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你了,歡迎你來閱讀我的文章,我是小生講動物的作者,我一直在推動野生動物保護的觀念,致力於野生鸚鵡保護事業多年。
我是西布耶的助手,西布耶(化名)是一名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的動物學家,兼任野生動物救援(Wildaid)的組長。
2011年我和西布耶教授在宏都拉斯地區做五彩金剛鸚鵡野化放生工作,這裡有一個金剛鸚鵡保護中心,主要負者救助受傷的,動物貿易中沒收的,還有一些遺棄的小鸚鵡等,把它們管理好以後,再放歸大自然,以提高該物種在當地的野生數量。
在宏都拉斯金剛鸚鵡救助中心,我當了一個月的學徒,我被分配到一個私人小島上,去餵食以前放生的10隻五彩金剛鸚鵡鸚鵡,這些鸚鵡都是人工繁育長大的。
當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和我想像中的不完全一樣,它們大概有2-4歲的年齡,它們顯然已經是成年金剛鸚鵡了,看上去它們精力充沛,完全可以獨自過野生生活了,教授告訴我這是人工養大的鸚鵡,放生大自然後,還是需要一段過渡期的,需要人類再幫助它們一段時間,可以增加它們的存活率。
為了提高它們的生存機會,我每天為它們提供兩次餵養,早晚各一次,每次投放的飼料約佔它們食量的10-15%之間,不提供飲水。
除了餵養鸚鵡以外,我還需要觀察它們在我餵養前和餵養後的行為變化。
我注意到每天都會發生一種特殊的行為,在每次餵食時,我都會將食物投放在一個託盤裡,然後用繩子把託盤拉到高處,因為五彩金剛鸚鵡沒有在地面上覓食的習慣。
但是每次投放完飼料之後,總會發生騷亂,我發現有2隻五彩金剛鸚鵡霸佔託盤,並且趕走其它8隻五彩金剛鸚鵡,這並不是託盤小的緣故,這個託盤完全可以容納下10幾隻金剛鸚鵡的。
即使是這2隻金剛鸚鵡來晚了也會搶佔託盤,很顯然它們要多吃多佔,吃得遠遠大於15%的食物,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也違背了我們的原則。
為了使其它鸚鵡也能得到自己的一份食物,我只好再增加一個託盤,平時投放食物的量並沒有增加,只是分裝在2個託盤裡了。
當天無事,第二天這2隻鸚鵡開始各自霸佔一個託盤,並趕走其它鸚鵡,獨自享用食物,它們2個真是太聰明了,只有它們先吃飽離開以後,其它鸚鵡才能開始進食。
我每天都能看到這種行為的發生,我請示了西布耶教授,他告訴我不要人為的幹預,只需要做好觀察記錄就行。
這種情況和我所知道的人工飼養大的金剛鸚鵡不同,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它們表現得都比較溫和,在一起除了玩耍、嬉戲,氣氛還是比較溫和的。
難道是它們一直在籠子裡欺騙人類嗎?還是它們放歸野生以後流露出本性了——野性?
我開始思考它們恢復了野性,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壟斷食物?它們現在的群體結構又是什麼?
它們都是同類,又在一起長大的,為什麼不團結?
我開始研究五彩金剛鸚鵡的群體行為,而且有了重大發現——它們的群體中形成了重要的統治等級體系。
我是通過肉眼觀察它們的行為的,五彩金剛鸚鵡鸚鵡雌雄特徵從外表是很難用肉眼分辨出來的。
一般體型或者力氣大的鸚鵡特別好鬥,它們通過打鬥來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排名,一般攻擊力強的雄性鸚鵡排名靠前,排名低的鸚鵡都怕它們,進食的時候通常佔據不利地位,地位高的鸚鵡佔據有利的地位。
以目前它們的整體年齡並沒有進入繁殖期階段,這2隻鸚鵡肯定不是雌雄配對的成員,倒是很像2隻雄性鸚鵡組成的聯盟,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它們在群體中的地位。
通過組建聯盟來壟斷食物,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們的生存能力,但是有很多鳥友表示這樣的情況是很糟糕的,會出現「九死一生」的情況,10隻鸚鵡能活下來一隻就不錯了,它們這是在消耗整個內部群體的力量,相互排擠,自相殘殺。
後來過了幾年,我得到了消息——事實的確像鳥友說的那樣,那10隻鸚鵡最後只成功生存下來2隻,並且是一對五彩金剛鸚鵡,它們已經繁殖了一窩小鸚鵡。
我現在回想起來,難道當年的那2隻五彩金剛鸚鵡是夫妻聯盟?
歡迎你留言給我,我們一起討論五彩金剛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