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瓊中9月8日消息(見習記者劉麥)「快回家,好好做作業。」一名中年人站在橋上,在雨中揮別幾個背著書包的孩子。如果是在2010年前,雨大如此時,這名中年人應該正在河水中行走,和背上的孩子說「抱緊點」。
圖為大墩小學的教學樓,樓前的空地下雨後很泥濘。(見習記者劉麥攝)
圖為王升超老師在辦公。大墩小學所有的老師都在這個辦公室辦公。(見習記者劉麥攝)
圖為王文周老師正在為四年級僅有的四名學生上數學課。(見習記者劉麥攝)
這個中年人名叫王升超,是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墩小學的校長。當年,還有一位與他在河中背著孩子同行的老師,名叫王文周,他是大墩小學的前任校長。
山區小學校盼能有英語老師
9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大墩小學,耳邊傳來孩子們清脆的讀書聲。聲音從一棟兩層樓傳出。走近教學樓,可以看到教室的門窗是木製的,很多被白蟻蛀空。這些門窗稍用力一碰就會完全毀壞,因此,窗戶的玻璃破損也不會及時更換。
王文周正在給孩子們上數學課,教室的綠色木門上歪歪斜斜用粉筆字寫著「四年級」。59歲的王文周上課時聲音依然洪亮,與38年前剛到這個學校時一樣。學生們跟著老師齊聲朗讀,班裡僅有的4名學生的聲音迴響在可以容納40名學生的教室中。
大墩小學以前最多有200多個學生,而如今僅剩下42個。學校有六個年級,但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最少的班裡僅有三名學生。
學生少,老師更少。6個班只有9名老師,其中有4名是學校固定的老師,其他是被派來支教的。這裡的每位老師最多要教4門課程,而且沒有教英語的老師。這裡的孩子考初中,最好也只能上縣裡的中學,因為更好的學校需要提供英語成績。
「我看著領來的英語課本,不知道怎麼辦?」王升超作為校長,最大的願望就是學校能有一名英語老師,還有教室能裝上非木製的門窗。
三十年紮根大墩心甘情願
王升超,今年50歲了,現已在大墩小學執教30年。他與王文周像兩棵大樹一直紮根在這所偏遠的山村小學,從沒挪動過。王升超也有機會離開家鄉,離開這所偏遠的小學,但他說,「我讀小學就在這裡。我們本地的都走了,怎麼還會有外面的老師過來呢?」他表情略帶嚴肅。
還有一年,王文周老師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他已在大墩小學執教37年。王文周爽朗的笑著說,「只要我身體沒問題,我還來教。現在我身體還好,只是離不開這老花眼鏡。」王升超上小學時,王文周就已經是大墩小學的老師了,還背過王升超的妹妹過河。王升超將王文周的舉動看在眼裡。
王升超接過了王文周照管學校的接力棒。下一棒是否會由大墩小學現有的老師接棒呢?王升超說他沒想過。他語氣中有些悲觀,他說「這裡的老師都年紀比較大了,這裡偏遠得很,年輕的老師都不願意過來。但學校不會沒人管的,總會有的人來管的。」
有了橋還是擔心
大墩小學三面都被一條名為馬乾河的河流包圍。一到雨季,河水就會猛漲,擋住孩子們的上學路。就是這兩位老師,幾十年來堅持背著孩子過河,用脊背做橋,為孩子們搭起了一條能通往外界的道路。這事跡感動了許多人。
2010年,馬乾河上建起了一座橋,橋另一頭的高灣村和高田村的孩子們,終於不用老師背著過河上學了。馬乾河每年還是會有幾次發大水,能把新建的大橋沒過,三四十分鐘後,水才會退下。橋兩旁本牽起了鐵鏈,但已經被大水完全衝斷。每當雨下得大些,王升超老師還是會去送送孩子,看著他們安全的過了河才離開。他說,「我已經習慣了,不然不放心。」
搭擇村前面的河流也阻斷了通往大墩小學的路,這裡沒有橋。縣裡本想建一座,為此想過辦法,但山路崎嶇建橋鋪路的難度很大。現在大墩小學裡,已經沒有搭擇村的學生來上學了。
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今年有5人考上大學
兩位王老師背過的學生現在都已經小學畢業了。今年,從這所小學畢業的學生中有5名考上了大學,這是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學生們考上大學,沒忘了我們,他們請我們去熱鬧了。」兩位王老師都喜笑顏開,覺得自己背了這麼多年也值了。
柯文端是王文周任教第二年入的學,畢業幾十年了,還記著王文周的好,每次回到家鄉都會去這個王老師家坐坐。他說,「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他,他對學生太好了。」柯文端回憶說,自己小時候逃學,考試考不好,王老師都會走3公裡,跨過一條河到他家去做家訪。下大雨時,過不了河回家,王老師會讓他們去自己家住。
起初,王文周就是因為發大水導致上學難,學生流失很多,才開始背學生過河。而如今,上學方便了,學生卻越來越少。對於學生少的情況,兩位老師並沒有悲觀。「家裡條件好點的,都送孩子出去上學了。到鎮裡縣裡去,學校更好,對他們的將來也好。」王升超說。
孩子上學、放學的時候,是王升超和王文周最擔心的時候,這是幾十年養成的習慣了。他們將學生們的安全、孩子們的未來扛上肩,這重任,他們擔起,卻不願放下。
教學樓的木製門窗經常被白蟻蛀空,窗子的玻璃破了也不能及時換。(見習記者劉麥攝)
2010年,高田村馬乾河上有了新大橋,老師再也不用背孩子過河。橋有四米寬,但橋上的防護鐵鏈早已被大水衝斷,還是有些安全隱患。(見習記者劉麥攝)
王升超老師所指的地方,便是以前他背學生過河的地方。下了一陣雨後,水已經有一米多深。(見習記者劉麥攝)
責任編輯:吳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