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拍照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相機雖然高清專業,但遠不及手機的便利吃香,出門玩的時候偶然想拍照,能在手邊被順手拿起拍照的也必定是手機。
手機怎麼拍照好看?有哪些小技巧?本文來說:
1.拍人頭頂要留空
很多人拍照,喜歡「頂天立地」,說讓取個近景,把人放大點,照片剛剛好只拍到頭頂腳底。不管模特長得好不好看,這樣拍出來,太侷促了,背景一點兒沒有,看著難受。
正確的做法是,如果拍遠景全身照,頭頂腳下都要留空,一般來說,頭頂留空的面積至少是腳底留空的一倍,這是比較理想的情況。
拍近景非特寫,可以咔腳底,不要咔頭頂。
2. 儘量選擇光線充足的地方
手機拍照最不能打的就是畫質,這個想必大家都沒什麼異議。
經常用手機拍照的話,你也一定能發現,大晴天拍照,畫質問題還沒那麼明顯,到了陰雲密布不怎麼透光的雨天,或是晚上用手機拍夜景,畫面上會出現很多小顆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噪點。
噪點肉眼可見的影響畫質,畫面不夠清晰。
引起噪點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拍攝環境光線不太好。
手機拍攝,先別說美不美,想辦法清晰放在第一位,找個光線充足的環境,很有必要。
即使是拍夜景照,也儘量選擇環境光更亮的地方拍攝。
3.手動製造層次感
手機拍照,除了不夠清晰,被人詬病的另一大缺陷莫過於對空間的表現力差,說白了就是照片沒什麼層次感。
拍個五米開外的人和七米遠的景在手機相機裡看著愣是差不多遠近,虛化效果太差。
怎麼辦?機器不行,手動造!我們給大家提供三個思路:
一是植入新景物。
比如說拍人時沒有前後關係,我們手動在手機鏡頭前放個景物,比如葉子、花朵,或是讓模特伸個手掌等等都可以,由於這個物體非常非常貼近手機鏡頭,我們能看到它順勢被虛化了。
相比於沒有這個景物,照片的層次增加了,空間感強了不少。
二是利用道具拓展視覺空間。
遇到拍攝地不寬敞的情況,也可以可利用鏡面拓展空間,鏡中鏡外,雙倍距離,自然有虛有實。
三是利用拍攝角度和構圖製造虛化。
比如上圖,模特靠牆坐,從正面拍,拍出來人和景都是清晰的,沒層次感;
我們換個拍攝拍攝角度,從側面貼著牆拍攝,利用牆面來個前景虛化構圖法,牆虛化、遠處背景虛化,層次感就有了。
有類似效果的構圖法還有延伸線構圖法、框架構圖法等等。
4.簡單的攝影美學知識要會用
常見的攝影美學知識,如攝影構圖、色彩搭配、拍攝角度等等。
審美短期內建不起來,我們可以從這些審美知識入手,先跟著模仿,套用公式拍一拍,拍著拍著,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關於攝影構圖、色彩、拍攝角度這些問題在這裡我們就不贅述了,前面有寫過非常多文章,還不懂的,戳連結學習。
構圖:這樣拍照想不美都難!15種人像構圖法...
色彩:色彩運用的六個通用標準...
拍攝角度、景別:用這五個角度拍人像,太好看了!/ 用這些角度拍人,照片立刻不一樣!
5. 取景有選擇不要貪多
不少人拍照,習慣性舉起手機打開相機就咔嚓咔嚓,只注意看被攝主體被我拍下了,卻不注意看背景、襯物是否合適,有無雜亂。
我們前面也說到了,手機拍照,機器對層次感不敏感,隔著小几米感受不出差別。
虛化效果差,也就意味著同樣取差不多的景,相機來個大光圈能把背後都虛化了,手機拍出來該有的不該有的,都一二三羅列在照片裡。
背景稍微複雜一點,主體和背景雜成一鍋粥。
想突出主體?難。它虛化不了啊。
因此我們在用手機拍照時,需要非常注意取景範圍內的所有景物,突兀搶戲的果斷捨棄。
掃碼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拉你進攝影技術分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