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抗震神器」問世 能抵消80%地震能量

2020-12-13 環球網

原標題:厲害了!我國「抗震神器」問世!能抵消80%地震能量!還有。。。

今年的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相隔一天,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又發生6.6級地震。

作為自然界中毀滅性最高的災害之一,人們談及地震就會為之恐慌,近來,一種可以讓建築物抵銷80%地震能量的「抗震神器」問世了,而且這種「抗震神器」還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原理研發出來的,火箭和抗震神器,這到底是怎麼結合到一塊兒的?

航天科技四院80%收益來自民品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8月的最後一天,位於陝西省渭南市的大荔縣實驗小學迎來了孩子們開學前的報到日。

讓孩子們除了迎接他們的新老師、新同學還有嶄新的、高標準的教學樓。這所佔地80畝的大荔縣實驗小學洛濱校區於兩個月前剛剛竣工,三棟教學樓能夠容納3600名學生。之所以說建築標準高,是因為在每一棟教學樓的下面增添了一種神秘的建築部件-「隔震支座」,是建築抵抗地震的有效裝備。

孩子們報到的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的唐春昱和趙新男打開了教學樓的一處通風口,下到建築的底部。隔震支座每6米一個,呈網狀分布,在這個地下空間有30個,支撐著整棟教學樓,同時肩負起抗震的工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固體火箭發動機首席專家 尤軍峰:地震波最厲害的就是橫波,地面是橫向擺動。瞬間這個樓房就會倒塌。

傳統的抗震技術是把建築物上部結構和基礎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是把房子蓋得更結實,用更粗的鋼筋、更多的混凝土澆注,但這樣抗震效果並不理想。而隔震支座則是在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安裝橡膠隔震支座,起到與地面的軟連接,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抵消掉。而這樣的抗震技術竟然來源於火箭發動機。正是研發火箭固體發動機的設計師們研發了這項技術。

位於陝西西安城郊的一處工廠內,煉膠師祁向禮開始對煉好的橡膠像揉面一樣進行擠壓。祁向禮煉的這種橡膠延伸率高達600%,能達到航天級橡膠的材質要求。反覆擠壓是為了讓橡膠裡的配方充分融合,製作完成的隔震支座能做到與建築同壽命,沒有發生地震不用更換,而橡膠配方正是航天人的得意之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固體火箭發動機首席專家 尤軍峰 :運載火箭或者飛彈一放十年二十年,不能老化,硬了不行、性能變了也不行。

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與火箭的柔性噴管很接近,要有足夠的支撐力扛起上面的建築,而在抗拉力上,要具備彈性又不至於被拉斷。記者看到工人們正把同樣厚度的橡膠片一張張地稱重,每片的厚度在3毫米,厚一點或薄一點都不行,一個隔震支座裡面由35道特種鋼板和橡膠片黏結在一起。正是橡膠與鋼板的完美黏結才讓隔震支座支撐起上面的建築,這樣的黏結技術同樣來自於航天。

目前,隔震技術在我國被逐漸重視起來,雲南、新疆、甘肅等地已經對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採取強制性措施,要求這些建築必須採用隔震技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從中看到了商機,2016年,他們找到了陝西的一家工廠,共同合作生產這種隔震支座。

按照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建築16億平米計算的話,如果10%的建築採用隔震技術,每年的產值高達26億元,面對這片藍海市場,航天人提前邁出了腳步,和民企強強聯合,共同推廣工程應用。

除了隔震支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的41所還有一款產品,增雨防雹火箭,佔據了全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一處山腳下,周至縣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正從倉庫裡取出兩枚火箭彈準備向天空發射,這種火箭和武器無關,而是為了周邊地區的增雨防冰雹。

發射點的上遊就是黑河水庫,其蓄水量在1.1億立方米,是供應西安市用水和周邊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增雨防雹火箭一旦達到飛行高度,就會自動播撒碘化銀催化劑,使人工晶核與空氣中的水汽充分結合,形成降雨。和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軍用火箭相比,每發增雨防雹火箭的售價僅為幾千元。

陝西中天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健:既保留了軍品發動機火箭生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也兼顧到增雨防雹火箭民用市場的低成本化以及方便使用這樣一個新的要求。

和航天火箭不同的是,增雨防雹火箭的外殼並不是金屬的,它採用了成本更低的特種玻璃纖維,製造車間內,排列整齊的纖維絲線軸猶如紡線般纏繞在固體催化劑上,形成一套全新的外衣。區別於軍用火箭,增雨防雹火箭還要考慮發射後的安全問題,在高空作業完畢後,為了避免幾公斤的彈殼墜落地面產生危害,工人們需要向彈頭內部填裝降落傘。

傘艙、發動機、彈頭總裝完畢,就是最後的尾翼安裝和檢驗工作了,每一發火箭都有屬於自己的編號和數值。檢測員武鳳芝告訴記者,最忙的時候一天要生產200多發火箭彈。作為軍民融合的代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下屬的中天火箭公司每年產生超過兩億元的效益,佔據著國內增雨防雹市場的半壁江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所長 任全彬:從2001年到2016年我們統計一下,大概我們交付了20多萬發增雨防雹產品,基本上我們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60%以上,是國內最大的增雨防雹火箭生產的單位,在國家的糧食增產這些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而隔震支座、增雨防雹火箭僅僅是這家航天單位軍民融合產品的九牛一毛,固體火箭技術應用、精細化工、複合材料、特種金屬材料與裝備位列行業優勢地位,產值150億元,民品產業佔據了航天科技四院80%的收益比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黨委書記 張康助: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就是軍轉民,或民參軍,就是充分利用軍品的時候和人才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另外要充分發揮民用產業的人才技術等等資源優勢,為軍品服務,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這是我個人這樣來理解的。

北鬥衛星實現實時定位通訊「驢友」位置清晰可查

天上飛的、地下藏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軍民融合產品多種多樣,就在航天四院的設計師們把火箭發動機上的技術轉化成抗震和增雨防雹神器的時候,航天五院的設計師們則利用剛建成的北鬥衛星網,開發了一系列新服務。

陝西的秦嶺山脈擁有美不勝收的夏季景色,是戶外探險徒步者的天堂,9月2日,正值周末,來自西安的一群驢友們相約來到了這裡。天公不作美,山裡下起了雨,但這並沒有澆滅驢友們熱愛徒步的熱情。

沿路都是泥濘不堪的山間小路,很容易迷失方向,經過2個小時的徒步,大夥才抵達了一處休息點。領隊徐成東掏出隨身攜帶的裝備看看目前所在的位置。

作為隊伍裡的資深驢友,領隊徐成東具有十幾年的登山經驗,並擔負著一項重要任務——保障安全。近些年,驢友在戶外探險過程中因為迷路和突發意外的事故頻發,就在幾天前,秦嶺著名的鰲太穿越線,又有驢友失聯,至今沒有找到下落。由於救援人員無法確定遇難者位置,不能及時救援,搜救到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徐成東的習慣是每到一處陌生地點他都要檢查位置,並向後方發送信息。

西安戶外探險開好者徐成東:山裡面是沒有任何基站信號的,但是北鬥應急終端是通過咱們的北鬥導航衛星作為中繼,相當於是一個基站一樣的,可以做傳輸,通訊,所以我們玩穿越或者是玩探險的時候,要帶上這個北鬥應急終端,這樣的話,可以和我們的後方大本營隨時隨刻保持聯繫。

徐成東手裡拿的是一款依靠我國北鬥衛星進行定位的應急終端,除了可以定位導航,它還能實現通訊傳輸發送信息,而GPS只能單向接收定位信號,卻無法發出求救信息。這是北鬥衛星區別於GPS的一項重要功能。

與此同時,遠在80公裡外的一棟建築內,一塊偌大的屏幕顯示著秦嶺山脈內眾多驢友的位置信息,工程師劉建江正是北鬥應急監控救援系統的開發者。

北鬥應急監控救援系統工程師 劉建江:綠色的點就是我們的驢友正常位置的報告,我們設備會定時的把他的足跡位置發送到我們的系統平臺上,紅色的點就是我們遇到危險的驢友發出的求救信號,他現在所在的位置可以及時去處理。

每一位手持終端的用戶所在的經緯度都會在這上塊大屏幕上體現,目前我國在軌的北鬥衛星數量累積到35顆,高程定位精確度鎖定在10米範圍內,能夠給搜救提供準確的位置。是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後,第三個被聯合國認可的衛星導航系統。

劉建江:我們的衛星是全球在國內是基本上是全部覆蓋的,只要你在戶外空曠的地方,我們的終端都是有信號的,都是可以發送簡訊、發送位置的。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主要從事的就是我國衛星應用電子系統與設備的研製工作,旗下的西安航天恆星科技集團負責民用市場的開發與應用轉化。

西安航天恆星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民:我們利用航天的通導遙技術和民用市場相結合,就是通過遙感衛星獲得地面的地圖,然後通過導航衛星獲得地理位置信息,又可以通過通訊衛星進行互相聯繫乃至傳圖像等等。

隨著我國衛星在通訊、導航、遙感三位一體的空間能力上展露鋒芒,袁民想的不只是爭奪GPS導航這個單一市場,而是遙感衛星圖像。

目前,我國在軌的遙感高分二號衛星的精度已經達到了1米,也就是說任何體積超過1米的物體都逃不過這顆衛星的眼睛,即便是在能見度差及雲層遮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清晰拍攝。除此以外,通過各種光譜信息,遙感衛星還可以對大氣、水體的汙染情況進行監測。幾分鐘的時間,一張通過遙感衛星的拍攝的高精度地圖就列印而成了。

這裡是西安著名的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恆星集團市場部的項目經理郭智源和同事遊婧悅來到了景區內部。他們手中電腦顯示的是剛剛從遙感衛星傳回信息製作而成的景區地圖,今天他們的工作是根據這份地圖規劃出一條更好的遊覽線路,而未來遊客進入景區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檢查自己的遊覽線路信息,哪裡遊客擁擠,走哪條遊覽線路更佳。

西安航天恆星科技集團項目經理郭智源:它不只是為遊客來服務的,他還要為景區管理者服務,所以我們這一整套系統,首先面對管理者,我們給它提供這樣一個可視化的界面,管理者直接通過這一張圖他就直接可以掌握到這個設備實施的狀態和位置,隨時就能安排去處理。

除了衛星,園區內的智能識別攝像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它擁有人臉、姿態、流量等識別技術進行自動處理,智能化地處理各項景區內的事物。這一次,航天技術只是一個依託,開發整套「智慧旅遊」項目,讓未來更具智能化。

半小時觀察

軍民融合,航天科技一直是先行者,因為航天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他們多年來一直在摸索怎麼把其中的技術轉化成民用,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軍轉民,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要學會「借力」,像片中所說的「抗震神器」,他們研製出來,並沒有自己投資生產,而是選擇和當地一家民營工廠合作生產。此外,航天科技不久前還聯合中車、工商銀行等多家機構,創立總規模1500億元的國創基金,投資成長迅速的航天、核能等多種軍民融合產業。軍民融合無定式,互相借力,才能激發新動能,協同創新。

相關焦點

  • AI提前9年預測老年痴呆;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 一周潮科技
    機器人方面,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是比較突出的事件。新型支付方面,英國迎來第一家刷手支付的超市,通過靜脈識別技術完成付費,我們在刷臉支付外又多了一個新選擇。保時捷提到,Mission E 將具備310英裡的續航裡程、15分鐘完成 80%的充電。Mission E 在3.5秒不到的時間內就能完成百公裡加速,數十秒就能達到 124 英裡每小時的速度,而其最高速度可以超過155英裡。
  • 吉林松原地震:在古代,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測地震嗎?
    談及地震,無不令人色變。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三次比較大的地震,給國人造成了重大心理創傷。今天的松原地震,震級僅有3.4級,雖不會給社會生活造成影響。但是一有地震,總讓人心裡緊張、不舒服。張衡的地動儀有多厲害?
  • 世界上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活動帶。此帶主要位於太平洋邊緣地區,沿南北美洲西海岸,從阿拉斯加經阿留申至堪察加,轉向西南沿千島群島至日本,然後分成兩支,其中一支向南經馬裡亞納群島至伊裡安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臺灣省、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伊裡安島,兩支在此匯合,經所羅門、湯加至紐西蘭。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佔全球地震總能量的80%。
  • 配備離子體循環結構,抵消89%地球引力
    「納粹鍾」是最早的一種反重力設備,為以後美國TR-3B反重力飛行器的問世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借鑑。與其他飛機不同的是,反重力飛行器在運行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因此TR-3B使用的是核反應堆作為能量來源。從相關資料獲悉,TR-3B的阿斯特拉推進系統配備三個核反應堆,最大能提供600兆瓦的電力。作為一款使用核動力的平臺,TR-3B的航程幾乎是無限的,意味著想飛多久就能飛多久。
  • 配備離子體循環結構,可抵消89%地球引力
    「納粹鍾」是最早的一種反重力設備,為以後美國TR-3B反重力飛行器的問世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借鑑。與其他飛機不同的是,反重力飛行器在運行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因此TR-3B使用的是核反應堆作為能量來源。從相關資料獲悉,TR-3B的阿斯特拉推進系統配備三個核反應堆,最大能提供600兆瓦的電力。作為一款使用核動力的平臺,TR-3B的航程幾乎是無限的,意味著想飛多久就能飛多久。
  •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1)世界地震活動帶  世界上的地震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集中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從世界震中分布圖上可以看出,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這個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 讓高樓不倒,人倖免於難:這些技術無愧地震中的 「無名英雄」
    1、隔震技術傳統的抗震思路是地震讓地震的全部能量作用於建築物的基礎,並由基礎傳遞給上部結構,而上部結構需要具備強大的剛性、延展性和承載能力抵消地震的能量,但這樣可能會造成結構剛度越大,向上傳遞的地震作用越強的結果,並且災後的修復成本較高。
  • 地震分析預報專家揭秘遼寧大地上地震那些事兒
    史料記載,瀋陽地區歷史上的最強地震發生在1765年3月15日,在東經123°24′、北緯41°48′發生了芮氏5.5級地震,震中烈度為Ⅶ度。  焦明若表示,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全球每年都會發生約500萬次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僅佔1%。我國5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20次左右。地震所造成的原生災害、次生災害、衍生災害會對人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 我國三個地震帶:臺灣西藏新疆均為高發區
    中國是一個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中國古代記載了世界上最詳細的地震資料。早在公元前12世紀,發生在中國的一場強烈大地震就被記錄在戰國時期的著作《竹書紀年》中。1955年,我國對所有史書中的地震記錄進行過一次統計,在約8000冊古籍中摘錄出15000條記錄。
  • 公務員|世界三大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 常識積累|世界三大地震帶
    嗨,蟲子們,晚上好~星期日一天,微博上就有3個熱搜和地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世界三大地震帶。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 專家稱我國南北地震帶仍存發生7級地震可能
    定西地震的誘發原因是什麼,與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有何聯繫?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多次震級較高的地震,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地震開始活躍?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劉傑。  此次地震屬正常地質活動  此次甘肅省岷縣、漳縣發生的地震,是該地區500多年來發生的最大地震,震中烈度達到八度。人們不禁要問,此次地震的成因是什麼呢?
  • 常識積累:世界三大地震帶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世界三大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 地震試驗場不能缺少震能量
    可是地震試驗場理念,就拋棄了震,做的是反地震試驗場。地震是華夏文明初心、是地球自然現象科學名詞,地震在漢語裡是一個單句,地是主語提問怎麼了?震是謂語動詞回答了地的提問震了。也就是說地上宏觀破壞現象的頑兇,就是天體內震能量湍流,降臨地面作功引起的。所以說震是地震的原因,地震是震的結果。
  • 學點常識 | 世界三大地震帶
    每日積累一點世界三大地震帶一、環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西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
  • 九寨溝地震釋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2008年發生5級及以上地震43起,佔67.2%;其次是2013年,發生5級及以上地震7起,佔11%。受災地區多集中在汶川縣、青川縣、蘆山縣等縣市。地震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震級越高,釋放出的能量越多,造成的傷亡損失也越大。但數字是冷冰冰的,震級和釋放的能量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
  • 臨沂會地震嗎? 臨沂市是否處在什麼地震帶?
    因為臨沂地處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也就是郯蘆地震帶上,往大了說就是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方之一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帶,全球80%的地震和釋放的地震能量75%。地震周期一般分為300年左右。而臨沂上次大地震到現在已有342年了,也就是說過了地震周期的42年   臨沂是否處在地震帶?
  • 我國五大地震帶分布,你家在地震帶上嗎?看完要當心了
    地震的破壞力大,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你知道,中國哪些地方處於地震帶上嗎?全球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區。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一路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橫跨歐亞非,影響面積廣泛。
  • 為啥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遇到地震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4月18日發生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的6.7級地震為什麼我國地震如此頻繁?只是由於我國土地遼闊,所以我們每個人遇到地震的次數並不多。那麼,為什麼我國地震會如此頻繁呢?這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經科學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帶有三個,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 【五分鐘常識打卡】世界三大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