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演員》這檔綜藝節目生命力相當頑強。究其根源是廣告主喜歡、觀眾愛看、有市場、追星助興群體眾多。
你不能說它不正常,它嚴格按照市場流程做事,並未踐踏法律;還為浙江衛視拉來了巨量流量和廣告費,養活了一幫打工人。所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用在它身上最為貼切。
但是你要說它多有意識形態價值,能否傳承,能不能對周圍人有更好啟發,就另當別論了。
畢竟,哪怕有諸位名導、國際電影節獎項得主坐鎮,也難掩其腐爛實質。這種實質,註定了圍繞這檔節目而引發的娛樂圈各種熱搜與風吹草動,都似蛆蟲一般,肥胖、噁心,只會讓喜歡的人趨之若鶩。
就拿最近發生的,金莎嗆聲章子怡對她的表演點評這事兒來說吧。
大眾圍觀 + 窺視心理分解
人人都有窺視心理與欲望的欲望,窺探心理的源頭是獵奇與好奇心。
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需求,人們往往喜歡以觀眾身份靜悄悄觀察他人,從觀察他人的一言一行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是去看他人,還是看電視電影文學作品,無一不是窺視心理在發生作用。
當人以旁觀者身份去觀看某件事情的進展時,人會因為「上帝視角」而獲得許多體驗與領悟,而這些新鮮的體驗與領悟,是深陷於日常生活流程中的人們,無法得到的。
正是因為這種新鮮的體驗與領悟,讓人們樂於站在第三者視角,以旁觀者的窺視方式,去了解事情的全過程,並從中獲得精神與意識上的收穫。
因此,某一群人關注金莎事件也是一樣的道理。
關注這件事的人們到底在關注什麼?
公眾從金莎這件事情中窺視到的,是因節目而意外延伸、洩露出來的娛樂圈隱秘逸事,或者說,是某種程度上的真實呈現。
這些在節目組無法策劃和規避的地方,突然跑出來的,突如其來的「細節與真實」,被觀眾無意間捕獲,從而獲得一種「哦,原來他們是這樣的人」的恍然大悟感。
這種恍然感,本質上屬於不勞而獲(不需要自己去經歷,只需要看看就行),卻能持續刺激腦垂體,使腦垂體分泌出更多令人感覺快活的多巴胺激素。而娛樂型節目,容易使人上癮的地方,就在於此。畢竟,只有真實的,才是值得玩味與爭辯的。
所以,關注金莎事件的人們,不過是在不自覺地求真取實。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我們在關心八卦。
章子怡的評論究竟是人格侮辱還是實話實說?
面對章子怡的點評,39歲的金莎貌似有些尷尬。此事一出,眾說紛紜。
有人說金莎沒有自知之明,明知道自己不是演員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卻仍接受節目組邀請去參演;而且演技的確不入門,實屬自取其辱。章子怡和郝蕾對她的犀利點評並沒有錯。
也有人站在金莎這一邊,表示憤憤不平。說對她被評委暗戳戳的辱沒,評委雙重標準。更舉出此前同樣毫無演技的音樂人歐陽娜娜參加節目時的例子,直指章子怡此番對金莎的點評是看人下菜碟,根本就是雙重標準。
章子怡對金莎的點評卻堪稱毫不留情:「演員難道是一個很低級的行業嗎?為什麼人人都要來分一杯羹。」
相較於章子怡的犀利,評委郝蕾的點評雖說也被網友認為過於犀利,但卻相對客觀委婉得多。
郝蕾在點評中對金莎說:「我覺得你不演戲挺好的,因為你是歌手,為什麼所有的人都要來演戲呢?那我們職業演員沒有戲演怎麼辦?」
郝蕾這話的意思很明確:金莎你做歌手是優秀的,但是做演員就不行了。演員是既需要天賦,也需要專業和努力打磨的一個職業。而以今天台上的這段表演來看,你在表演上一無天分二看不到努力打磨的痕跡,客觀講它是不及格的。
所以,你最好不要來趟這趟渾水了,否則的確很露怯,貽笑大方。
說起章子怡與郝蕾的演技,哪怕比不過電影大腕或老戲骨們,放在國內來講,也是有一定市場認可度和專業分量的,甚至可以說,的確是甩金莎們十萬八千裡遠。
所以,當二人看到不入流的表演,自然會有一種納悶和匪夷所思的感覺:
1.毫無表演天賦也要來這個舞臺做這件事,完全不知天高地厚
2.我們演員的行業門檻太低了嗎?乃至什麼資質的人都敢來做這個,我們自己認為需要努力和天賦才能及格,才能出成績的工作?
不同的是,章子怡一向快人快語,再加上的確被金莎和金子涵的不入門表演給惹怒了,因此說話不由自主有些刻薄。
這也難怪章子怡,如果你知道她在表演上是如何愛惜羽毛、如何努力自持、如何為了表演更上層樓而自我折磨和辛苦的,就不會去責怪她對金莎說的話。
因為,真正有天分又愛惜自己的職業,並以此為榮、為傲的人,的確忍受不了外行的瞎攪和與自以為是。
此番讓網友覺得章子怡特別針對金莎,則是因為金莎與金子涵的戲的確不到位,兩個人都沒弄明白要演的這段戲。正是如此,章子怡才會發火語帶疾風地說:
「如果你連自己要演的人物都不了解,連自己要演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演這些基礎問題都沒搞明白,那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舞臺呢?一個演員如果沒有信念,就不要來這裡浪費時間。」
這些話聽起來極其犀利,但卻說中了要害與實質。這種犀利感與實質在外行金莎聽起來,的確還是有人格受辱感。
當時在臺上金莎有直接跟章子怡回嗆,有99%的可能,是因為她也承認從表演角度而言,章子怡這樣說是對的。自己的確沒有悉心打磨過角色。
而另外1%沉默的可能性則在於,金莎自己也知道演砸這個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評委不尊重自己也在所難免,所以適當保持沉默,才是最恰當的反應。
對於金莎來說,應該是完全懂當時場上發生了什麼。並且她的沉默以對,既有內心認同的瞭然,也有面子上掛不住的尷尬。
隨後她在粉絲群裡說了實話:「我的確挺不爽不高興的,的確不喜歡別人攻擊我的人格。」但沒想到,有人將這段話截屏出去,才招致眾多網友的討論與演化。
在這裡,如果了解事實的經過與全程,應該能夠理解金莎當年不懟評委,事後在堪稱自家人的自己的粉絲群裡這樣說,其實是正常而無過的。
在表演上沒有入門的她,只是在表達自己面子上掛不住,並沒有直指評委說錯了話。而好事之徒一知半解的圖文拆解或斷章取義之後,事情的性質就全然變化了。
所謂人格攻擊,從心理學上來講,往往是自尊心理在起作用。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尊受到影響或打擊,往往會跳出來保護自己。
從金莎沒有在舞臺上跟評委對嗆,而是在自己家人面前說內心感受的前後過程來看,這不過是一個面子上受了傷回家合理合法訴苦的事兒而已。
真正壞事、攪局,讓金莎陷入這一波網絡輿論風波的,其實是將截圖洩露出去的好事之徒。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梳頭。想要不惹風波,就必須要謹言慎行,因為,你並不知道有些人在心理上的暗黑與狹隘,會給你帶來多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