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好多年前(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剛接觸攝影那會,我也不後期,包括相機拍的照片,更別提手機後期了。十多年前的手機攝像頭光學性能有限,再加上cpu的運算能力跟不上,更沒有很多手機修圖的App,所以那時候的手機攝影,也就是完成了一個記錄拍照的功能。
那這麼說,是因為手機強大了,才需要後期的麼?當然不是...
修圖就跟化妝一樣,你是喜歡素麵朝天還是淡妝濃抹?
修圖的目的,是為了讓照片更好看,可以進行二次構圖,可以加強色彩,可以通過顏色光影的調整,來增強畫面所要表現的情緒等等。
有人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我想說,照騙也不例外。
確實,你在各種媒體上看到的99%的照片都或多或少經過後期,剩下的1%的照片正在後期進行中。大片都是純拍出來的,一點沒經過後期,不存在的。
一說到後期,大家首先會想到photoshop,lightroom之類的電腦軟體,畢竟這些才是正經修圖的工具。難道手機修圖就那麼不正經?一提到手機修圖,大家都會想到美圖秀秀,而這個最被廣為流傳的是一鍵美容功能。
其實,手機後期軟體現在已經相當強大了,今天要介紹的snapseed就是其中特別好用的一個。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snapseed這個App,它和nik collection出自同門,所以用好了snapseed會大大加快上手nik collection的速度,這是後話了。
【摘自維基百科】
Snapseed 是 Nik Software 開發的一款全面而又專業的移動圖像處理應用,可於iOS和安卓系統,用作增強照片和添加濾鏡等。2015 年被電腦雜誌 PC Magazine 評為百佳安卓應用之一。 Snapseed 也被認為Android App 裡10個最佳的App 之一,在App Stroe 裡的照片類軟體裡也是排名靠前。
樣式
在十幾種樣式裡選擇一個你喜歡的風格,在某些情況下,後面的修圖步驟都可以省略了。其中第一個樣式是上一次修圖的步驟,所以在同一場景拍攝的照片,用Last edits是最方便的,而且能保證照片風格的一致性。
我最常用的是Pop,這個樣式主要是提升一下照片的亮度和色彩 (從分解的步驟來看,主要是用了一點HDR和曲線)。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由選擇。
剪裁和旋轉
在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構圖,而剪裁則是二次構圖的過程。
這張照片左邊有一些樹枝,右邊有一輛車的後備箱,通過剪裁,把這些分散注意力的元素從畫面中去除。儘量保留天空和前景的倒影,這些是這幅照片最出彩的地方。
剪裁的時候,可以選擇不同的畫面比例,我常用的一般是原圖的比例,或者是16:9。我發現16:9的照片剛好能撐滿整個手機屏幕,將手機橫過來時,顯示效果會非常棒。
這張圖基本橫平豎直,不需要旋轉。
全局調整
針對每張照片的情況,可以對以下7個參數進行調整,分別是亮度,對比度,飽和度,氛圍,高光,陰影,冷暖色調。
這張照片天空很亮,但是建築背光,比較暗。因此首先拉低高光,用來顯現天空雲彩的細節,然後提高陰影,把照片中教堂和前景的細節拉回來。
亮度,對比度,飽和度都很好理解。氛圍比較特殊,它是綜合調整了若干個參數,從而增加畫面的「氛圍感」。這句話好像說了啥,又好像啥也沒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實際操作,找一張圖來試試看。
【Google官方的介紹】
The Ambiance control is a special type of contrast that controls the balance of light in a photo. It can be used to balance backlit photos or to accentuate contrasts throughout your photo. Swipe right for photos where the subject is darker than the background. Swipe left to increase the contrast of dark objects and create a slight glow around darker objects. This is especially helpful in photos that are slightly flat.
冷暖色調,和白平衡其實有一些雷同,簡單說,參數向右邊拉,畫面偏暖色調;參數向左邊拉,畫面則會偏冷色調。「人間冷暖,盡在掌握」。
白平衡
什麼是白平衡?相機看到的世界裡,白色不一定是白色。比如說在日光下的一張白紙,和鎢絲燈下的白紙,相機拍出來的效果不一定是一樣的。現在的相機或者手機,都會有自動白平衡的功能,目的是根據環境的色溫情況,讓白色拍出來就是白色。
但是,照片不僅僅是現實的記錄,有時,更是一種風格或者情緒的表達。這時候,我們希望照片的白平衡可以朝著某個方向偏一點。
比如這張夕陽下的照片,我希望照片能偏暖色調一些,一個是比較符合實際,另外也希望增加一些溫暖的感覺。把第一個色溫的參數向右邊+5,具體數值可以根據喜好調節。
第二個參數是Tint,這個是調節色相的,如果知道色相(hue)環的話,Tint則是Hue+White。正常修圖的時候,Tint都是和色溫一起調節的,小範圍調的話,向👉移動,畫面會增加一些紫色;而向👈移動,畫面會增加一些綠色。
曲線-風格化的利器
沒有什麼比曲線更強大的調節工具了,曲線可以調節亮度,對比度,還可以單獨調節RGB顏色通道。(限於篇幅,準備另寫一篇專門介紹曲線,又挖了個坑)。
曲線調節裡有很多濾鏡,我一般都會過一遍,如果有喜歡的就拿來用,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調整。這裡選擇了Soft Contrast濾鏡,曲線也從一條斜45度角的直線,變成了一個小s曲線,(hard contrast 是大s曲線),從而增加了畫面的對比度。
汙點去除
可以去除畫面裡的一些瑕疵或者汙點,算法沒有lightroom,ps強大,效果一般般,慎用。如果需要使用,最好將照片放大之後,再進行操作,效果會好很多。
這張照片沒有用到這個功能。
局部調整
局部調整有兩個工具,一個是筆刷brush,和lightroom和ps裡的類似。另一個是selective,非常接近nik collection裡的control point。
筆刷可以局部調整dodge&burn, 曝光度,色溫,飽和度。畫面裡被筆刷所刷到的部分才會起效果。在刷的過程中可以先激活那個小眼睛圖標,被刷到的部分會高亮顯示。選擇完畢之後,把小眼睛關掉,再進行參數調整,可以更直觀的看到效果。
相比較筆刷,selective 是一個更加智能的選擇工具(其實是一個圓形濾鏡),可以控制濾鏡的大小和位置。調節參數包括亮度,對比度,飽和度和細節。
畫面中可以增加若干個濾鏡而互不幹擾,相對於筆刷,我更喜歡用selective。如果你知道nik collection裡control point的強大之處,即使selective只達到了其一部分的智能度,那也比筆刷好用多了。簡單說,我把圓形濾鏡放到教堂正面的牆上,縮小到大概覆蓋牆面的範圍,這個濾鏡會自動選擇牆面,而不會選擇其它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對選擇的牆面做局部的調整,比如增加亮度。
HDR
高動態範圍的照片在某些場景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而在另外一些場景則會顯得畫蛇添足。由於光學傳感器數位數的限制,相機或者手機在記錄自然界裡大光比場景的時候,就會顯得力不從心。要麼是地面部分曝光正常,而天空過曝;要麼是天空正常曝光,而地面一片死黑。要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是採取包圍曝光,就是用不同曝光拍攝3-5張或者更多照片,然後進行後期曝光合成,達到天空,地面都正常曝光的效果。(當然也可以用使用gnd濾鏡來平衡光比)。
snapseed裡的HDR可以模擬這種後期合成的效果,如圖所示,可以分別調整濾鏡強度,亮度和飽和度。強度建議不要太大了,差不多就行,否則非常的不真實。
暗角(vintage)
為了讓視線向選擇的中心聚集,暗角其實是一個圓形濾鏡,可以選擇濾鏡的中心位置,大小,濾鏡內外的亮度+/-。
邊框和籤名
沒什麼好說的,選一個喜歡的就好。
其它特殊調整
這張圖沒用到。
銳化
兩個參數,structure可以增強紋理的細節;sharpening可以使畫面變得銳起來,因為誰都不喜歡太肉嘛。這兩個參數建議不要調的太高,否則畫面會失真,看起來辣眼睛。
最後再看一眼做的調整,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對某個步驟進行調整甚至刪除。
輸出
有三個輸出選項,我一般選擇第二個,既不會覆蓋原圖,後面還可以做調整,缺點是會多佔用一些手機空間。
對了,差點忘了最重要的一步。
那就是發圈啊,不然我費了那麼大勁修圖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