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地區的冰面覆蓋正在逐漸變少,而以此為生的北極熊或將因為無法尋找食物而滅絕成為歷史。針對北極的警鐘再次被敲響,但能夠對此展開研究,並且切實付出行動的國家和組織卻很少,眼看情況越來越糟糕,不由得讓人發問,這真的是人類想要的嗎?
要理解北極熊的處境,自然應該先理解海冰對於北極熊的重要性。於北極熊本身就是陸地動物,沒有長期在海水中行進的能力。因此過於寬闊的水域對於北極熊來說是不能下水的,否則會有因為海水洋流導致的冰層四處漂浮使得其體力不支無法遊回的風險。北極熊本身就是冬季狂吃儲存能量,夏季隨著海冰漂浮回到陸地上的習性,海冰減少就意味著北極熊冬季外出漂流捕食的時間變少。即便有了海冰,海冰面積的減小使得水域擴大,北極熊也只能等漂流到大塊浮冰上時才能捕食。
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自從1987年以來,阿拉斯加南邊的地區的北極熊數量少了1/4-1/2。哈德遜灣西部的北極熊棲息地,北極熊數量也下降了近1/3。照這個速度來看,北極熊在未來可見的數十年間,可能會因無冰可踩,最終在本世紀末期消亡。研究人員指出,如果按照全球的碳排放和全球變暖速度,2040年-2050年,夏天的北極可能就沒冰了,這意味著北極熊無法踩著浮冰出門「捕獵」,成年個體或許能夠忍受一段時間的飢餓,但幼崽顯然沒有足夠的營養和食物度過夏天,這將是北極熊成為歷史的開端。
顯然,同其他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不同,北極熊的生存嚴重依賴北極地區的海冰,人類目前自然是沒有保存和製作海冰的條件,製冰的過程反而釋放出了更多的熱量,這只能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人類目前所能做的只有儘可能抑制碳排放量,保證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上升幅度,報導中指出,如果人類從現在起集體抑制碳排放,那麼在2100年前後,北極熊在部分地區將依然有活下去的可能。但自從2019年,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後,這個想法目前可以說,已經是幾乎破產了。
人類在意識到氣候變暖對於生物界的影響後,2016年在美國紐約籤署了這個專門為了控制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協定》。由於人類主要的幾個碳排放國家實際上都是目前最為發達和發展最快的國家。因此只要這些國家一定程度上限制碳排放,那麼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就是可行的。但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均第二的國家,美國自己卻因為川普政府的「任性」而在2019年宣布退出了《巴黎協定》,還在今年試圖推動「大國競爭」。這意味著數十個國家竭盡全力的節能減排努力可能美國一年的「發展」就能全部摧毀。
於此同時,川普政府甚至試圖將競爭的戰場直接轉向北極,除了引發國際間緊張局勢外,更是在將北極的生態環境向著最為極端的情況中推。作為北極食物鏈的頂端之一,北極熊對於地區生態平衡無疑是相當重要的,而北極熊數量減少的同時導致的局部生態失衡的後果顯然也是更加嚴重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人類自己的手上面流逝,這真的是人類或者說美國想要的嗎?北極的警鐘再次敲響。北極熊的命運在人類手中,但換個角度想,人類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在自己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