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 433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恆星系統,每次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發現。這種看法來源於一項對高能伽馬射線的新觀測上,而這些觀測結果則是基於對這個銀河系中最奇怪的天體近40年的測量。每一次測量都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謎題,我們希望現有的知識能夠讓我們了解這整個類星體家族。」——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苯維(Segev BenZvi)
夜空看似寧靜,但如果通過專門的科學儀器,你會發現視線中原本安寧黑暗之處,充滿激烈的碰撞和閃耀的爆炸。遙遠而猛烈的爆炸會向四面八方噴射光和粒子,從而證明它們的存在。當這些「信使」到達地球時,科學家們則用專門的儀器捕捉它們,通過它們來繪製活動密集的天空,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發生在太空深處的不穩定過程。
過去,國際科學界的合作首次探測到了一束奇異的高能光。科學家發現,在我們星系中,存在一個不尋常的恆星系統,其中有一個微型類星體——黑洞,正從附近的一顆伴星上吞噬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它會噴出兩股強大的物質噴流,其中就包括了飛臨地球的高能光。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超大型陣列多年來一直在觀測這種噴流。最為人注目的是,在這些噴流中,一些物質團以比光速還快的表觀速度運動,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光速運動,實際上是一種錯覺,當一束物質以接近——但低於——光速向地球運動時,地球上的觀測者就會產生這種錯覺。
該研究小組的觀察結果發表在2018年10月4日的《自然》雜誌上。該研究結果表明,微型類星體噴流末端的電子加速和碰撞產生了強大的伽馬射線。科學家們認為,研究來自這個小類星體的「信使」,可能會讓我們有機會一瞥發生在遙遠星系中心的極端事件。
為了收集伽馬射線數據,該小組還動用了高海拔水切倫科夫伽馬射線天文臺(HAWC)。該天文臺的建造目標,就是觀察來自超新星殘骸、類星體和旋轉緻密恆星脈衝星等天體的伽馬射線。HAWC探測器位於墨西哥內格拉火山附近,海拔約13500英尺,由300多個水箱組成,每個水箱直徑約24英尺。當粒子撞擊水面時,它們會產生一種稱為切倫科夫輻射的藍光衝擊波,再由水箱裡的特殊攝像機將光線記錄下來,從而使科學家們能夠確定射入的伽馬射線的來源。
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這個微類星體的基本特徵,他們將其命名為SS 433,距離地球約15000光年。包括SS 433在內,科學家們已經在我們的星系中看到了大約12個微型類星體,其中只有寥寥幾個會發射出高能伽馬射線。隨著SS 433的接近和定向,科學家們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觀察未知的天體物理現象。
「SS 433就在我們附近,因此,利用HAWC獨特的廣闊視野,我們能夠解決兩個微類星體粒子加速位點的問題,」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HAWC合作項目首席研究員兼發言人古德曼(Jordan Goodman)表示,「通過將我們的觀測數據與其他望遠鏡的多波長、多信號數據相結合,我們可以提高對SS 433及其巨大的星系外星系類星體粒子加速度的理解。」
這種類星體是巨大的黑洞,它們並非以恆星為食,而是從星系中心吸收物質。它們不斷向外釋放輻射,將其射向宇宙的每個角落。但類星體離我們十分遙遠,以至於我們探測到的大多數類星體,都是因為它們有射流飛向地球,就像用手電筒直接照在了我們的眼睛上。相比之下,向SS 433這種噴流方向遠離地球的就很難發現,這次HAWC發現的伽馬射線也只是來源於噴流而非類星體。
無論來自哪裡,伽馬射線都以直線的方式到達它們的目的地。如果到達地球,伽馬射線中的物質會與大氣中的分子發生碰撞,產生新的粒子和能量較低的伽馬射線。然後,每一個新粒子都會撞擊到更多的物質,當信號向地面級聯時,就會產生一個粒子簇。
HAWC合作項目人員研究了長達1017天的數據,發現了伽瑪射線來自於小類星體噴流的末端,而不是恆星系統的中心部分的證據。根據他們的分析,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噴流中的電子獲得的能量,比使用地球粒子加速器(比如位於法國和瑞士交界處的城市大小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所獲得的能量高出1000倍。射流的電子與穿透空間的低能量微波背景輻射發生碰撞,導致伽馬射線放射。這是在這種系統中產生高能伽馬射線的一種新機制,與科學家觀察到的射流射向地球的情況明顯不同。
該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聯合空間科學研究所(UMD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合作夥伴)前博士後研究員柯方(音譯)說,這種新的發現對於理解SS 433的情況至關重要。
「只看到一種來自SS 433的光就像只看到動物的尾巴一樣,」 柯方說, 「因此,我們將它的所有信號,從低能量無線電波到x射線,與新的高能伽馬射線觀測結合起來,來找出真正的野獸——SS 433。」
到目前為止,儀器還沒有觀測到從SS 433發出的高能量伽馬射線。但是HAWC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對光譜的這一極端部分非常敏感,而且它還有相當廣闊的視野,可以隨時觀察整個頭頂的天空,很可能在未來取得一些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伽馬射線的發現,近年來一直在為科研人員帶來「驚喜」。今年8月,科學家發現,從太空深處發出的伽馬射線暴表現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奇異行為,和6次極高能量的電磁能爆發相似,而這些爆發顯示了複雜的時間可逆性波狀行為(時間在這一行為中似乎會倒退重複)證據。
不過,科學家認為這一行為並不能證明時間旅行的可行性。相反,他們現在認為這些反覆暴發就像高速釋放的帶電粒子,在星系碎片中不斷反彈,就像回聲一樣。科學家稱,這會產生一種不尋常的信號,然後在數十億光年的跨度內不斷受到幹擾(或者稱為噪音)並進一步扭曲。了解這一現象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大質量恆星的死亡,甚至揭開黑洞形成的奧秘。
時間逆轉脈衝結構的存在使我們相信,伽馬射線暴的物理模型必須包含很強的物理對稱性,並與單個碰撞塊發生相互作用,」美國查爾斯頓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我們已經探索了許多簡單的運動學模型,發現一種可能是伽馬射線暴中的受撞擊物質必須呈雙向對稱分布,並且受到單個碰撞塊的撞擊,這種物理現象是造成單個碰撞塊過程逆轉的原因;另一種可能是單個碰撞塊在穿過雙邊對稱分布的物質時產生了發射。」
另外簡單說說超光速運動。1994年春天,來自法國薩克萊的米拉貝爾(Felix Mirabel)和來自墨西哥城國立自治大學的羅德裡格斯(Luis Rodriguez)觀察到一種名為GRS 1915+105的x射線發射物體,該物體剛剛出現無線電爆發的事件。據了解,這個天體距離我們大約4萬光年遠,就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他們的VLA觀測時間序列顯示,1915年和105年從GRS噴射出來的一對物體正在以超光速運動。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銀河系中發現超光速運動。
這一令人驚訝的結果表明,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太陽大幾百萬倍的黑洞——存在一個更小的黑洞,能夠產生類似的高能噴流。GRS 1915+105被認為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成分是黑洞或中子星,質量只有太陽的幾倍。另一顆質量更大的星體不斷從它的伴星上吸取物質。在被拉入吸積盤之前,這些物質圍繞著巨大的物體旋轉。吸積盤的摩擦產生的溫度足以使物質發射出x射線,而磁化過程據信會加速射流中的物質。
在米拉貝爾和羅德裡格斯從GRS 1915+105中發現了超光速運動後,其他幾個星系的「微型類星體」也逐漸被VLA和VLBA發現和研究。1999年,NRAO天文學家海吉明(Robert Hjellming)在一場x射線爆發後24小時內,將VLA轉向發生爆炸的位置。通過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史密斯(Donald Smith)和雷米勒德(Ronald Remillard)合作,海吉明發現這個天體是一個距離地球1600光年的微型類星體,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我們星系中的微型類星體,因為它們離我們更近,因此更容易研究,他們目前已經成為揭示產生超快物質噴射的物理過程的無價的「實驗室」。
在上圖中,左上方的圖片是從大質量黑洞x射線雙星Cyg~X-1中噴射出穩定的毫弧秒級射流;右上方是來自超光速星系射流源GRS~1915+105的瞬態射流;左下是發現的第一個星系源的射電射流,雙星軌道幾乎是側立的,SS 433的進動吸積盤使其射流每162天在天空中追蹤一個「開塞鑽」;右下是在1e ~140.7-2942星系中心黑洞周圍的無線電射流化石。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