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獅子座歐特曼 拜託了媽媽
一塊長約1.4公分,寬約0.8公分的耳屎堵在耳朵裡是怎樣一種感覺?而且還硬得像水泥!五歲小男孩趙趙就為了這塊巨型耳屎吃了不少苦頭。
趙趙(化名)在一次感冒後耳道發炎,疼得厲害,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耳朵裡塞滿了耳屎。由於耳屎量大且堅硬,當地醫生束手無策。最後要通過全麻手術才掏乾淨。
在此之前,他剛從一場感冒恢復,醫生懷疑是感冒誘發了中耳炎。但隨後的檢查嚇了醫生一跳,趙趙的耳道裡全是耳屎。
因為趙趙配合度低,病情又比較嚴重,所以醫生在他全麻的狀況下,用耳內鏡清理了耳屎。他形容,「就像是掏下水道一樣把耳屎全掏乾淨。」
媽媽感嘆,沒想到小孩子第一次掏耳屎就花了5000塊錢。早知如此,當初不管怎樣都要定期給他清理耳朵。
有很多寶媽就會疑惑了,那寶寶的耳屎到底該不該掏呢?
不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有的耳屎千萬不能亂掏
有的必須掏!
什麼情況下耳屎不用掏?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耳朵不痛、不癢、聽力好,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孩子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家長給孩子亂掏耳朵,否則非常容易弄傷脆弱的鼓膜。
耳屎又稱「耵聹」從化學的角度來看,耳屎裡面包含油、脂肪酸、蛋白質和黃色素,還有0.1%的水以及少許白堊和鉀、鈉等元素。
其中油脂可以對耳道裡面的耳毛起到滋潤的作用,並粘附進入外耳道的灰塵,以及局部皮膚代謝所產生的脫落細胞,對耳朵起到了清潔的作用;
耳屎裡面的脂肪酸可以在耳道皮膚上生成一層酸膜,讓耳道處於酸性的環境,具有輕度殺菌的效果。
此外,耳屎可以緩衝聲波,阻止一些微生物和飛蟲的進入,進而保護鼓膜。
寶寶的外耳道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縫隙狀,寶媽掏耳屎操作不當很容易損傷到孩子嬌嫩的耳道皮膚。
鼓膜是外耳道與鼓室之間的一層灰白色、半透明、有彈性的薄膜,厚度僅0.1毫米,非常嬌氣。
所以經常用棉棒或者挖耳勺來給寶寶掏耳朵的行為,是很不正確的!
因為在掏耳朵的過程中,很可能因為寶寶好動而捅傷寶寶的鼓膜。
但是,有種耳屎必須要掏!我們都知道,皮膚有油性和乾性之分,耳內的環境也分為乾性和溼性,大部分中國人是乾性的,耳屎乾燥,容易脫落;白人和黑人多為溼性,耳屎黏膩,不易掏出。
如果孩子的耳內環境恰好屬於溼性,耳屎就不容易自動清除。
當孩子耳道內被耳屎塞滿,出現大量黃色油性耳屎或堅硬的大塊耳屎,孩子感覺耳悶,聽力減退或耳痛,為防止耳屎賭塞耳道,誘發炎症,這時候就需要幫助孩子清理耳屎。
能不能在家給寶寶掏耳屎呢?
不能!
千萬不要擅自用堅硬的挖耳勺給寶寶掏耳朵。在急診上,常有因掏耳屎引起耳外傷的寶寶就診。
很多媽媽可能覺得,棉棒比較柔軟,用它來給寶寶掏耳朵應該沒問題,但是棉棒的棉花頭在掏耳朵的過程中很容易脫落,引起更嚴重的傷害,這樣的案例生活中並不少見。
一位耳科醫生就在微博中提到過這樣的案例。最後不得不經過專業處理,從耳中取出了棉花頭。
而且寶寶非常好動,在家給寶寶掏耳朵引起外傷的機率非常大。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所以我們建議:
大部分耳屎都不用掏;
如果發現孩子的耳朵被耳屎堵住或者有耳朵疼等症狀,記得千萬去醫院讓專業的醫生進行清理;
如果耳屎必須掏,可以每隔3個月或者半年到醫院清理一次即可。
除了掏耳朵,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況最容易讓寶媽們不知所措,那就是寶寶耳朵突然進了異物,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
孩子的耳朵進了種子,最後發芽了
小蟲子爬進耳朵導致鼓膜穿孔
耳朵進水引發中耳炎
如果不掌握一些處理這些緊急情況的「傍身技能」,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急到抓狂也沒用,所以現在就趕緊來學習一下吧→
寶寶耳朵進了異物的快速處理法寶寶進異物可以分很多種情況,包括:
如果寶寶耳朵進了植物種子重慶市民彭女士在給六歲的兒子豪豪掏耳朵時,發現兒子的耳朵裡好像有異物,更讓她吃驚的是,當時她用手電筒照了下兒子的耳朵,看到這東西就像一顆小豆子,而且已經發了芽。
她立即把兒子送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判斷,豪豪耳朵裡面的東西並不是自身長出來的,應該是一棵植物種子。耳朵裡面比較適合的溫度是37度,再加上裡面比較溼潤,適合種子生長、發芽。
隨後,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手術,一個豆子般的異物終於醫生被取了出來。
小編提醒寶媽們:
如果遇到植物種子進耳朵裡,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應儘快到醫院取出,千萬不要用工具往裡捅,否則種子可能越捅越深很容易引發耳朵感染,更有甚者會損傷到聽力。
如果寶寶耳朵進了小蟲子寶寶耳朵進了蟲子,會表現哭鬧不安、搔耳抓撓、耳悶、耳脹,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損傷耳膜或誘發炎症,那耳朵進了蟲子怎麼辦呢?
寶媽們切忌用手去拽。因為像小蟑螂等生物有爪子,若它受到外界的刺激,會拼命往裡抓,可能會造成耳道損傷。
處理辦法是:寶媽們對於怎麼處理寶寶耳朵進蟲子這種事肯定沒有經驗,所以不建議自行去掏耳朵驅趕蟲子,最應該做的是立即送寶寶到醫院就醫,讓專業醫生將蟲子取出,進行必要的清理。
在帶寶寶去醫院的路上,寶媽還可用試著光線照射耳朵,因為蟲子具有向光性,可利用光線,將蟲子誘出,以手電筒朝耳朵內道口照射即可。
如果寶寶耳朵進了小珠子小朋友都喜歡玩玩具,但也帶來了很多安全隱患。據株洲法制民生頻道報導:朱亭鎮的一名男童在家玩玩具手槍時,不慎將一顆塑料子彈掉進耳朵裡了!
家人介紹子彈掉進了孩子耳朵裡後嘗試讓孩子側臥將子彈倒出來但未能成功。由於孩子哭鬧得厲害只好趕緊送來醫院。
在手術室,醫生使用額鏡查看男童耳朵內部,看到了一粒小圓球,再使用工具將其取出。
(圖片來源:株洲法制民生頻道)
醫生介紹,科室幾乎每周都會接診耳朵裡進了異物的孩子,比如紐扣、珠子、吸鐵石等,掉進孩子耳朵裡的東西千奇百怪。
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拿小東西玩,有些年幼的孩子會把東西塞進耳朵裡。
小編提醒寶媽:
切記一定不要自行拿各種鑷子伸進寶寶的耳朵裡取珠子,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寶寶耳道的破損,甚至會把小珠子越來越往後推。這個時候別慌張,帶上寶寶去到醫院,由醫生更專業的方法取出。
如果寶寶耳朵進了水寶寶在洗澡或者遊泳時耳朵容易進水,這時候寶媽們該怎麼處理呢?
這時候如果大點的孩子,媽媽可以教孩子側著一邊的頭,蹦蹦跳跳幾下排水;而如果寶寶很小,比如還不會走路,很顯然這些方式就沒用了,於是媽媽們就開始擔心了,哎呀,進水了咋辦呢?
方法1: 進水一側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緊壓孩子的進水耳根和耳廓,使外耳道內形成負壓,然後快速鬆開手,這樣反覆幾次水就流出來了;
方法2:拉拽法:輕輕拉拽寶寶耳垂,同時將寶寶的頭向下向肩膀傾斜,以利於排水
小編提醒:如果寶寶不配合,建議去醫院請醫生處理。千萬不要硬性自行處理,否則容易誤傷孩子的外耳道皮膚或者鼓膜。
家長常做的這4件事給大家看一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數據:
我國現有的聽力障礙人士已經超過了2054萬人,其中0-6歲以下兒童超過80萬人,並且每年大約還會新增3萬的聾兒。
這些數據對於寶媽們來說絕對是觸目驚心的!
造成兒童聽力障礙的原因多種多樣,約有67%的重度耳聾是因為遺傳因素導致,然而,除了先天性的遺傳之外,噪音、藥物中毒、外傷誘發(比如掏耳朵造成鼓膜受損)等後天因素也是造成孩子出現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最後來說一說家長做的哪些事最容易傷害到寶寶的耳朵。
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在給寶寶餵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也可能會給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
比如說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
因為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這樣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時,就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所以我們通常建議45度角度餵奶。
讓寶寶戴耳機或者聽高分貝音樂現在不少劣質玩具的音量過大,簡直成了噪音,把音源長時間、近距離地放在寶寶前面,可能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還有就是不要給寶寶戴耳機聽音樂,這樣也會造成寶寶的聽力損害。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捏鼻子灌藥寶寶吃藥不配合,強行捏鼻子灌藥。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鼻腔分泌物或藥水通過孩子短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讓寶寶用力地擤鼻涕寶寶感冒流鼻涕時,很多寶媽會用兩個手指捏住寶寶兩側的鼻翼,讓寶寶用力將鼻涕擤出。然而這樣做受傷的往往不是鼻子,而是耳朵。
因為鼻子和周圍的器官是連通的,用這種方法幫孩子擤鼻時,鼻腔的病菌在壓力的作用下經耳咽管侵入鼓室,輕則引起暫時性耳堵塞脹悶感(這種感覺相信我們寶媽自己都曾有體會),重則導致耳痛、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膿液外流,聽力下降等。
正確做法是:讓寶寶的身體稍微前傾,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樣方法擤另一側。
原標題:《男童長期不掏耳屎,不得不全麻手術!最傷寶寶耳朵的4件事,很多家長都在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