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彥紀實攝影之《生活》

2021-02-21 原平俊彥攝影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富人,一種是窮人,富人有富人的生活,窮人有窮人的活法。人們總是習慣把目光放在富人的身上,因為他們是時代的引領者,而我更願意將鏡頭投向窮人,因為我也是窮人。

  一個悲憫攝影師的遐思(詩一首)

    李俊彥

 

我將黑夜坐成雕塑

只為等待你的到來

 在我猥瑣的笑意中

 隱匿著一顆純潔的靈魂

在與世俗的鏖戰中

我低了下高傲的頭顱

 那被生活擠壓的侷促和悲涼

 那向命運抗爭的落寞與失望

 象蒿草一樣盛開在我的曠野中

 看著你如秋葉般被風吹落的眼神

我卻無能為力

本世紀唯一的一位騎士

最終沒逃脫堂吉柯德的命運

 而如今我已開始變老

卻仍然

象孩子一樣衝動

象女子一樣流淚

我用熱血鑄就的作品

在我生命結束之後或者之前

必將為人們接受甚至銘記

那年我手執長劍快意江湖

此時我形容枯槁滿頭飛雪

 

我將黑夜坐成雕塑

只為等待你的到來

下面的每一張圖片都寫滿故事,這裡面沒有pose,沒有高富國帥,沒有頭條,沒有女主播,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拾荒者的幸福(2015.9.12攝於文殊莊路口,答應把這張照片送給他們,至今尚未找到他們)

種土豆的母子 (2014.5.2.攝於軒崗馬圈)

擺地攤的女人

被包圍的三輪車。有人看到的是一種社會現狀,我看到的是一種力量,一種不甘落後,努力改變命運淡定向前的力量。(2014年攝於萬通樓上)

為生活打拼的人們(一)

賣菜的老人


為生活打拼的人們(二) 攝於2013年4月15日東立交橋

2013年11月15日早7時,永興北路舊菜市場大門口,一對老夫妻在賣完最後一顆白菜後的情景,手中一沓微薄的紙幣數了又數。

無題

2013年冬天的一個清早,一位菜市場批發土豆的老人正吃著剛買的早餐(包子)

在萬千生活中我看到你這張面孔(攝於2013.11.23.)

柴米夫妻

賣紅薯的女人(2014.10.20日青年街菜市,一個寒氣逼人的早晨)

飛越夢想(就用圖中左邊車上的廣告語做本片的標題吧)

喜事過後的母親(2014.4.11同川採風時偶遇)

無題

無題

 父與子 ( 2013.6.17.抓拍於原平桃園村邊。老者鞋底的破洞和老少之間表現出的親情引起了我的注意,經詢問知道這是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把這張圖放在最後,是我覺得能從他們的背影中看到一點溫暖。即使生活再不如意,也要抱有希望並為之努力)

在這裡,俊彥將通過圖文紀實、藝術攝影的方式走進你的世界;在這裡,你將看到一個孤獨而富有的靈魂通過攝影與你交流。愛與責任是俊彥對攝影的理解。不攝影,無以言;我攝故我在。

俊彥是原平愛你寶貝兒童攝影會館主人 、時光讀書會成員、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你如果喜歡通過閱讀圖片來認知世界,那就有必要結識一下俊彥。

個人微信號:13935038113


相關焦點

  • 婚禮紀實攝影,一種相互選擇的結果
    2020年開年,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正是這些契機讓我遇到了涼開水老師,他告訴了我一些國內婚禮攝影的現狀,跟我們分享了他自身的經歷,這讓我更篤定的選擇紀實婚禮攝影的道路。回來後我並沒有選擇馬上就去進行婚禮拍攝,而是自己先進行了整理,並在和雲門影集嘉雷老師的交流中得知,當地婚禮攝影更多還是以當下流行為主,紀實婚禮市場也沒有那麼完善,需要去發現屬於自己的客人。我於是選擇了將自己的風格進行融合,讓自己的拍攝富有多樣性,在保證婚禮上穩定輸出的狀態下,儘量多一些去創造力,(就是多拍,多看,多想),美與紀實是可以共存的,紀實也是可以很美的。
  • Bill Brandt|街頭紀實攝影作品
    Bill Brandt比爾·布蘭特英國攝影師1904年-1983年作為攝影現代主義傳統的奠基人,比爾·布蘭特從風景到裸體等作品展現了他獨特的視野。Bill Brandt出生在德國,在20世紀20年代,Brandt感染了結核病,並前往瑞士達沃斯的一家療養院康復。
  • 紀實風格的時裝攝影大師 Koto Bolofo
    「 我的本意並不是要成為一名設計師,但是當你穿著那些用這種傳統亞麻布料製成的衣服時,你是在穿著一個夢,穿著我的攝影作品。
  • 人文紀實·七月月展
    下面欣賞七月人文紀實部落的精選吧。如果有你喜歡的攝影師,請下載500PX中國版搜索對應的攝影師或搜索人文紀實部落加入便可關注其更多作品。放飛自我作者:老帥哥cd生活作者:魔幻藍天工匠之眼作者:劉開友南海之南作者:夜航船
  • 中國攝協紀實攝影委員會首開工作會議
    中國攝協主席、紀實攝影委員會主任李舸,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中國攝協副主席、紀實攝影委員會主任居楊,中國攝協紀實攝影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主任劉宇,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協會工作處處長柯洪坤等出席會議。
  • 錄像作品也可以擁有攝影紀實的瞬間?
    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作品《電子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圖片來源於網絡在展覽「明日未竟」(Tomorrow of Yesterday)中,史蒂芬妮•莫斯漢茉(Stefanie Moshammer)顛覆以往的攝影展覽模式
  • 「武漢.臺灣」紀實攝影比賽作品選登
    武漢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與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武漢新聞攝影學會、苗慄攝影家協會、臺灣聯合報合作,於近期啟動「武漢-臺灣」紀實攝影比賽活動。現在長江影像網徵集兩岸廣大攝影愛好者攝影作品,以視覺形式,多角度、立體展現武漢、臺灣(以苗慄縣為主、其他城市地區亦可)的城市建設發展成就、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 湖南攝協新聞紀實攝影委員會為啥組織攝友「私會」?!
    ▶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有何故事可講?攝影記錄與表達故事的方法特點又有何不同?
  • 我怎麼看「家庭紀實攝影」的未來?
    想藉此機會,聊聊我對上門紀實家庭攝影這個新興攝影服務的看法。無疑,如果對於看重真實,想記錄回憶,同時對家有特殊情感的人,那麼請攝影師上門來進行家庭紀實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服務的優勢有以下幾點:主場優勢。體驗陪伴,回歸家庭上門的家庭紀實攝影本質上是讓所有的家人度過一場有陪伴的家庭日,不太帶娃的爸爸,因為工作許久沒有溝通的夫妻,無法體會到老人辛苦的兒女,往往都會通過這樣一次拍攝,在實際的互動和活動中體會到彼此,這是家庭攝影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通過體驗拍攝,來靠近家庭。
  • 東京都紀實攝影——蔡司Batis 2/25與Batis 2.8/135的全能組合
    紀實攝影——將現實轉為圖像一位優秀的紀實攝影師要準確記錄按下快門時那一瞬間背後的故事。
  • 愛花之人懂得生活
    愛花之人,善於留心花的變化。愛花之人,樂於發現美之極致。愛花之人,懂得花香花色,懂得察言觀色。我們身邊有些人,總能把花侍弄地精緻養眼,一個個盆栽置放在客廳、陽臺,錯落有致,點綴著精緻的生活。愛花而養花之人,理解花語,懂得生活。
  • 張 耀:老城故事,百姓生活
    ---洛陽老城街拍紀實---對於我們洛陽人來講
  • 「世界主要攝影美學發展脈絡」系列之十一:「私」的文獻(1)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私攝影出現之前,無論是尤金·阿傑特的溫情舊巴黎、奧古斯特·桑德的冷峻德國人,還是聲名赫赫的美國農場安全局紀實運動,再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新紀實」,照相機瞄準的始終是「他人」,攝影家藉由「他人」的影像來記錄現實、表達觀點。
  • 第三屆MPC手機攝影大賽入圍作品展示 | 紀實類
    第三屆MPC 手機影像大賽是由手機攝影會主辦,玩轉手機攝影平臺承辦,魔爪穩定器、人民郵電出版社、得攝平臺協辦,面向手機攝影愛好者的專業級手機攝影賽事。大賽每年將舉辦春、秋兩屆,面向所有熱愛手機攝影的朋友徵集優秀作品。
  • 【攝影之友俱樂部】DXO高級研討班教程
    【攝影之友俱樂部】DXO高級研討班教程(自學收費版)
  • 大美攝影社群賽投稿作品選登第四期丨記錄之眼
    社群賽「記錄之眼」正在進行中,大家的投稿非常踴躍,大美老師陸續整理部分作品,分享給各位欣賞,你喜歡誰的作品?
  • Leica | 每天資料 紀實大師 Patrick Zachmann
    她撥打了Henri Cartier-Bresson(馬格南創始人之一)的電話號碼,但只聯繫到了其前妻,後者向他解釋了攝影師生活中的種種艱辛。Zachmann並不氣餒,於1975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79年,他開始拍攝關於猶太身份的項目,並於198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身份的審視》(Enquête d'identité)的書籍。
  • 嘉 · 長 · 慧 | 手機攝影沙龍活動紀實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拍攝照片數量約1.4萬億張,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手機拍攝的。本科畢業於大連醫科大學攝影系,英國波頓大學攝影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學位,日本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部寫真學科研修生,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青年策展人,2020年大連新銳攝影師。
  • 攝影中體悟生活
    這趟攝影旅程,不走馬看花,僅每一天嘗試以多種角度拍攝相同的人事物,由此,他體悟到凡事無絕對,唯有放慢生活的腳步,仔細觀察周遭才會體悟出自己生活的真理。文字:溫偉盛     圖片:林良吉一直有部分群體人士沒能夠明白攝影究竟有何樂趣,猶如大家始終沒辦法猜透成天待坐在老茶館的老夥子們腦子裡在思考些什麼一樣。唯有放慢生活的腳步,仔細觀察周遭才會體悟出自己生活的真理,凡事無絕對。
  • 檔案還是紀實?
    攝影:Rolf Petersen1967年的展覽《新的檔案》(New Documents)展出了三位當時年輕和相對不知名的攝影師的作品,分別是黛安·阿布斯(Diane Arbu)、李·佛瑞蘭德(Lee Friedlander)和蓋瑞·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展覽規雖小,對現代攝影卻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