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的自然循環中,林火時有發生,這場火有什麼特別的?
周一,聖保羅上空黑灰色的濃煙瀰漫整個城市,雖然是下午,天空中卻一片黑暗,太陽被完全遮擋。許多人相信,這些濃煙正是從 2700 千米之外燃燒的亞馬遜森林裡飄來的,聖保羅潮溼、寒冷的空氣將燃燒產生的顆粒變成了密不通風的濃霧。#PrayForTheAmazon(為亞馬遜祈禱)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場正在摧毀地球上最大生態系統之一的災難。 下午三點的聖保羅 Photo by Leandro Mota亞馬遜森林著火併不是新鮮事,因為天然的潮溼環境和充足的雨水,亞馬遜並不像其他森林一樣容易發生自然火災,多數林火的發生來源於人類活動。當地農民一般會選擇在較為乾燥的八月到十一月通過火燒清理田地,或養殖業、礦產業藉此創造可用的土地。 2013-2019 年亞馬遜的火災數量 數據來源:INPE巴西的國家太空研究機構(INPE)從 2013 年起開始追蹤亞馬遜的火災情況,在他們發表的數據中,今年的森林火災超過 72843 起,2013 年以來最高的數據,比去年同期上漲 83%。從上周四起,共有 9500 起森林火災,其中大多數都發生在亞馬遜區域。值得注意的是,2014-16 年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亞馬遜經歷了極度乾旱,相比之下今年的火災發生率仍然更高。過去 24小時(紅色)、48 小時(橙色)和 7 天(黃色)內的起火區域比起有些新聞標題中的「燒了三周」,亞馬遜大火其實是無數個分散的小型林火,延綿不絕、吹而又生。巴西亞馬遜環境研究機構的安·安恩卡(Ane Alencar)教授認為,這絕對不是一場自然發生的野火,森林火災和開伐有很強的因果關係。今年的火災情況比往年嚴重很程度上來源於森林砍伐的增長,使雨林對火災的抵禦能力下降,而旱季才剛剛開始。亞馬遜雨林每年吸收約 22 億噸二氧化碳,樹木被摧毀意味著本來被存儲其中的二氧化碳將會被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氣溫上升。根據《自然》(Nature)期刊,林火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並使碳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被存儲於樹和土壤中。8 月 20 日巴西西部馬託格羅索州發生的林火 Photo by Planet在自然的碳循環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再一次被新的樹木和死去植物在土壤中殘留的枝葉吸收,形成平衡。雖然吸收周期可能長達幾十年,只要林火發生的間隔大於吸收所需的時間。然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發生林火的間隔不斷縮短,森林沒有足夠的時間再次生長,同時每次火災的強度也有所增長,燒到土地下更深入的地方。森林退化對水資源也會產生影響,引發乾旱。巴西的大部分雨水都來自亞馬遜雨林,同時儲水能力給巴西和周邊國家的河流提供水資源。當樹木遭遇乾旱時,枝葉枯萎,雨林林冠變得稀疏,更加不利於保持潮溼,而乾旱又成為林火的助燃器。大火併不會一瞬間摧毀亞馬遜,但這的確是雨林向我們求助的信號。根據模型研究,20% 的森林砍伐率是亞馬遜的「臨界點」。當 20% 的雨林遭到破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將會崩潰,而曾經的叢林會成為一片荒原。2018 年,這個數據是 17%,我們離永遠地失去亞馬遜雨林只有一步之遙。
很高興認識你,以下都是我喜歡的
如果你也感興趣,試試關注烏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