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有青春期親子闖關秘笈嗎?

2020-11-29 騰訊網

來源丨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這幾天,常爸朋友圈瘋傳一張圖,身為老父親的我,看得心裡拔涼拔涼的。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懼怕父母

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

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

但事實往往比數據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有個朋友說:「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小心伺候著,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啊!」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從個頭上,看著和成年人的確沒多大差別。可是因此就把他們當成縮小版的成人,或者長大了的小孩,就真的是我們大人的一廂情願了,而且對他們還很不公平。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常爸在上個月出差去美國參加一個腦科學會議時,有幸聆聽了在腦科學領域頗有建樹的Sarah Jayne Blakemore教授的演講。

她是劍橋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教授,也是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名譽教授,發表過120多篇論文,獲獎無數。尤其是在青少年大腦研究中,Blakemore教授絕對是翹楚級人物。

這次會議上,她的演講主題就是青春期的大腦發育。曾經以為自己的孩子距離青春期還很遙遠,但世衛組織對青春期的年齡定義為10-20歲。

也就是說,還有4年的時間,小小常就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且公然開始挑戰我甚至可能也會反感甚至痛恨我了!

按說我該有些擔憂吧,但聽了教授的演講,我心裡反而更有數了,因為我知道了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搞」,以及相應的,父母應該怎麼做。

挑一些重點的也跟各位爸爸媽媽說說,提前有預期,等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大家也能更加從容面對。

首先,要想給青春期的孩子正個名。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巨變,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

分分鐘在打仗

這是一張腦部發育圖,分別代表了5歲、青春期前期(9-12歲)、青春期(13-19歲)、20歲人腦的發育情況。紅色/黃色的區域代表尚未完全發育,而藍色/紫色區域則代表完全發育成熟。

不難看出,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而且各個部位發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正是這種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感」與「理智」間的矛盾。

首先,是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育得不平衡。

人類大腦的前額皮質,主要負責人的高級認知功能,包括做出決定、計劃,抑制衝動,同時也和社交活動、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它很重要,但發育卻最晚,一直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

可就前額葉還在懵懵懂懂時,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日漸成熟了。大腦邊緣系統由海馬和杏仁核構成,用於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這部分一般在15歲以前就發育成熟。

下面這張來自ScientificAmerican的圖很形象地說明了大腦發育的不平衡:

(上圖的紫色為邊緣系統,綠色為前額葉皮質)

這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很難像成年人一樣做出理性的決策。

說得更直白一點,當你和一個15歲的孩子處於同樣的憤怒狀態時,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對方一耳光的衝動,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要動刀子了;

當你們同樣難過時,你可能會理性地決定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想著要跳樓了。

所以,青少年確實愛衝動,但他們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因為他們有著成人的情緒和情感,但管理情緒、抑制衝動的那部分腦區(前額葉皮質)還遠未成熟,這是大腦的發育階段所限,不是我們勸他們「別衝動」就能扭轉的。

被排斥的恐懼

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對健康的傷害

「你和我不會替別人頂罪,但他們會,他們還是少年。」——電影《少年的你》這句話讓常爸印象深刻。為什麼只有少年才有如此血性?

事實上,這種決策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對社交排斥的恐懼。說到這裡,要再給大家講一個Blakemore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傳球實驗(cyberball)」。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電腦遊戲,三個人依次傳球。研究人員先告訴志願者,另外兩個傳球的是和他們差不多的人。但實際上,那兩個人只是被編好的程序。

一開始,兩個電腦人和志願者互相傳球。玩兒了一會兒後,兩個電腦人就只單獨傳球,把志願者排斥到遊戲外了。

Blakemore找到的志願者分為三組,一組為成年人,一組為青少年中期,一組為青少年早期。結果顯示:

被接納時,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有所下降;

但當發現自己被排斥後,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會上升,但青少年組要明顯比成年人高很多,而且年齡越小,上升幅度越高。

這說明,青少年(特別是青春期早期時)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同齡人的觀點、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讓他們寧願冒著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

就比如「吸菸有害健康」,想必哪個青少年都知道。可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躍躍欲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懼社交排斥。當周圍的小夥伴都吸菸時,如果自己不吸就意味是個另類,無法融入團體裡。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的危害,所以有的孩子即使不喜歡也會嘗試吸菸。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事兒,青少年最愛幹。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會來到你我身邊。

而當我們了解了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特徵後,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了:

1、因為他們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很容易衝動,父母就別硬上。

發火時心裡默念一句「孩子的路還是要他自己走,成長註定的坑早晚都逃不掉」,把自己和孩子分離開,別給氣頭上的孩子火上澆油。

2、知道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很活躍,在乎其他人的評價,那就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

即便在家裡批評孩子,點到為止。別囉嗦個不停,一遍即可。青春期的孩子,認知水平和成人已經非常接近了,你批評他時,如果有道理,說一遍他就懂了。有時他嘴硬不認錯,其實心裡都明白。

如果這時候你再喋喋不休,他的逆反情緒就上來了,而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抑制不了和你幹架的衝動,一來二去,前面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親子關係,就被破壞得一乾二淨了

3、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響要遠遠超過父母,所以父母這時候的教育宜「曲線救國」,不要以為可以通過說教來解決問題。

知道孩子重視朋友,害怕被排斥,但是又擔心孩子染上惡習,那就儘量在孩子的學校或班上找一些三觀接近、重視教育的父母,創造機會讓這些孩子一起活動。關注孩子的朋友圈,幫助孩子結交更優秀的朋友。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對付,就是因為不了解。而這份不了解背後,和父母的心態息息相關。

在得知懷孕或者孩子剛剛出生時,不少爸媽都會拿起育兒書,試圖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行為。

同理,面對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舊需要保持這樣的學習心態,提前準備,做好應對措施。當孩子真的有一天開始叛逆、開始頂嘴時,你能真正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生階段。

你準備好迎接孩子的青春期了嗎?還記得你自己的青春期嗎?

被「56.28%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這個數據嚇到的朋友,請點個「在看」吧,相信你不是唯一的!

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由哈佛、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比較強、不容易溝通,已經是現在親子教育當中家長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期的浪潮,避免孩子在青春期誤入歧途,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 青春期「老大」遭遇二孩:衝突升級還是親子關係緩和劑?
    來源:經濟日報楠西的兒子小格性格有一點內向,不怎麼愛說話。上了初一,他與父母交流的話題似乎更少了。一年前,楠西生下女兒。妹妹剛出生時,小格偶爾也湊到妹妹的小床前來看幾眼,但不會逗她玩,也看不出他當哥哥後的喜悅。楠西問兒子:「你喜歡妹妹嗎?」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調查顯示,無論是四年級還是八年級學生,在他們觀念裡,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均為「有溫暖的家」。孩子渴望有溫暖的家不等於現實生活中他們就有溫暖的家。如報告中顯示,在親子溝通方面,許多學生認為家長與他們溝通及交流不夠。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22.5%的四年級學生和21.2%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問我學校或班級發生的事情」。
  • 專家為您解碼青春期親子關係秘籍
    家長們更關注學習,但是除了學習之外,青春期的孩子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有很多的心事想要訴說,但是又無處可說。當他們的「胡思亂想」無處述說,就會把情緒壓抑下來。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霍德華 · 加德納  正是這5組矛盾,讓青春期成為內心充滿矛盾的時期。父母的責任如此重大,給孩子提供穩定的支撐環境如此重要,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1.
  • 青春期孩子叛逆、暴躁、不好管……超實用的溝通技巧來了(家長必看)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給我留言,她的兒子11歲,正值青春期,完全不知道怎麼和他相處。  短短幾句話裡分別用了「小心翼翼」「一不小心」「惹到」等詞,到最後乾脆說自己「活得像孫子一樣」。  語氣之卑微,把青春期孩子父母的「難」表現的淋漓盡致。
  • 全民網課誘發「學生焦慮」,自殺事件背後真相,源於親子信任喪失
    從2月上旬開始,全國各地中小學生開始網絡上課,根據阿里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有大約60萬名教師使用釘釘上課。這就是說,數十萬教師搖身一變為「主播」,學生名正言順成為手機的主人,而家長,還得肩負起班主任的責任。很多家長夜裡嘆息:網課不僅是上給孩子的,還是上給爹媽的!
  • 2萬例親子鑑定28%不是親生 半數丈夫疑妻不忠
    8歲「小冬」仍未找到生父 一位親子鑑定專家告訴記者,曾有一個懷孕的女子挺著大肚子過來做親子鑑定,接連測試了三個男子的樣本,才最終確定。「今年一年就有3例類似的情況。」8歲的「小冬」,則是一個「悲劇」的孩子,出生不久便被爸爸懷疑為非親生子。去年,他被帶到廣州某大學法醫鑑定中心進行親子鑑定,結果出來,他不是爸爸的親骨肉,父母隨之離婚。
  • 男性到了青春期,一般會有這3個特徵,父母都知道嗎?
    雖然說很多父母都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長不大,能夠保持天真活潑可愛純潔的一面,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孩子長大了,父母是能夠明顯感覺到孩子有某些特徵的改變的,特別是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有這3個表現:1.冒痘
  • 「親子筆記」與青春期的對話:和兒子聊寫作文
    #青春期的孩子#舒心老師:「親子筆記記錄了我和兒子間的生活瑣碎,平淡且真實,這是一位母親用心陪伴的寫實與呈現。也是一位母親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晚上,兒子和我聊起作文。他說:「老媽,我覺得我的作文寫得還不算好。」「你好像不太滿意自己寫的作文?」「嗯,有那麼一點。」「想知道媽媽的評價嗎?
  • 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個兒童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的話題,大部分不知道怎麼應對?今天我和大家聊聊。什麼是青春期呢?青春期也叫人體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指以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徵發育為標誌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在人類及高等靈長類以雌性第一次月經出現為標誌;泛指青春期的年齡。
  • 90%的父母,就是理解不了青春期的孩子,怎麼辦?不焦不躁平常心
    記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們(泛指9-16歲),你看見的所有「問題」不是被解決好的,甚至都不是被理解好的,而是陪伴好的。你的問題拆開看有3層含義:第一,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第二,你並不甘心。孩子會控制不住的「叛逆」,發出各種挑戰甚至沒底線的瞎作,但就要求作為父母的你,別輕易屈服。這裡我必須提出2點失敗的態度:第一點,逃避。很多青春期的家庭,父母逃離了。
  • 微信朋友圈中大學生屏蔽父母現象探析
    結果表明,女性大學生正向自我揭露較男性大學生高,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屏蔽意向的大學生在自我揭露和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正向自我揭露越多,親子關係越好。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自我揭露;親子關係 一、引 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人們使用網絡的比例在不斷上升。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就這麼沒出息地混下去嗎? 沒想到,兒子臉上譏諷的表情,像刀子一樣扎得她生疼: 「沒出息的是我,跟你有什麼關係!」 咽下那些即將出口的尖刻語言,表姐合上房門匆匆離開。深夜,她躺在床上泣不成聲。
  • 編程貓移動編程社區Nemo亮相,打造《時光遊樂園》H5讓孩子和父母...
    據悉,編程貓舉辦該活動主要是借「六一兒童節」為契機,通過走進童年,創造出一個親密的親子互動機會,讓孩子和父母走進彼此的世界。   編程貓方面告訴記者,自徵集作品活動上線後,學員們踴躍參與,目前已經累計收到3500多個作品。其中,不乏像飛行棋、拳皇、貪吃蛇、魂鬥羅、俄羅斯方塊等優秀編程作品。
  • 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都是被父母毀掉的,家長請反思
    因為孩子要獨立,不想被父母控制,所以他會受外面的影響比較大。西方很多家教的書籍中都會寫到一個理念,當孩子在這個時期時,父母一定要學會藉助第二方家庭教育團體的力量,也就是導師的作用。什麼導師呢?意思是說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一定要他在社會上找一個優秀成熟的榜樣,讓孩子接觸和認識到能引導他平穩安全渡過青春期的人。孩子在青春期受外界的影響,同伴的影響和同伴之外的影響比較大。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各位父母,造成惡劣親子關係的原因,是否是你對自己的不滿意?
    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鬥爭是正常的 青少年或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正在轉變,比如會有一些代表自己獨立的愛好及穿著等,而這也是大多數家長與孩子產生爭執的原因
  • 青春期教育,是他們最為缺失的一課
    「青春期」三個字對很多女孩來說是一個神秘又充滿期待的字眼。但你知道青春期是什麼嗎?01 青春期煩惱知多少在一些孩子眼裡,青春期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流血」「有時候不知道它(月經)自己就來了」「來月經的時候,肚子很疼」「來姨媽的時候,不喜歡和別人說話」「很討厭班上一個男同學,他有時候還會(因為月經)笑話我」「之前喜歡一個人我會非常緊張」青春期,不僅會帶來生理上的改變;在心理上,女孩們也面臨著一場拉鋸戰。
  • 孩子人生必經歷的3個叛逆期,父母重視和不重視,結局大不一樣
    當然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 比如頂撞父母、愛和父母唱反調、破壞性行為頻繁、脾氣急躁、人際關係緊張、喜歡我行我素等等。 1、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關愛,父母要從情感上多關心和理解孩子,進一步增進親子關係,這是縮短第二個叛逆期的關鍵一步。 2、給孩子更多的獨立和自由空間,不過多幹涉孩子,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3、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 半數青少年認可婚前性行為 男青年女性化明顯
    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9-11歲小學生已出現青春期的身體變化,10%的女孩已來月經,3%的男孩已有遺精,但他們中,只有30%的人知道月經和遺精是怎麼回事。樓超華說,多數小學生缺乏對基本生育知識、青春期發育知識的了解,對涉及人體生殖器官名稱的知識了解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