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正常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是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發生過,並且不是個例。這樣的題目,不可能的理由可以有無數個,但是可能的理由只需要一個,即使只有一個人也有成功的概率,科技可以改變未來。
我們先說說不可能的理由,然後再來舉例子反駁與彌補。
種群生存的最小限制
關於種群個體數量限制,生物學有兩個模型最小生存種群(MVP)和種群生存力分析(PVA)。
MVP最小可存活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其基準就是著名的50/500法則,意思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一個種群中至少需要50個個體,為了減少遺傳變異侵蝕種群,則至少需要500個個體。
不過MVP模型並沒有計算自然災害、食物、環境和遺傳導致隨機性滅絕,只是通過對避免近親繁殖、近親繁殖生存概率、遺傳變異生存率進行計算,具有普適性。
PVA種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更像是定製化模型,具有針對性,是在MVP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技術加入了仿真模型,例如:計算某個物種,需要加入該物種的繁殖能力,近親繁殖衰退性、出生率、死亡率、遺傳變異數據、環境隨機事件,歷史氣候變化、生態幹擾等等。
通過PVA估算MVP,科學家可以確定哪些生物參數(如狩獵壓力、疾病、棲息地喪失、近親繁殖等)會對某一物種的滅絕概率產生最大的影響。
例如:PVA模型的結果表明,繁殖能力強的物種(如節肢動物和齧齒動物)比繁殖能力弱的物種(如紅杉,大型哺乳動物和某些鳥類)能適應更低的MVP。久坐不動的樹木通常MVP更高,樹木一般也具有較高的年齡,並且存在大量繁衍的機會。有些物種近親繁殖有較高的成活率(如大象,禿鷹和獵豹)。
可見物種與物種不同,近交和生存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我們不可能以一個準則來看待所有物種。
近親繁殖的奇蹟
無論是MVP還是PVA,種群個體的最小數目都沒有計算出低於30,即使高水平近交的大象也不例外,然而現實環境下動植物們的頑強的生命力一次次刷新科學家們的認知。
1788年英國人把24隻兔子帶到了澳大利亞,但到了19世紀澳大利亞的兔子竟然繁衍到了100億隻,現在提起兔子澳大利亞人就頭疼,甚至派出了轟炸機。
在中國駝鹿是二級保護動物之一,而在加拿大紐芬蘭島上現在滿是駝鹿。該島以及一些國家會定期獵殺駝鹿,除了繁殖速度快,數量大,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們巨大的體型經常會跑到馬路上釀成車禍。然而駝鹿在紐芬蘭島發展到現在15萬規模,是從1904年引入的4隻開始的,現在為了保護植物的生長,防止駝鹿啃食不得不用隔離網把樹林保護起來。
同樣1910年10隻駝鹿引入紐西蘭峽灣,30年過去了現在還有人見過到。
還有顛覆了遺傳多樣性,讓遺傳學家跌破眼鏡的大理石紋小龍蝦。在1995年的某個時候,一種基因突變使一隻大理石紋小龍蝦能夠無性繁殖,從此開始了它的徵戰之路,攻佔了歐洲、非洲、日本的各大水域。關鍵這隻克隆大軍,基因都相同,適應性和表現型卻大不相同,把遺傳多樣性改寫為後天多樣性,也讓生物學家發現了生物界的新大陸。
人類的可能
實際上,人類有更多的可能,我們不同於其他物種,我們擁有高等的智慧,先進的科技。如果說剩下的是兩個遠古智人,那就不談了。不用說近親繁殖不繁殖的,就是生存都難以保證。
如果假設現在所有人都移民到外星球,只剩下可孕育後代的一男一女留守地球,且兩個人是精挑細選的,並掌握了目前人類的科技這是有可能的。
生存與繁衍人類能否延續再次站上地球之巔,主要看是否順應進化論的十六字核心:過度繁殖,自然選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需要一些條件加持。
生存依靠外因:從外界獲取能量、抵抗外部危險、適應外部環境。食物需要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前期需要一個穩定的,短時間內沒有自然災害的環境,充足的藥物和設備,充足的武器和彈藥,可以對付一切野獸(這個也是必須的,最近大家因為病毒都窩在家,各地都有動物現身街道,以為滅絕的動物再現的新聞,可見,如果地球上人口都消失了,生態系統將會巨變)。
為了繼承現有的科技和科學,還需要所有現代化裝備和能源利用,詳盡的科技資料。
繁衍為內因:遺傳、疾病、衝突。首先這兩個人應該從基因篩查入手,挑選基因中沒有主要的遺傳缺陷,沒有不良的隱性基因,則近親繁殖前期不會出現較大問題,還需要一個無菌的環境,外出做好防護,避免外界病毒、細菌感染,因為缺乏基因多樣性,所以這個種群極易被某些未知病毒一鍋端。
有了以上這些人類就基本上具備了一定的可能性,下面再說點更高端的。
在有了一定人數基礎上可以學習人類留下來的技術和設備,利用基因編輯、試管嬰兒,甚至是ips細胞胚胎雜交,製造克隆大軍。
如果放在以前,人類起源之時,可能性肯定為0,然而現在人類科技,已經初窺生命的秘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檢測生命,修改生命,甚至複製生命,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哪怕只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