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宇宙中類似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非常多,即使是我們太陽系內也有多顆類地行星,其中火星更是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不過,雖然太陽系內有多顆類地行星,還有一些環繞行星運行的衛星,我們目前並沒有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找到外星生命。所以,地球是我們目前已知的唯一的生命星球。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地球有限的資源似乎沒法滿足我們人類永久發展。即使不考慮地球資源的問題,在數十億年以後,太陽也會衰老直至死亡,所以我們地球在未來也會遭遇「滅頂之災」。為了我們人類文明社會的延續,走出地球、走出太陽系,或許是未來我們人類的努力方向之一。
不過,由於宇宙空間非常大,各個星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遠。以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的火星為例,當前我們的飛行器前往火星的飛行時間需要半年左右時間,再加上火星與地球公轉軌道的差異,大約每隔26個月才會有一次火星發射窗口。意味著,當我們太空人離開地球前往火星,需要飛行近半年才會到達火星,當太空人到達火星以後,再次返回到地球,可能已經是2年多以後的事情了。如果我們人類飛往更加遙遠的外星球,甚至飛出太陽系,需要的飛行時間更長。如旅行者1號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高速飛行了40多年,至今仍在星際空間,大約需要繼續飛行數萬年才可能會到達其他的恆星系。
從這樣的飛行時間來看,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顯然是沒法接受的,因為我們人類目前的平均壽命在百歲內,意味著我們在孩提時候乘坐飛船朝著太陽系外飛去,當我們進入星際空間時,我們已經是年近半百了。如果飛往其他的恆星系,需要數百代人的持續接力。這顯然是不可行的,我們人類似乎被「困」在太陽系內了?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辦法走出太陽系,但是在很多科幻片中,我們看到一些場景,那就是太空人在飛行過程中進入「休眠」狀態,當到達目的地時,再喚醒。這有點類似於一些兩棲動物的冬眠,當進入冬眠狀態,這些動物的呼吸減慢、心跳減慢、能量消耗也會大大降低。如果我們人類也能夠實現冬眠,意味著我們太空人的新陳代謝也會降低,對各種物資的消耗也會降低,如氧氣、食物等,或許有助於我們人類走向宇宙深處,甚至邁向太陽系外。但是,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夠實現呢?
在自然情況下,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具備冬眠的能力,我們人類是否能夠「改造」出冬眠能力呢?據發布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科學報告,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中找到了一群特殊的神經細胞,可以控制小老鼠的體溫。當研究人員激活這些神經細胞以後,這些小老鼠就進入了類似冬眠的狀態,出現了體溫下降、能量消耗降低的情況。當這些小老鼠從「冬眠」狀態恢復以後,它們的組織器官和行為並沒有出現異常。
其中,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老鼠的下丘腦找到了一組神經元,當對這一組神經元進行刺激,小老鼠的體溫就會快速下降,新陳代謝也會減慢。日本筑波大學的科學家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也找到了類似的生命「暫停鍵」,並將這些神經細胞稱為「Q神經元」。通過對這些Q神經元進行刺激,小老鼠的核心體溫從37℃降低到24℃,出現耗氧量下降、心率下降等冬眠狀態。
看起來,就像科學家按下了這些小老鼠的「暫停鍵」,如果我們人類也有這樣的「暫停鍵」,是否意味著我們人類在未來的星際飛行中,也可以以類似的方式進入冬眠呢?按理來說,如果生命真的可以實現「暫停」,或許意味著我們在未來的星際飛行中,飛行時間對我們的限制可能會大大地降低。再加上我們的航天技術未來也會突飛猛進,飛行器的速度會更快,飛行時間極大縮短,不排除我們人類未來可以走出太陽系,邁向其他的恆星系。當然,這些是否能夠實現,目前不得而知,畢竟,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