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北門」的曲折命運,臺北僅存的清代城門遺蹟

2021-01-09 懶遊的故事

臺北的冬日,照片總會發暗,有點小悲傷。

本文開始進行到臺北後的第二天的行程,要玩一個平溪九份一日遊,這是一個特別經典的行程。下文詳述。

西門町

早上不到8點就從西門町出發了,先從客棧走到臺北車站。當時拍照時,根本不知道這裡就是著名的西門町,只是覺得很有特色,隨手拍下的。

很有特色的西門町街區

當晚坐捷運回到西門站,才第一次領略的夜色中的西門町風採,也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朝氣蓬勃的西門町。這是後話了。

一路按照導航走向臺北車站

不經意間,小街盡頭的這座古城門吸引了我的目光,果斷地放棄了導航路線,先去看看這個古色古香的城門。

臺北的城市發展,最開始人們在艋舺地區聚集,有剝皮寮歷史老街等歷史街區。之後,隨著艋舺的河道淤積,船隻只能停靠在艋舺下遊的大稻埕地區,商業中心也從艋舺轉移到大稻埕。1884年,清朝在艋舺和大稻埕中間的地帶,建立了臺北府城,並設立官署,臺北市得以正式建立和發展。

臺北府城一共有五座城門,北門是正門,從前還有甕城。現在的臺北府城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當中了,五座城門中的四座已經不知去向,僅僅在地圖上留下了相應的地名,如:西門、東門、小南門等。

坐落於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交會處的北門,是清代臺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門遺蹟;百餘年來,府城幾經都市更新與街道拓建,早被拆除無蹤,如今僅剩北門夾處在繁忙的現代高架道路之間,標示著臺北城走過的歷史歲月。

承恩門

北門的正式名稱為 「承恩門」,在臺北市與圓山遺址並列為一級古蹟。北門因面朝北極星,承接皇恩,故名承恩門。

北門的設計屬封閉的碉堡建築,城座中央開有進出府城的城門孔道,為當時大稻埕進入臺北的必經之路。遊客若走近孔道細看,可發現裡面有兩扇已毀朽的巨大木門,上裹鑲鉚丁的厚鐵皮。孔道上方牆面砌著一方石匾,上書「承恩門」,匾額上下雕蓮華草紋、左右刻寶瓶花卉,取「年年平安」之意。

屋頂的線條優美、簡單,燕尾翹起,是傳統閩式建築常見的歇山式飛詹。北門城座全由取自北投其哩岸和大直北勢湖一帶的長條安山巖塊砌成,城樓牆面為磚砌、外敷灰泥,屋頂則鋪設紅燒筒瓦,建材均為當時的上選,城樓則分內、外兩層,前後外牆上各開有三個供監測的窗孔,左右兩面牆壁上亦有拱形門洞;而內、外牆間設有巡哨的回字形走廊,內室地面則挖有防敵軍撞開城門的千斤頂閘道。

承恩門

臺北府城於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萬華)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臺北府城的正門。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到了1966年,臺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後來高架道路於1976年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延平南路匝道亦因使用率偏低而於1995年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由於著急趕到臺北車站,就沒有從其他角度再照幾張,想著之後補拍一下,忙碌中就錯過了。

臺北郵局

臺北郵局就在承恩門的一側,郵局門前的老郵筒很有故事。

清乾隆年間,閩人自福建泉州、安溪二地渡海而來平溪開墾,依山傍基隆河,以務農為主。礦業龍頭顏雲年1918年創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全面開採煤礦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使平溪區進入發展的蓬勃期,直到1970年礦坑停採,人口大量外移,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市又回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

平溪從絢爛到平淡,平溪郵局前的老郵筒見證了歷史,也為長年來異鄉淘金的礦工們投入家書報平安,如今,渾厚的身影,仍在為平溪的居民服務中。

如今,此一老郵筒成了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老郵筒,具有紀念價值。遊客多會特別買明信片,在此投遞寄給朋友。

大家可能會對這個「平溪」有點陌生,別怕,我今天的行程就是要去平溪的,這是一個臺北最經典的行程之一。

下文要介紹一下「鼎鼎大名的」的「臺鐵便當」,和我們的高鐵盒飯「較下高低」。

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叩訪臺北的「門」
    新華社臺北4月6日電(記者陳鍵興、石龍洪)6日,臺北氣溫驟降,雨不時星星點點飄來。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交叉口,一座古樸的城門之下,除了偶有幾個行色匆匆的身影閃過,幾乎無人駐足。臺北的北門,橫額上題「承恩門」。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走到城門近前,仰頭可見圓拱門洞上方橫額題寫「承恩門」,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
  • 全島中心轉到臺北,南部中心轉到高雄,舊臺灣府城臺南為何衰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府建立,臺灣第一次被正式統一到中央王朝版圖之內,臺灣府的府城建立在嘉南平原西南的臺江內海東南岸,大概是臺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那臺灣中心是何時轉移到臺北了呢?臺北大規模開發的歷史要到清代中期,18世紀中期,眾多泉州府(以泉州三邑人為主)人移民定居臺北艋舺,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趨於興盛,於是臺島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胛」的說法,但臺北取代臺南還要到近代,近代清代衰敗後,要和西方國家通商,臺南開放了,但臺北的港口(淡水)也開放了。
  • 古蹟懷舊情之——臺北篇
    多年來「孤懸」在車水馬龍道路中間的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是臺北城遺留的建物,其中正式名稱為「承恩門」的北門更是唯一被「原貌」保留下來的城門。  長方形北門全臺唯一1882年(光緒八年)完工,由於城門剛好面向北方,因此特別取為「承恩門」,意思為「承接皇恩」,另外還闢有東、西、南及小南門等,總共五個城門。
  • 臺北忠孝橋引道拆除全線通車 北門古蹟獲重生
    華夏經緯網2月1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忠孝橋引道原訂15日拆除完畢,因工程進度超前,忠孝西路昨天上午8時提前通車,但忠孝橋西寧南路匝道最快7月才能完工,臺北市交通局長鍾慧諭表示,今天上班車流一定變慢,呼籲民眾提早出門,並改道中興橋、臺北橋避免塞車。
  • 臺中挖到大量清代紅磚瓦 疑為臺灣省城遺址
    (圖源:「臺中文史復興組合」)原標題:臺灣臺中挖到大量清代紅磚瓦 疑為"臺灣省城遺址"海外網8月29日電 「臺中文史復興組合」28日表示,在臺中國光路口發現大量清代紅磚瓦,疑似日治時代的陶瓷碎片及黑瓦,附近施工時挖開的土堤,疑似連續磚造的結構物,高度懷疑就是臺灣省城西門城牆的遺址所在。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現在的臺灣省,其第一大都市毫無疑問是臺北,以臺北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口有700多萬人(如果再擴大一點,把桃園加上,人口更是達到920萬),經濟佔整個臺灣的大半。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 中國臺北:是什麼吸引遊客到臺北地下街——妞兒嬉遊記
    這是我們的第97次親子旅行,這一次我們把足跡印在了寶島臺灣,和臺灣人一樣,墾丁度假日光浴,臺北吃吃大排檔、淡水夕照情人橋,牽著妞兒的手,慢慢的走,慢慢的遊,妞兒嬉遊記。本著節約一毛是一毛的原則,坐捷運前往臺北車站附近的酒店,在北門捷運站下車,意外的收穫了美麗的地下街一枚,我們到的時間比較晚,大約晚上九點半,地下街人流已經不多了,店鋪大多也已經關門,按理說,這個時候的地下街是只是行人通道了,行人匆匆過,然後我們從北門捷運站一到地下街就有驚訝到,門口臺階上貼的大大的冰激凌廣告,瞬間就吸引了寶貝的注意,擺上了poss,進入地下街以後,每隔十來米就有一個供遊客擺拍的地方
  • 臺北市長選戰 柯文哲聲望倒吃甘蔗
    (黃世麒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8月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走過民調探底,如今止跌回升,檢視他首任市長至今政績,從雙城論壇、建成圓環,再到北門廣場,柯確實在翻轉西區軸線的議題上交出成績單,逐步墊起連任實力;前陣子更對臺當局的政策炮火猛烈,逐漸掌握話語制空權,聲望猶如倒吃甘蔗。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府城臺北和4個在光緒元年(1875 年)設立的縣在地圖上有顯示,不過埔裏社廳這一行政區劃未顯示出來,因此這幅地圖可能是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原尺寸:63釐米 x 108 釐米,比例尺:1:500,000 從地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府城及12個縣,重要定居點之間的距離、群島的一般地理特徵等附有文字描述。地圖方向採用右邊為北方。
  • 臺北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是臺北頗具規模且相當知名的夜市之一,位於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和小北街一帶,有超過五百家店面和攤販。過去的交易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之廟前廣場,然而市場攤販逐漸侵佔廟宇用地,於是慈諴宮築起圍牆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圍牆只能任由攤販使用。士林夜市變成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路等數街區的大型夜市。    士林夜市一方面是攤商和店家之間由於經濟規模而達成的用地默契,一方面則是攤商與警方之間取締與不取締的執法默契,形成一種有趣的共榮現象。
  • 滿目瘡痍的德州老城[北門]
    弘治九年(1496),德州城守備胡翰創建北門城樓。乾隆八年(1743)建甕城、譙樓、門樓。北門的甕城門也屬扭頭門,甕城本來是坐南面北,而甕城門卻是東向。北城門曾留下一張滿目瘡痍的民國時期照片,成為見證德州老城歷史的重要歷史資料。隨著解放後的城市建設,北城門於1961年被拆除,1964年循北城牆基修築了現在的共青團路。
  • 臺北雙層巴士登場!一天坐到飽要700臺幣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18日正式啟航,目前共分為走臺北市北區的紅線、南區的藍線兩條路線,總裡程數約20公裡、整趟行車時間約2小時;目前規劃6票種,從最短的300臺幣4小時無限搭,到最多有
  • 臺北如何超越臺南,逆襲成臺灣省省會?
    伴隨著北部港口貿易額的陡增,淡水(臺北)也迎來了大發展。臺北的發展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875年,清政府改革了臺灣島的行政建制,將原來臺灣島上的一府(臺灣府,府治臺南)改為兩府(臺灣府,府治臺南;臺北府,府治臺北)。▲1874-1875年的臺灣府城(臺南)地圖至此,臺灣府與臺北府並列,臺北與臺南平起平坐。
  • 帶你遊進臺北最繁華的商業圈之一,潮流文化聚集之地
    西門紅樓前整裝待發的警車們西門町,不是臺北最繁華最潮的地方,卻有最經典最耐人尋味的臺北味兒。王記府城肉粽:肉食動物的醒神利器推薦必點:肉粽、蘿蔔魚丸湯、大腸面線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旅行原則,旅途中不吃同一家店,好像多吃幾家不同的才更能感受旅行的精彩。如果有能讓你破例,同一家吃上兩次的,那顯然是相當美味了!
  • 誰才是最好的臺北市長?臺媒體人點名這個人
    華夏經緯網2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長之職具代表性意義,被認為是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前哨站,所有在位者都想幹出一番成績,但並不一定能如願。回顧歷任臺北市長,媒體人唐湘龍說黃大洲(1990 -1994年在任)幹得最好,他只用四年就做出了別人八年都沒有的成績。據報導,唐湘龍在昨(22日)討論到 「誰才是最好的臺北市長?」
  • 2021臺北跨年晚會主題曝光,亞洲音樂天王蕭敬騰將壓軸登場
    臺北市觀光傳播部門12日公布臺北跨年活動主題「玩轉臺北和你一起」,由金曲設計師顏伯駿統籌活動視覺,讓跨年串連起城市意象與臺北人的情感,走過受疫情 所困的2020年,活動主題更帶出「相聚」的可貴。
  • 屬於臺北的陽明山
    作者:朱天衣(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臺灣作家)每座城市應該都有屬於它的山嶽,或近或遠矗立在城緣的天際線,予人一種閒適安定的感覺,對庸碌於都會生活的人們,有著安撫療愈的效果,我總是這麼以為,而陽明山之於臺北、之於我便是這樣的意義。
  • 臺灣選舉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 稱上任第一件事是拆馬英九主持修的路
    臺灣選舉結束,當選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對媒體表示,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把馬英九主持建的公車道拆除!在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興建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閒置荒廢迄今已逾8年,阻塞北市交通動脈。
  • 臺北信義CBD,領略臺北的繁華
    信義計劃區,位於臺灣省臺北市東區,行政區劃屬於臺北市信義區。自1980年代開始進行開發後,已經發展為臺北首要的中心商務區(CBD),臺北101、臺北市政府、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等重要設施皆位於區內,今日該區內之商業區域又常被稱為信義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