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雲黑而厚,晚上可能要下雨。溝裡的水變渾了,提防泥石流……說這話的,不是氣象專家
「天上的雲如果黑而且厚,晚上很可能要下雨。溝裡的水要是變渾了,要提防泥石流爆發。」說這話的,不是氣象專家、地質專家,而是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8組的女組長王孝會。她現在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寶山村銅廠坡的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她與同伴輪流值班,24小時緊盯懸在銅廠坡上方的土石塊,以防下雨形成泥石流。
為全面監控汛期地質災害,成都市組建了首支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隊伍。成都商報記者昨日隨監測員體驗了專職的監測生活。
記者直擊
專職監測員的24小時
銅廠坡2008年7月曾爆發泥石流,差不多席捲了整個寶山村。當時撤離及時,沒有村民死亡。銅廠坡可算是彭州最大的一處泥石流隱患點。這處150萬立方米的土石塊對寶山村村民集中居住點1673人的生命有威脅。7月以來,村口的一間板房成了當地3名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的值班室。當地人黃文會、劉克敬、王孝會在這個辦公室裡24小時值班,24小時待命。
辦公室設在村口溝渠邊,一張單人床、一張簡陋的寫字檯和兩條長凳是辦公室所有的家具。牆壁上貼的值班表註明:每人值班時間是從早上8時到次日早上8時,3人輪流交替值守。寫字檯上,擺放著一本監測日記:天晴,溝裡無積水;雷陣雨,溝內有少量積水……這是每天交班時,值班監測員寫下的頭天值班監測情況。
11日早上7時40分 接班
「黃大姐,今天又該你值班啊?」11日早上7時40分,黃文會已經到辦公室了,來接劉克敬的班。頭天沒有下雨,溝裡沒有異常,但劉克敬還是仔細把當天需要記錄的情況寫進了日記裡。「天氣預報說今天可能有陣雨。一下雨的話,我們兩個都要過來,你也注意點。」劉克敬交代著。整理好日記,填好值班交接單。黃文會就沿著村口的溝渠往山裡走了。
上午 例行巡查
「你們修水溝的時候,一定注意收好工具,可不能把溝堵了。」走到三伍電站時,看著施工隊正在修理加固,黃文會這樣叮囑著工人。這條溝渠正是銅廠坡泥石流衝刷下來的必經之路。此前,曾有工人把鋤頭、鏟子等工具就近放在溝裡。所以,黃文會值班時都不忘囑咐工人幾句。
走了幾步,黃文會注意到溝裡有些垃圾,她下到溝裡用手把那些廢棄的盒子、廢紙撿起來。村民們悠閒地搖著扇子在樹陰下乘涼,黃文會卻穿著雙布鞋,踩著溝渠旁的雜草叢往山上走去。監測工作要求,她每天要仔細觀察溝渠裡的情況。走了幾百米,一種蕁麻草把黃文會的腳踝刺破了,她的腳踝腫了,又麻又痛。但這位62歲的老人跺了跺腳,又繼續向前走。
「水很清,這是山溪流下來的,說明現在很安全。」溝渠裡幾乎沒有積水,偶爾有水,也是涓涓細流。黃文會比了比溝裡的水深。
通往大平的公路橋算是一個緩坡,堆積了大量的石頭土塊,還有不少「大個頭」,這都是兩年前的泥石流留下來的。而公路橋往山裡再走兩小時,就是如今威脅上千村民的泥石流主溝,有150萬立方米左右的堆積物。一直往上走,黃文會都沒有發現溝裡有渾濁或者積水增多的現象。晚上,大家都能睡個好覺了。
下午 雲變黑了 再次巡查
一上午時間來回一趟巡查,黃文會用了3個小時。下午,看著有點起風,雲變黑了,她又再次到山裡看情況。下午6時,正是吃晚飯的時候,有村民邀約黃文會一塊到場鎮上吃飯。「24小時值班不能走遠,你們去吃嘛,我老頭給我送飯來。」
12日5時30分 起床看天色
夜深了,黃文會在村道上來回走著,看山裡的雲層變化。那個陣雨的天氣預報,一直讓她揪著心。雨一直沒有下,12日凌晨2時30分,她終於躺上值班室的床休息下。不過,早上5時30分,一直翻來覆去的黃文會又起床去看天色了。
監測生活
看雲觀水 一下雨通宵不睡
「你們城裡老太太出門坐車,還要專門跑到公園去晨練,我這一天幾趟就當鍛鍊身體了。」寶山村的3名專職監測員,黃文會62歲,劉克敬68歲,年齡最小的王孝會也有44歲。作為專職的地災監測員,他們3人都培訓了好幾盤,看了不少泥石流的錄像。其實,兩年前的7月,他們都親眼見過那場恐怖的泥石流。
泥石流之後,寶山村設置了監測點,村民輪流監測。作為村民小組組長,黃文會、劉克敬、王孝會都參加過監測。「那時不像現在這麼專業,也就是看一下溝裡有沒有漲水而已。」在當上專職監測員之後,他們學習了許多防災減災的知識,還學會了觀天象,看雲層的厚度和顏色就能夠判斷出下雨的大致時間和強度,看風往哪裡刮就知道雨應該落在哪裡。「我們現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氣,每天的天氣預報是必須要掌握的。」
「7月中旬,有一次是王孝會值班,那天晚上雨下得好大,凌晨兩點多鐘,我跟劉克敬都趕來值班了。」值班室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下雨,三人要一起值班。那個下著暴雨的夜晚,黃文會留守在駐地,劉克敬和王孝會套著及膝的雨靴,冒著大雨就上山去了。每天上山踩出來的路被雨水衝沒了,兩個人在泥水和雜草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往上爬,渾身沒有一塊乾淨的地方。看到溝中的水雖然渾濁,但僅漲到小腿肚,溝裡也沒有大的石塊和樹枝。再加上雨只下了半個多小時就停了,兩人才返回村裡。
「只要一下雨,我們肯定通宵都不睡覺。」即使雨停了,也不會放心睡,一晚最多眯半小時,因為心裡「懸吊吊的」。第二天,他們也會專門再上一趟山,看雨後有沒有引起新的塌方。
監測員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平時他們就負責巡查,一旦遇到險情,自己要留在溝邊,找安全地帶避讓石塊,不能先行撤離。遇到險情後,他們會首先打電話通知住在溝渠旁邊的村民,再打電話通知各個村民小組組長。組長再負責落實到每戶人,組織村民往兩側高地緊急避險。整個通知過程差不多10多分鐘就可以完成,有充足時間保證全體村民有序撤離。而他們必須最後撤離,在泥石流結束後又要迅速回村檢查有無人員傷亡、房屋損壞等等,並組織村民自救。「我們現在是專職監測員,政府給我們發工資,覺得責任確實很大。」
成都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
人數:270名
任期:今年7~9月
工作時間:早8時到次日8時
工作:緊盯隱患點,寫監測日記
工資:1500元/月
聘用方式:當地推選 政府出錢聘用
成都市地環站站長李紅川介紹,今年是災後重建關鍵的一年。由於今年天氣極端異常,成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又達到2000多個,為了嚴防地災群死群傷事件發生,國土部門挑選了118個地質災害隱患較大的地點,並設專職監測員24小時監測。270名監測員都是當地推選出來,地質災害知識和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市國土局和區(市)縣政府共同為監測員們發放每人每月1500元的工資,相當於政府出錢聘用。
「以前的村民監測員都是在業餘時間巡查,不可能24小時都守著。」李紅川說,業餘監測員的補助一般是300~600元。為了調動監測員的積極性,為他們發放較高的工資,也能保證監測更周全。如果監測員失職,怎麼處理呢?李紅川說,他們將會對各點位的專職監測員逐一考察,發現有失職情況就會扣工資。
同步播報
虹口監測員 用尺子量裂縫
據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崍等地都設立了專職監測員。都江堰虹口深溪村的熊正權也被推選成了專職監測員。不管晴天雨天,他都要去隱患點查看兩次,上午下午各一次,來回4裡山路。每天在泥石流溝裡,如果看見塌陷處出現裂縫擴大的情況,他就會用尺子量,量好之後再標號。遇到下雨,他又得上山再次測量裂縫是否擴大。「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山體滑坡見過很多,做這個事就是想為村裡的人做些好事。」
(記者 趙倩 實習記者 徐群冠一 實習生 歐陽月姣)
防汛期災害
我市工地須有人24小時值班
成都市建委昨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做好我市汛期建築工地施工安全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施工、監理單位的分管領導以及項目經理、項目總監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建設、施工、監理等單位要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惡劣天氣情況下,項目經理和項目總監必須在施工現場值班。(記者 張強 實習記者 武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