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通告發布,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出爐。和往年一樣,今年建議資助的國家傑青共有200人,來自112家單位的科學家入選。其中,青島有一位人才入選: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
陳 顯 堯 於1999年獲得蘭州大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從事物理海洋學研究。「海洋是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這個觀點,讓陳顯堯在海洋與氣候變化的研究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我算是一個幸運的人」
在跟陳顯堯博士交談中,他總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幸運地以40歲的年紀成為中國海洋大學最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教授,幸運地在自己感興趣的基礎科研領域獲得一些研究突破,幸運地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行星中的熱量分配導致全球變暖的減緩與加速》研究論文,幸運地榮獲了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研究成果。
但是機會不會青睞沒有準備的人,這些「幸運」正反映了這名堅持從事海洋基礎科研的年輕學者的執著追求。最看重「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頭銜的陳顯堯,曾任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臺灣中央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一直堅持研究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在「全球氣候變暖減緩的特徵與機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於2014年8月受到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英國 《經濟學人》雜誌在評論中使用 「深水炸彈(depth charge)」一詞強調了熱量向深層海洋輸送的重要性,也凸現了該成果對於當前關於氣候系統中熱量輸送和存儲機制研究的貢獻。該成果也榮登了2014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榜單。
「數學強手」和海洋結緣
陳顯堯從小顯示出數學天賦,他所在的當地大學數學系從招收組建「數學基礎理論強化班」時,陳顯堯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1999年,陳顯堯博士畢業,在山東校友的建議下來到青島就業。
來青之前,陳顯堯從未見過大海,對於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涉海學科只是有一點淺顯的認識,而對於物理海洋學卻是一無所知。博士期間,陳顯堯學的是固體力學,這與物理海洋學研究所涉及的大尺度流體力學差別很大。
在不斷地接觸海洋、研究海洋的過程中,他發現海洋的神奇和魅力全都體現在科研人員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那些觀測數據中。
受世界著名海洋學家、數據分析專家黃鍔院士發明的經驗模分解方法所提出的對待數據的觀點啟發,以及博士期間從事的科研方法訓練,他漸漸摸著了從數據出發研究海洋的門道。
陳顯堯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了15年。期間他實現了研究方向的轉換,並且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海洋學知識體系,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014年初,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科學研究快速發展,急需有能力、有抱負、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加盟,時任極地海洋過程與全球海洋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邀請他到校工作。陳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轉折,從科研院所的研究員轉變為一名大學教師。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後,陳顯堯開始集中開展海洋與氣候變化的研究。
靜心傾聽海洋的聲音
過去一百多年間全球表面溫度持續變暖的整體趨勢上,疊加著一個具有平均周期約為65-70年的多年代際振蕩,與大西洋海面溫度的多年代際變化一致,其冷暖交替過程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
陳顯堯在2008年開始參與這項研究。但在當時,這項研究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其中他參與完成的一篇論文的審稿人甚至指責這個研究是一種科學發展的「倒退」。
儘管如此,陳顯堯堅信「觀測數據就是自然界的語言」,他堅持以觀測數據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海洋溫度-鹽度,海表面溫度和海面高度等一系列觀測出發,通過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開展了海洋與氣候長期變化的特徵和機制研究,特別關注了海洋如何記憶氣候長期變化的歷史,如何調製氣候長期變化的過程。
其中,與美國華盛頓大學Ka-KitTung教授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過去十幾年間,北大西洋海洋鹽度上升使得海水變重而下沉,加強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並向深層海洋輸送了大量熱量,從而減緩了表面溫度上升的速度。
陳顯堯說,這個理論還很初步,還有很多爭議,但是對於認識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基礎科研理論需要更長時間、更深入的研究來完善,他將繼續靜下心來傾聽「海洋的聲音,感受海洋的溫度」。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