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可分為前齊和後齊,前齊是指以姜子牙後代姜姓為國君的時間段,後齊則是指以田氏為君主的時間段。看到標題或許有人就要問了,這齊國是姜子牙建立的沒錯,但子孫後代把國家丟了為啥要讓姜子牙來負這個責?先別急著噴小編忽悠,請往下看。
咱們都知道大周建國,姜子牙居功甚偉,於是老姬家將其封到了現在山東沿海一帶。
老薑從一個老百姓幹到大周國總理,已近八十歲,也該到了退休的時候,一聽國家還給了那麼大片土地養老,於是幾下將工作交接完,興衝衝就往封地跑。等到了地兒一看,老薑哭了——鹽鹼地佔了一大半!
有點兒常識的都知道鹽鹼地種不了糧食,就算是現世,鹽鹼地也是各國政府頭疼的事兒,更何況是在幾千年前。沒糧就代表沒人口,沒人口就發展不了,畢竟那完全就是人力時代。再說窮山惡水出刁民,當時齊國那片地兒就盜賊橫行,什麼黑風寨、瓦崗寨之類的土匪窩密密麻麻一個壘一個。老薑養老無望,只得再次打起精神來治國。
不過聖人就是聖人,老薑沒幾天就出了一個影響中國千年的決定:做生意換糧養人——水果、水產、木材、礦啥的,咱們都拿去賣,賣了換糧食,換了糧食養更多人,更多人就能產更多東西換更多糧食養活更多人,一直循環……要知道我國古代商人身份低微身份等同於當時的農奴,老薑這決定將商人的地位提升,從此士農工商的國家基本體系在各朝得以沿用。
對了,現在知道咱們國家牛逼的商人為啥基本都出自沿海一片了吧,那是因為內陸百姓忙著種糧時,那邊就已經開始研究做生意了,幾千年的商人基因可不是鬧著玩的。
靠著經商讓民心安定,齊國就這樣建立起來。吃飽喝足後,姜子牙準備引進人才了。但在當時,厲害的都封了候忙著在自個兒封地上搞建設,沒封侯的也跟著大周軍隊掃蕩商朝殘餘勢力賺功勞,所以壓根就沒人願意來跟著姜子牙混。一直熬到姜子牙快要死時,姜子牙回想自己一生,制定了姜齊的基本國策:舉賢而尚功。
請注意這五個字,齊國能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是因為它;姜家的齊國被田氏霸佔,還是因為它。這五個字,翻譯過來就是,多招攬賢才,不看出身,只看能力,誰能力強誰的官就大。
舉賢一策咱們挑不了刺,從古至今招攬賢才都沒有什麼毛病,問題出在「尚功」二字。
首先理解並使用這兩個字的,是姜子牙的直系血脈們。不是說誰能力強誰就做大的嘛,我能力那麼強,所以齊國的國君應該我來做,於是我們看到,姜子牙之後的28位姜齊君王,不正當上位的就有11個(不正當手段包括弒君、弒太子);不是說誰能力強誰就大嘛,我能力那麼強,那女人也應該是我的,於是我們看到有3位因為給別人戴綠帽子而死;不是說誰能力強誰就大嘛,我能力那麼強,那大周該尊敬我才是啊,於是我們看到這個齊哀公最慘,被抓去周朝王都活活煮死。
正是姜子牙的這個國策,讓老薑家內部殺得你來我往,就連春秋第一霸齊恆公死後,5個兒子因為忙著殺兄搶王位而沒時間將齊恆公下葬,足足把他停屍了10個月。這10個月裡,坐上王位的有3個,其中2個座位還沒焐熱就被自己親兄弟殺了。
其次理解並活用「尚功」二字的是那些大臣們。不問出身只看能力的招才方式確實為齊國帶來大量人才,例如管仲、晏子等史書中也有濃厚一筆的名臣。
但是不是人人都是忠臣,當君主弱而大臣強時,有的臣子就會趁機經營自己的勢力,直到勢力也強於王室時,不是誰能力強誰就當老大嗎,這個君王該讓我來當。於是我們看到,姜齊世家林立,歷史期間勢力大過王族的就有高、國、鮑、崔、慶、田六家,到齊恆公時,想當君王就必須抱緊世家大腿(齊恆公靠高、鮑2家上位)。隨著世家權利和野心越來越大,世家不在留手,鮑家、崔家直接出手各殺死姜家君主一名,田家乾死了3個,接下來的各任姜齊君王都只是田氏的傀儡,直到趙魏韓三分晉國給田氏做了榜樣,田氏斷絕姜齊血脈,自立齊王。
看到這或許有人提出疑問,姜齊那麼多代君王難道就沒有一個想法避免內鬥並把世家權利收回的?齊恆公那麼厲害分分鐘就能搞定啊。確實有,但不是齊恆公,齊恆公上位後就殺了自己兄弟,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靠的也是世家,這個我們講到齊恆公如何成為霸主時會講。去做的是姜齊第24任君主齊景公,身體強壯時就立繼承人,並其它王子全部趕出國都給繼承人,避免兄弟相殘;多次與世家相爭,但世家勢大,即使有晏子輔佐也沒能收回世家權利,最後值得鬱鬱而終。
也有人會問,魯國就在旁邊,姜子牙咋不學學魯國禮制,讓大家知道尊卑有序呢?呵呵,姜子牙常被老婆揍以及釣魚「偶遇」周文王,這些事就證明禮制從來都不在姜子牙心中。
所以,姜齊敗亡,姜子牙必須負責,理由有二:首先政令導致家族內部互相攻殺,內部不和導致姜氏人口減少,族弱;其次是政令導致野心家誕生,慢慢勢力大過王族,臣強。王族弱而大臣強,最終失國。
最後,用四句話總結姜齊:
始於姜太公,我愛人才;
亡於姜太公,人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