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萌獅」火遍海內外!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唐晶 燕趙都市報

馬小增的舞獅道具長了一張笑臉。

一雙睫毛濃密的大眼睛,四顆萌萌的小「虎牙」……馬小增舉起獅頭,牽動裡面的繩子,獅子張開了嘴,眼睛一眨一眨,笑得活靈活現。不知是誰給這種會笑會賣萌的獅子起了一個外號——「笑臉北獅」,就這樣在網上流傳開來。「我家做的(獅子)最喜慶。」馬小增對這個名字很是認可。

馬小增的曉增龍獅坊位於正定古城西門裡一座老舊的二層樓院中,門外一條狹長的小巷直通城中繁華的主幹道。30多年來,他製作的一隻只「笑臉北獅」從這個小院走向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火遍了海內外的舞獅圈。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國慶聯歡等大型慶典活動中都曾出現過它們的身影。然而作為它們的製作者,馬小增始終與他的這間作坊一樣,深隱於鬧市之中,名揚四海,又默默無聞。

1

被龍獅道具「洗腦」

「拍獅頭要從上往下拍,平著拍不好看。」光線昏暗的房間內,馬小增對著一隻裝飾有大紅毛髮的金色獅頭,指點著記者拍攝的角度。獅子張開的嘴裡有一層紅紗,套著獅頭的表演者就是透過這層紗看外面的,因此在舞獅的時候,獅頭都會向前栽一點看向腳下,看地最多只看出兩米遠,這樣耍起來最好看,「獅子一望天就傻了。」

馬小增說著,將獅頭戴在頭上比畫了幾下。在他的背後疊放著三個巨大的紙箱,那是已經打好包準備發往貴州、福建等地的龍獅道具。

馬小增和他的「笑臉北獅」。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馬小增展示自己的作品(新華社發)

馬小增整理自己的作品(新華社發)

舞獅,讓這間小作坊與千裡之外的遠方有了直接的關聯。

舞獅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娛樂活動,各地的節慶活動中都會舞獅助興。「耍獅子」在正定歷來也深受民眾喜愛,據縣誌記載,獅子舞於清代道光年間傳入新城鋪、八方等村,「表演時兩人合作,一人頂獅頭,一人披獅身,一人執繡球引逗,騰上跳下。傳統動作有『就地十八滾』『走方桌腿』等」。

中國舞獅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北獅與南獅兩個流派。南獅重神似,動作與武術結合,誇張寫意;北獅重寫實,表演者全身覆蓋在道具之下,意在模擬獅子的動作形態。馬小增製作的舞獅道具是典型的北獅,獅頭、獅被、獅衣,全套裝備穿戴起來,就是一頭栩栩如生的獅子。

如果說表演者是隱匿於道具背後的存在,那麼道具匠人馬小增,就是幕後的幕後。

馬小增1963年出生於正定縣城。1981年,河北緯編廠在正定建成投產,他進廠當了一名工人,專門從事機械工作。妻子王京同為緯編廠職工,家中世代從事龍獅道具製作,她的父親是這門手藝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80年代兩人戀愛期間,像所有未過門的女婿一樣,馬小增也少不得要到準嶽父家中幫忙幹點活,他的「試煉」便是給準嶽父打下手做獅子。1987年,馬小增與王京結了婚。婚後每天下班回到家,兩人都要兼職製作龍獅道具。「那時候誰都窮得不行,一個月工資才20多塊錢。」幸而80年代正值舞獅事業蓬勃發展的階段,道具不愁銷路,收入可以補貼一下家用。

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緯編廠效益每況愈下,馬小增下了崗,索性全職從事龍獅道具製作。「一開始幫工時,其實沒多大興趣,就是家裡的活唄。後來日子一長,慢慢就融入到這裡頭來了。」馬小增把自己喜歡上這一行的過程形容為「被洗腦」。然而一旦感了興趣,他便徹底沉浸其中。

工廠生涯20年,馬小增受到的是正規的機械化生產的訓練。他把這些年曆練出的動手能力、質量意識和思維方式引入傳統的手工作坊,不斷鑽研如何改良工藝,提升舞獅的品質。獅頭上的彩畫用的漆是他自行調配的,塗上後要反覆觀察漆面的變化。妻子見他天天抱著個獅頭不撒手,調侃他說:「也不知道這玩意有什麼好看的。」

馬小增還優化了龍獅道具的生產流程,龍獅坊實現了滾動式生產,不同工序交叉進行,每個時段都有不同階段的半成品在生產,不同部位的零件隨時都有儲備,一旦接到訂單,可以迅速完成組裝。

馬小增的「笑臉北獅」(受訪者供圖)

馬小增夫婦和他們製作的獅頭。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2

「笑臉北獅」的誕生

龍獅坊二樓,在單田芳的評書聲中,兩名工作人員正在忙著裱糊獅頭。

獅頭是整個舞獅道具製作的重頭戲。南獅的獅頭一般先要用竹篾扎制骨架,馬小增的龍獅道具採用的卻是北獅傳統的宣紙裱糊再脫模成型的工藝。工作人員將宣紙和棉布刷上乳膠,一層層糊在模具上,待晾乾之後經過脫模,就是獅頭的基礎形狀。

小獅頭半成品。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裱糊獅頭用的是河北遷安特產的桑皮紙,這種用桑皮纖維製成的紙張韌性好、強度大,做出的獅頭質量輕且堅固耐用。桑皮紙裡裡外外要糊十餘層,工作人員從早晨八點起糊到現在,工作已接近尾聲,抬頭看了一眼牆上的掛鍾,已經十點半了。兩人將糊好的獅頭毛坯搬到外面的天台上晾乾。秋高氣爽適宜晾曬,即使如此,晾乾的過程也要三天。

脫模成型的獅頭毛坯,底部會裝上一個柳木圈做骨架。柳木圈是舞獅演員控制獅頭的手柄。「過去的籠屜都是用這種柳木圈,現在很少見到了吧?」馬小增說,龍獅道具製作的200多道工序中,綜合了多項傳統技藝,像獅頭紙殼外面的彩畫,他用的就是古建築彩繪中的瀝粉工藝。花紋中有著北獅獨特的設計語言,比如嘴部的雲紋其實是打綹的獅毛,頭上的小疙瘩是獅子的發鬏,不然腦門會顯得太禿,這些就相當於獅子的「髮際線」。這些設計語言其實都是脫胎於動物原本的形貌,「你要是把雲紋換成牡丹花,那就不對了。」

馬小增繪製龍獅道具圖案(新華社發)

獅頭上還要裝上眼睛、獅牙等零部件。馬小增的獅頭下巴是一個空膛,獅牙則是由實木製作的,磕在一起清脆有聲。目前國內很多體育院校和競技團隊都選用馬小增的舞獅,因為獅牙的這個特徵,專業舞獅比賽中增加了一個新動作——磕牙,選手通過磕牙來打節拍。「這個只有我們家獅子才有,玻璃鋼材質的那些磕不出響來。」

獅牙。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整套舞獅道具除了獅頭之外,還包括獅被、獅衣等。龍獅坊一樓的「縫紉車間」裡,王京每天的工作就是縫製獅被和獅衣。北獅的造型渾身上下都覆蓋著長長的毛髮,這些毛髮是馬小增的舞獅身上成本最高的部分。他選用的是犛牛尾巴上的毛,為了考察原材料,當年還特地跑了一趟青海。這樣的牛毛,一頭犛牛隻能出一斤二兩,一套舞獅道具要用十二斤,需要十頭犛牛才能湊齊。最後的效果物有所值,比起人工材質的獅毛,染色後犛牛毛將獅子的形象烘託得更加威武大氣。

馬小增的妻子王京縫製舞獅道具。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工作人員梳理舞獅的「皮毛」。(新華社發)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逐年上漲,馬小增在用料上卻依然不惜成本。在他看來,在其他表演形式中,道具只是起輔助作用,而舞獅表演中道具與技巧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對於注重「文活」的北獅而言。選材和工藝是道具品質的保證,直接影響著舞獅的表演效果。

同樣重要的還有造型,馬小增在這上面花過不少心思。這些年,他一直在深入挖掘舞獅文化。他說在過去人們希望通過舞獅達到驅邪闢鬼的效果,因此獅子的形象往往猙獰可怖;而現在舞獅成了一種娛樂活動,甚至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為適應不同的目的與表演環境,造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馬小增的獅子以一張標誌性的笑臉聞名業界,因此得了個「笑臉北獅」的稱號。笑容來自獅子眼睛形狀的微調,眼角微微斜挑向上,便帶上了幾分笑意。原本獅口中鋒利的牙齒改成了整齊的兩排板牙,又多了些可親。金紅二色的傳統配色也為獅子添色不少,一登場便是滿滿喜慶的氣氛。

兩名工作人員糊制舞獅零部件。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工作人員在製作龍獅道具(新華社發)

馬小增製作的獅頭。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

3

萌獅火遍舞獅圈

9月22日至23日,第三屆保定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阜平縣、唐縣、曲陽縣舉辦。23日上午,徐水南北裡凱東龍獅舞藝術團團長商凱東帶著他的團隊在阜平縣天生橋景區進行了迎賓演出,他們用的就是馬小增製作的舞獅。

徐水是著名的舞獅之鄉,徐水舞獅曾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商凱東是馬小增的老朋友了,幾乎每年都從他那裡購買道具。

去年「十一」前夕,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的滄州市滄縣劉吉舞獅團,從馬小增那裡購置了40多套舞獅道具。10月1日當晚,這些舞獅在天安門國慶聯歡現場一展風採。其實在此之前,劉吉舞獅團早已穿戴著馬小增製作的舞獅道具舞遍了神州大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中都曾留下「笑臉北獅」的身影。

馬小增製作的舞獅道具在表演中(資料圖)

馬小增製作的舞獅在表演中(資料圖)

馬小增的舞獅一套售價高達4000多元,卻一直是全國各地專業舞獅團隊不約而同的選擇,「笑臉北獅」也因此成了各類節慶活動和龍獅賽事現場的常客。馬小增懂道具更懂舞獅,有人來找他定製道具,除了要了解對方需要的顏色、風格外,他還會詢問其表演的方式,從而給出更合適的建議。

2018年,國家級非遺項目白紙坊太獅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楊敬偉拿著傳統的獅頭造型找到馬小增,請他幫忙設計製作一批白紙坊太獅特色的道具。白紙坊太獅是北派獅舞藝術的突出代表,獅頭造型威武兇猛,奔兒頭,窩眼,翻鼻孔,血盆大口,與「笑臉北獅」風格迥異。兩人經過商議,調整了獅頭上眼與嘴的形狀和距離。四易其稿之後,終於設計出了符合楊敬偉要求的獅頭模具。楊敬偉說,這次定做獅頭他們也曾找過不少道具製作匠人,最後決定還是來找馬小增,主要就是因為他使用的是傳統工藝,而且技藝嫻熟,還深諳舞獅文化,自己提出的一些方案在他那裡可以得到很好的呈現,「這樣的人不多」。

舞獅表演(資料圖)

舞獅表演(資料圖)

舞獅表演(資料圖)

多年來,馬小增一直在古城中經營著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作坊,在線下沒有什麼營銷,線上也沒有開過網店,訂單全靠圈子裡口耳相傳,影響力卻隨著舞獅活動一起覆蓋了節慶活動、晚會演出、體育競技等不同領域,還延伸到海外市場。

舞獅圈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幾年前,一位新加坡的客戶想找人製作一個造型為牛的道具,託了幾個人,最後還是通過商凱東找到了馬小增,終於滿意而歸。除此之外,馬小增還曾給一個德國的客戶製作過一個熊貓造型的道具。這些年來,他收到過不少海外的訂單,製作的道具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4

餓不死人,也發不了財

最近幾天,馬小增一直在院子裡忙著焊一個形狀奇特的鋼架,那是他為一家雜技團製作的節目道具。「十一」臨近,訂單交貨的日期也快到了。有過在工廠設備處20年的從業經歷,馬小增操作精準,能保證質量。「雜技道具,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馬小增製作雜技道具。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馬小增講述舞獅的操控方法。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攝

馬小增平時沒少接這樣的訂單。雜技道具每一款要求都各不相同,需要他去琢磨如何把節目設計變成現實,不過收益遠高於做龍獅道具。他自嘲說,製作龍獅道具是自己的主業,現在反而是靠副業養活自己。

「這個行業就是這樣,想把人餓死那是不可能的,但想發財也發不了財。」馬小增說,龍獅道具製作圈子冷門,成本高,利潤低,工作辛苦。這些年他沒少招人來作坊幫忙,但沒人願意留下長期從事這個工作。他的女兒今年31歲,在市區工作。女兒小時候床頭就掛滿了獅子,看著這些舞獅道具長大,但他自己也不願意女兒接下這個班。「你說她出去上了大學、研究生,要是回家來還做這個活兒,想成家立業都是個事兒。」

馬小增展示他製作的龍獅道具。(新華社發)

如今市面上的北獅道具大多是玻璃鋼材質,很多直接用的就是馬小增「笑臉北獅」的形象。山寨太多,對此他也很無奈。事實上,早在市面上還沒出現玻璃鋼獅頭的時候,他就已經嘗試開發了這類產品。「當時就是因為傳統獅頭成本太高了,也太費工,想著試試可不可以用那種材質的替代。」馬小增說,那會兒又是投資又是製作模具,很費了一番力氣,最後產品出來,放在房頂上進行強度試驗,想看看這個東西到底怎麼樣,結果發現質量與桑皮紙裱糊的沒法比,於是就放棄了,後來便一直堅持傳統工藝,走高端市場。所幸這些年的付出得到了業界的認可,「笑臉北獅」從河北舞到了世界各地,馬小增卻還是幕後的幕後。

馬小增在院子裡養了條狗,天天陪著他幹活。狗的名字叫「虎兒」,馬小增說,他家養過的狗全叫「虎兒」。時光荏苒,古城的變化日新月異,小院中的節奏卻一如既往。說起龍獅坊未來的打算,馬小增說,自己幹得動一天就幹一天算了,至於未來,並沒有想太多。

來源/燕趙都市報

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

原標題:《河北「萌獅」火遍海內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