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和二更君講故事 二更
前些日子在重溫電影《返老還童》,
裡面的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註定要失去我們所愛的人,
要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
讓我想起不久前發起的故事徵集:
收到的故事如同我想像中的一樣遺憾,好像人都是這樣,總要等失去後才明白曾經擁有的珍貴。
倘若我們可以站在時間的長軸上,把那些看似毫無特別,卻又會給我們人生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節點都預習一遍,我們還會讓那些悔意重來一次嗎?
01
我們是不會面對分離的
放心吧
上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朋友豆子給我們介紹新交的男朋友的飯局上。
那時的豆子拉著男生的手,一臉幸福地衝我們說出了這句話,然後一群朋友舉杯歡呼,我卻陷入了隱隱的不安。
這些不安來源於他們的相處模式。男生給豆子倒好茶水,豆子把男生晾在一邊和朋友說笑。豆子點完菜,才想起男生海鮮過敏,有大半的菜無法動筷。
甜蜜背後早已隱藏了許多定時炸彈,等到耐心消磨光的那天,感情就會分崩離析。
五個月後,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收到豆子發來的簡訊:我們分手了。一個小時後我坐在她對面,看著她抱著一包紙巾大哭,她說:「我以為我們不會分開的。」
這好像成了我們在處理每段情感關係時的通病,我們以為人與人的關係堅不可摧,所以在擁有時想著來日方長,有的話可以放一放,有些事可以以後再做,有些承諾不急著兌現。但所謂的來日方長,其實也只剩下幾個月的餘額。
所以我們明知道要給戀人一些正反饋,卻想著再等等。
明知道要多陪陪長輩,卻總想著先把手頭的事情忙完。
總想著要和朋友聯絡感情,卻總把見面的時間一拖再拖。
02
終盡一生
我們都在不斷地與過去揮手告別
2020年的開端,科比逝世,2020年的末尾,馬拉度納結束了傳奇的一生。有人說,在不經意間,那些根植於我們記心中的摯愛開始被連根拔起。
其實這一輩子,就是由一次次的失去和離別構成的。
@小慧 的奶奶在今年三月去世了,她得知這個消息時還在外地,聽過媽媽給她發來的語音後她的心裡「咯噔」了一下。她和奶奶一直都不親近,奶奶是個典型的農村婦女,爺爺去世得早,奶奶的一生似乎都未曾出過市集,每天她都在自己的菜園種菜、養雞,如此重複二十多年,一個人孤獨地走完一生。最後一次與奶奶見面是在春節,奶奶坐在家附近的馬路邊,似乎在注視著什麼,在看到孫女後,小聲地哭了起來。
奶奶走得突然,小慧還沒有帶奶奶去大城市看看,讓奶奶了解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帶奶奶嘗嘗那些新奇的美食。
▲小慧奶奶家邊的老樹
@黑 兩年前剛來上海,和公司的領導相處不好,索性離職。待業在家的日子裡,他每天重複著打遊戲和睡覺,忘記了曾經答應女朋友要好好努力,為兩個人買房的夢想再近一些。失去了方向的他用冷暴力來結束這段感情,他們在一次長談後分開。
兩年過去,他早已調整好心態,再回頭時卻發現,自己早就把那個一直相信自己的人弄丟了。那些關乎家和陪伴的美夢,被自己親手畫上了句號。
▲上海很大,他也再沒遇見她
時光倒流是一個偽命題,但是我還是選擇把這個問題拋出。有人說如果時光倒流,一定握緊他的手不放開。有人說一定陪媽媽在住院前開車去看一次湛藍的海。有人說一定不會為了消耗自己的工作而丟掉健康。
每個人都知道如何選擇,但生命註定是一條單行線,即使走錯,也不會再有推翻重塑的機會,於是我們在一次次的錯誤選擇中被卸下一些心愛之物,直到我們兩手空空。
03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
就是好好告別
每一種失去裡都有我們的影子,原來我們擁有的真的不過是僥倖,而失去的才是人生。
在《朗讀者》裡,董卿曾說過一句話: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而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如果說失去是生命必須經過的歷程,我希望每一次失去,都能讓我們深深銘記,為的是避免那些遲來的悔過。
每一次告別也應該認真一些,誰都不知道這一次的轉身,會不會是最後一次,下一次重逢的日子,是不是要一年為單位去計算,或是再無重逢之日。
那天聽完朋友豆子的哭訴,我拉著她的手,認真地和她說:「如果失去已成必然,那就給彼此留下一個還算體面的收尾。」
後來豆子約那個男生見了一面,這次見面遠沒有她想像中的尷尬,他們坦誠地把感情裡存在的問題都理了一遍,最後在閒聊時,男生掏出了一個肩頸按摩儀。豆子長期在電腦前從事剪輯後期工作,肩頸一直不太好。直到分開時,他還在關心她的身體。
從這段以結束告終的感情裡,豆子明白了如何照顧到另一半的感受,如何好好溝通。
如果失去註定要到來,為什麼不好好說再見呢。
我們或許都曾成為故事裡因為粗枝大葉而錯過愛人的豆子,或是想著來日方長而忘了好好陪伴親人的小慧,又或是因為迷茫和消沉把珍惜自己的人推開的黑。
最終我們都會慢慢長大,而促使我們成長的,正是那些從我們的生命中擦肩而過的人事景物。
其實我們都無需掩蓋和壓抑這份情感,試著讓自己直面過去,才能真正過好每一個即將到來的明天。
而那些消失的,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短暫而渺小的生命裡,注視著我們向前。
告別的經驗雖然有著它的酸楚,但是也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 end -
撰文-克林
設計- 維尼 喝羊湯
原標題:《有些人失去就不在,我終於成了劉若英《後來》裡的歌中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