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冬日,照片總會發暗,有點小悲傷。
本文開始進行到臺北後的第二天的行程,要玩一個平溪九份一日遊,這是一個特別經典的行程。下文詳述。
早上不到8點就從西門町出發了,先從客棧走到臺北車站。當時拍照時,根本不知道這裡就是著名的西門町,只是覺得很有特色,隨手拍下的。
當晚坐捷運回到西門站,才第一次領略的夜色中的西門町風採,也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朝氣蓬勃的西門町。這是後話了。
不經意間,小街盡頭的這座古城門吸引了我的目光,果斷地放棄了導航路線,先去看看這個古色古香的城門。
臺北的城市發展,最開始人們在艋舺地區聚集,有剝皮寮歷史老街等歷史街區。之後,隨著艋舺的河道淤積,船隻只能停靠在艋舺下遊的大稻埕地區,商業中心也從艋舺轉移到大稻埕。1884年,清朝在艋舺和大稻埕中間的地帶,建立了臺北府城,並設立官署,臺北市得以正式建立和發展。
臺北府城一共有五座城門,北門是正門,從前還有甕城。現在的臺北府城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當中了,五座城門中的四座已經不知去向,僅僅在地圖上留下了相應的地名,如:西門、東門、小南門等。
坐落於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交會處的北門,是清代臺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門遺蹟;百餘年來,府城幾經都市更新與街道拓建,早被拆除無蹤,如今僅剩北門夾處在繁忙的現代高架道路之間,標示著臺北城走過的歷史歲月。
北門的正式名稱為 「承恩門」,在臺北市與圓山遺址並列為一級古蹟。北門因面朝北極星,承接皇恩,故名承恩門。
北門的設計屬封閉的碉堡建築,城座中央開有進出府城的城門孔道,為當時大稻埕進入臺北的必經之路。遊客若走近孔道細看,可發現裡面有兩扇已毀朽的巨大木門,上裹鑲鉚丁的厚鐵皮。孔道上方牆面砌著一方石匾,上書「承恩門」,匾額上下雕蓮華草紋、左右刻寶瓶花卉,取「年年平安」之意。
屋頂的線條優美、簡單,燕尾翹起,是傳統閩式建築常見的歇山式飛詹。北門城座全由取自北投其哩岸和大直北勢湖一帶的長條安山巖塊砌成,城樓牆面為磚砌、外敷灰泥,屋頂則鋪設紅燒筒瓦,建材均為當時的上選,城樓則分內、外兩層,前後外牆上各開有三個供監測的窗孔,左右兩面牆壁上亦有拱形門洞;而內、外牆間設有巡哨的回字形走廊,內室地面則挖有防敵軍撞開城門的千斤頂閘道。
臺北府城於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萬華)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臺北府城的正門。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到了1966年,臺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後來高架道路於1976年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延平南路匝道亦因使用率偏低而於1995年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由於著急趕到臺北車站,就沒有從其他角度再照幾張,想著之後補拍一下,忙碌中就錯過了。
臺北郵局就在承恩門的一側,郵局門前的老郵筒很有故事。
清乾隆年間,閩人自福建泉州、安溪二地渡海而來平溪開墾,依山傍基隆河,以務農為主。礦業龍頭顏雲年1918年創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全面開採煤礦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使平溪區進入發展的蓬勃期,直到1970年礦坑停採,人口大量外移,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市又回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
平溪從絢爛到平淡,平溪郵局前的老郵筒見證了歷史,也為長年來異鄉淘金的礦工們投入家書報平安,如今,渾厚的身影,仍在為平溪的居民服務中。
如今,此一老郵筒成了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老郵筒,具有紀念價值。遊客多會特別買明信片,在此投遞寄給朋友。
大家可能會對這個「平溪」有點陌生,別怕,我今天的行程就是要去平溪的,這是一個臺北最經典的行程之一。
下文要介紹一下「鼎鼎大名的」的「臺鐵便當」,和我們的高鐵盒飯「較下高低」。
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