定位為「中國領先的自由行服務平臺」和「全球旅遊消費指南」,這裡指的「服務」,既有原來的旅遊信息服務,也包括其新增的旅遊交易服務。直到此刻,彼時與它劃歸於同一「品類」的友商們才愕然發現,作為旅遊UGC模式開拓者的螞蜂窩早已華麗轉身,成為了旅遊行業的最難定義的一類,走上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商業化之路。
其實,無論是「內容電商」還是「社群電商」這樣的定義,似乎都不足以描述螞蜂窩正在做的生意。如今,他們似乎更願意將自己稱為:旅遊行業的「新物種」。
乘勢而動:從旅行社區到旅行攻略平臺
2006年4月,螞蜂窩聯合創始人、COO呂剛花費了2000塊錢搭建起來的螞蜂窩旅遊論壇正式上線。最初的螞蜂窩並沒有很明確的商業化目標,更談不上什麼路徑,兩位創始人僅僅是基於對「分享旅行經驗很酷」的這個共同認知,掏自己的腰包維持網站的整體發展。
後來的螞蜂窩的發展趕上了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第一波紅利——雙休日、帶薪休假制度陸續出臺,老百姓們開始把旅行當成一件「大事」進行思考。在這波紅利之下,螞蜂窩於2009年拿到了天使輪融資,帶著累積的10萬註冊用戶數,開始摸索商業化發展之路。2010年,螞蜂窩正式開始公司化運作。直到螞蜂窩成為了中文世界最大的旅遊社區,擺在兩位創始人面前的問題才開始浮現:海量的用戶遊記如何變現?
最傳統的做法當然是選擇廣告的生意,畢竟對於許多廣告主來說,螞蜂窩平臺上匯集的這群「有錢有閒」的用戶正是他們所定義的優質潛在客戶。但兩位創始人深知,廣告收入存在不穩定性,一旦新平臺誕生,用戶發生轉移,平臺的廣告價值也會一落千丈。他們希望找到能夠將用戶長期留存在平臺上,且能讓用戶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新模式。
因此,螞蜂窩的兩位創始人陳罡和呂剛,開始規劃一盤「更大的棋」。
從2011年開始,螞蜂窩就有意識的將核心內容從UGC轉向旅遊攻略。有了之前人工打撈和大數據算法等手段的積累,將住宿、交通、景點等碎片化的POI信息點分析抽離,集合成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攻略,包含用戶在一個目的地旅行的衣食住行遊購的全部信息。對於彼時剛剛享受到「假期紅利」的用戶來說,沒有什麼能夠比一份詳細、生動、準確的官方攻略更有吸引力的了。
由於旅遊攻略的工具屬性和便於傳播,螞蜂窩在第一波「旅行紅利」勢能的「加持下」草吃了用戶和流量的爆發增長。
順勢而為:從旅行大數據到自由行平臺
時間進入2012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旅行的快速普及,用戶對旅行信息的顆粒度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讀攻略——規划行程」的傳統模式,而是追求更加精準、個性化的信息。
在這一需求之下,旅行攻略的價值逐漸被它背後的數據價值所取代。基於這一認知,螞蜂窩的兩位創始人陳罡和呂剛,開始下他們的第二步棋:帶著大數據團隊開始了為期數年的數據挖掘和語言分析「之旅」,將數以億計的攻略進行「提純」。
以酒店信息為例,2012到2014年,螞蜂窩開始嘗試將社區裡的遊記中雜亂無章的酒店、景點、餐廳等POI信息,利用語義分析及數據挖掘技術,轉化為數據,不斷細化、豐富,構建了龐大的POI信息庫。正是這麼一個被呂剛形容為「重複、繁冗、心力交瘁」的過程,奠定了螞蜂窩從旅行攻略平臺向自由行平臺轉型的基礎。
除了對以往積累數據的結構化,螞蜂窩也在引導用戶的遊記寫作方向,對新產生的數據進行處理。目前,螞蜂窩的月活躍用戶達到8000萬,註冊用戶已超過1億,其中80%來自移動端;每天產生的遊記數量超過3000篇,平均每篇遊記的寫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每日新增數據達到2T,每日新增目的地旅遊問答19萬,累計點評數量超過3000萬。這些UGC信息和結構化數據的背書,使得螞蜂窩開展自由行業務成為自然選擇。
螞蜂窩的第三步棋開始了。作為聯合創始人、COO的呂剛,是最早帶領螞蜂窩試水酒店業務,並由此建立了有型電商部門的人。他帶領螞蜂窩酒店團隊從2013年與Agoda中國業務的首次合作試水,到2014年酒店板塊的規模化發力,再到2015年躍居Booking.com和Agoda的前三大中文訂單的外部渠道貢獻者。如今,經過探索商業化之路的六年中,螞蜂窩的酒店業務對接了140萬家國際酒店和民宿產品。
「我們從做攻略開始,做目的地的發酵,幫助用戶做旅遊的決策,進而幫助供應商提供商品,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升級過程。」呂剛說。
在現在的螞蜂窩自由行APP上,當用戶搜索一個目的地時,不但能的是當地熱門景點、攻略玩法的推薦,也能看到當地住宿、當地自由行產品的推薦。當用戶已經習慣了依靠數據和數據相關的攻略內容來進行旅行決策,「付費購買」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這一模式下,螞蜂窩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流量的入口,並以此將流訂單發給攜程、booking等傳統OTA和優質的線下旅遊服務機構。隨著合作夥伴的逐漸增多,在2015年,螞蜂窩正式宣布自由行戰略當年,酒店+自由行業務營收規模就遠超過了廣告,這標誌著螞蜂窩的商業化轉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因勢利導:賦能「新旅遊」業態
螞蜂窩完成了「三步棋」的布局,便開始等待他們的「預言」開始成為限時。對於整個國內旅遊行業而言,以2015年為界,年輕化的旅遊市場開始出現井噴,人們甚至旗幟鮮明的,將在線旅遊分成了OTA時代和自由行時代。
在2015年之前,旅遊業以B端為核心,以商務出行為核心,以庫存和價格為核心,在這一時代,攜程、途牛等企業憑藉著先發優勢牢牢佔據了旅遊業版圖的優勢地位,其他的中小型機構只能在其「夾縫」中求生。但隨著自由行時代的到來,中國旅遊業的版圖出現了「鬆動」的痕跡,一批新興的旅遊機構乘勢而起,企圖在個人消費升級,休閒度假成為「剛需」的時代分一杯羹。
在這一時勢下,離用戶「最近」的螞蜂窩成為了這些機構的優先之選。自2015年初發布自由行戰略以來,螞蜂窩已逐漸探索出一條與傳統OTA(在線旅行社)截然不同的營運模式——基於個性化旅遊信息的基礎上構建旅行產品交易平臺,讓垂直優質內容與旅遊供應鏈實現連接。
在螞蜂窩的「內容+交易」模式下,用戶通過UGC展現出的需求喜好、行為特徵,被結構化大數據敏銳捕捉,成為反映市場變化的風向標,同時指導著每一個旅行機構的行動。而螞蜂窩的「開放性」也讓眾多旅行機構接踵而至。
據螞蜂窩電商部高級總監金鵬介紹:利用平臺的開放性則是新興旅行機構抓住機遇的關鍵。目前螞蜂窩已經提出了全新的在線旅遊商業模式,主要從系統賦能、數據賦能、營銷賦能、資源賦能、人力賦能、金融賦能和課程賦能七大方面,為各類型旅遊商家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隨著「內容+交易」商業閉環體系以及合作機構聯動模式的深入發展,螞蜂窩在「內容入口」和「決策服務」奠定了優勢壁壘,持續兩年在酒店、交通、當地玩樂等自由行產品交易上實現成倍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螞蜂窩整體營收較2016年出現成倍增長,GMV逼近100億元,成為近兩年來中國成長最快的在線旅遊公司。
在陳罡和呂剛看來,2017年將是「老旅遊死,新旅遊生」的拐點。隨著80、90後全部進入旅遊消費市場,更為深度化、個性化的自由行市場將開始崛起。傳統產業模式下,低質量的跟團遊將逐步退出市場。在新舊旅遊交替的時代,正是新旅遊機構崛起的大好時機。
如果說老旅遊機構靠的是渠道、資源和信息不對稱;新旅遊機構要脫穎而出則要靠差異化產品、靠服務、靠品牌,以用戶為核心,以內容為驅動,幫助用戶更「自由」、更高效地進行消費決策。這是螞蜂窩商業化道路的源頭,也是其為合作夥伴持續賦能的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