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市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飼養了300噸、共3億隻「美洲大蠊」蟑螂,每天共計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現在,這種利用「蟑螂吃掉垃圾」的生物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方式引發熱議。
利用蟑螂來吃掉垃圾也就是要讓蟑螂來當「清道夫」,幫助人們打掃和清理垃圾,並且這種方式好像在世界上還是首次,在當地是政府合作項目,獲得當地政府的土地和財政支持。
由於獲得政府支持,初步而言,這應當是一個多贏的行為。蟑螂除了能消化垃圾外,蟑螂本身還能用來生產昆蟲蛋白飼料(1噸蟑螂加上蟑螂所產生的卵鞘可產生1噸昆蟲蛋白飼料,蛋白含量72%左右)。另外,為保證不讓蟑螂逃逸,其採用了多重防範措施,如用鋼絲網封閉住通氣孔,牆壁上有噴水開關,地下養殖食蟲魚類,蟑螂爬到牆壁上,會被水衝到池塘中,被魚類吞食。養殖場周邊有85釐米寬水溝,溝內同樣飼養食蟲魚類,防止蟑螂逃脫。不過,用蟑螂來消化垃圾首先需要科學論證,其中首要的論證是考慮蟑螂清除垃圾的效果和效率。
養殖蟑螂來消化垃圾只是針對廚餘垃圾,後者只佔人們生活垃圾的一部分,而且蟑螂也並非能完全吃掉廚餘垃圾,因此,後期的清掃同樣是一大問題。經過科學論證,國際上對於廚餘垃圾早就有較為一致的意見,最好的方法是將廚餘垃圾發酵成甲烷,作為有機能源來重新使用。現階段,雖然廚餘垃圾的處理並不盡如人意,也主要是方式方法不太科學,例如,首先是垃圾分類沒有積極提倡和嚴格執行,如果垃圾分類做到了,現有的技術是完全能有效快速和無害化地處理廚餘垃圾的。
如果用蟑螂來處理廚餘垃圾,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控制蟑螂的種群繁殖和逃逸到環境中對人和生態造成危害。儘管蟑螂也有「清道夫」或「清潔工」的美譽,但由於蟑螂是有害生物,更需要謹慎對待。
蟑螂學名蜚蠊,在有害生物中劃歸為危害性很強的病媒生物的一種,與蚊、蠅、蚤、鼠、蜱、蟎、蠓等同屬一類。蟑螂能攜帶許多可致病的細菌、病毒、原蟲、真菌以及寄生蟲、蠕蟲的卵,並且可作為多種蠕蟲的中間宿主,其中,僅對人致病的細菌就有40多種,如麻風分枝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沙門氏菌等。
此外,蟑螂還可攜帶導致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結核等病的病菌,一旦飼養的蟑螂逃逸到環境中,引發大規模的種群繁殖,不僅會威脅人們的健康,而且容易造成生態災難。
讓蟑螂當清道夫雖然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但是通過科學試驗和研究來論證卻有其他的先例,例如引進屎殼郎當清道夫。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發生生態糞便災難,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RIO)成立了「澳大利亞屎殼郎項目」,經過科學論證,從全球各地引進了53種屎殼郎來處理那些稀釋的糞便,由此也減少了90%的蒼蠅。
儘管這種引進外來屎殼郎的方法在澳大利亞顯效,但對於其他一些國家未必就能全盤複製,在科學論證上,一些國家就予以了反對,與澳大利亞環境相似的紐西蘭就是如此。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認為,屎殼郎可攜帶和傳播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對人和動物的健康有很大威脅。而且,屎殼郎還可能汙染家庭飲用水源,傳播疾病。如果孩子貪玩吞下蟲子屍體,或者接觸帶有病原體的屎殼郎,都可能影響健康。同時,屎殼郎能長途遷徙,可廣泛而迅速地傳播疾病。
由於無法獲得科學評估的支持,紐西蘭停止了這項計劃。而且,澳大利亞引進屎殼郎的計劃在後來也沒有對屎殼郎種群的變化以及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因此,尚不能說引進屎殼郎技術是完全成功的。現在,要讓蟑螂當「清道夫」也應進行科學論證,而且還要認識到,蟑螂是有害生物,而屎殼郎不是,對蟑螂的飼養和管控就更應多幾分謹慎和小心! (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