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baiLop Nor),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中du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在20世紀zhi中後期因塔裡木河流量減少,dao周圍沙漠化嚴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完全乾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1 萬年來,羅布泊經歷了7 次大的乾濕波動,現在的羅布泊湖心經緯度為:東經90°18』30」,北緯40°25』30」。
羅布泊湖心標誌——1997年底,一工程師根據地圖經緯度測量的湖心地點,雖然沒人考證,也成了一景觀。
羅布泊發生過許多詭異事情:
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隻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50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衝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著大量泥沙,衝擊、溶蝕著原來的幹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正因為乾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變化,影響了局部組成成分的變化,這就勢必影響乾涸湖床的光譜特徵,從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觀點,科學家們眾說紛紜,爭論不已,也許對於羅布泊的爭論永遠都不會結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裡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國家如此重視這次失蹤,前後幾次發動地毯式搜索,可見這次行動極其重要,經過極其神秘
彭加木失蹤前的經過:
1980年5月2日至6月5日,斷斷續續、曲曲折折,歷時一個多月,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彭加木,率領9名科考隊員,衝破重重艱難險阻,第一次由北向南成功縱穿羅布泊,勝利到達羅布泊南岸米蘭農場,打破了&34;的神話。
6月16日傍晚,他們終於艱難地來到羅布泊東岸庫木庫都克。嚴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隊員們疲憊不堪、彈盡糧絕、面臨絕境、危及生命。
在這生死關頭,彭加木於當晚9時半親自起草,向馬蘭基地前沿指揮部&34;發出了求救的告急電報:&34;
&34;指揮部收到電報,翌日晨9時回電:&34;並要求報告大本營坐標和地形特徵。科考隊立即回電,報告他們所處的地方為:東經91°50′;北緯40°17′。標誌是:地面上插有一桿紅旗。部隊知道坐標後,馬上再次確定,就是庫木庫都克,決定派直升飛機緊急救援,先送去500公斤水。
可彭加木心裡又犯了嘀咕:直升飛機送水,代價太高了。一斤水要十幾塊錢啊!那個時候的十幾塊錢等於現在是多少呢?恐怕不止一二百塊錢吧!他思之再三,決定親自出去找水,他自信一定能找到水。
彭加木處變不驚,依舊在冷靜分析:從庫木庫都克這譯成漢語為&34;的名字看,從在&34;聽到軍人說庫木庫都克以東不遠的&34;有水的信息看,他想,這個地方一定能找到水源。
彭加木打開自帶的軍用地圖,更讓他眼睛一亮,臉上露出了驚喜:地圖上離庫木庫都克不遠標有&34;、&34;,庫木庫都克又是&34;,稍遠一點還有&34;,不遠處又是疏勒河古河道,因此,他充滿信心地斷定:附近肯定有水!
彭加木的意見是,不要坐等,應該開車到羊達克、紅十井找水源。
接近中午,科考隊又收到部隊電報,說,飛機將於18日往庫木庫都克送水500公斤,請科考隊原地等候。副隊長汪文先高興地拿著電文去報告彭加木,一看隊長不在,以為到附近沙包後面去方便,沒有在意,便回到了帳篷。
又過去半小時,司機王萬軒去車裡拿衣服,首先看見了那張攤開的軍用地圖,但卻沒有看見彭加木。
王萬軒有些疑惑:這張地圖彭隊長一直隨身保管著,是從來不亂放的,今天是怎麼啦?他想收起地圖,又看見旁邊有半張16開帶紅格的信紙,上面用鉛筆寫著:&34;……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臥乾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裡,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3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17公裡出發現了其中2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餘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鑑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於偏離原定軌跡15多公裡,找不到水源,最終乾渴而死。死後,人們發現他的頭部朝著上海的方向。
羅布泊之所以恐怖應該與其地貌特徵有關係,中間低,成為沙漠腹地,周圍高山峻岭,而綠洲也在周圍。周圍環境對其水汽的凝結具有強烈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