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小知識:你知道嗎,貓咪身上的條紋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文/寵物曉時光
如今的大多數貓在身體上都有一些形式的斑紋,就像它們的野生親戚那樣。在自然條件下虎斑紋有助於在叢林中混淆身體的輪廓,從而能有效跟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動物學家們稱之為「擾亂性的偽裝」。而在我們的眼中,家貓身上的那些斑紋並不是功能性的,外觀僅僅具有審美的價值。然而在一些情況下,這些斑紋確實使貓更容易捕獵成功,也不太會引起潛在獵物的注意。斑紋能出現在所有品種的貓中,只有純白色的貓例外。除了各種條紋,還會有斑塊色。在一隻貓身上很可能出現不止一種類型的斑紋,就像卡利科玳瑁貓那樣,玳瑁色和白色還混雜著虎斑紋。在貓當中的斑紋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像暹羅貓那樣的色點貓品種,斑紋還受到年齡和環境狀況的影響。斑紋不僅僅是裝飾身體,在一些虎斑貓品種中,它也會成為不同個體外貌的一種識別特徵。
淡紫雙色布偶貓該貓的育成者安貝克認為這些貓沒有痛覺,這種說法被傳得沸沸揚揚,但不是真的。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布偶貓是因為被抱起來的時候,那姿態活像個布偶做的貓。它的形象組合了貓族中兩種脾氣最好的貓,長毛波斯貓和伯曼貓,無怪乎布偶貓會有那麼一副討人喜歡的面容。儘管這種貓的祖先具有很強的捕獵本能,但是布偶貓基本上不會對當地的野生動物造成危害,這使得它成為澳大利亞常見的貓種。
布偶貓首次見於歐洲是在1981年,當時有四隻貓被進口到英國。這種貓的傳統毛色是海豹色(海豹那樣在淺毛色上有斑點。譯者注)、藍色、淡紫色和巧克力色,最近在色系中又增加了紅色和奶油色。它們身上可以有本色(固有色)的斑點,也能有像猞猁貓和玳瑁貓那樣的斑點,甚至可能在身上同時具有這幾種類型的斑紋。雖然說布偶貓平時不怎麼會掉毛,但還是最好每周給它至少打理兩次毛。雖然布偶貓小時候的體毛比較短,理毛的事情最好從小就開始做,以便貓長大後能習慣這樣的梳理,也有助於增進貓和主人的感情。
這種貓被稱為經典虎斑貓(國內也有叫古典虎斑貓。譯者注),似乎它是從原始的虎斑貓家養演化而來的,而實際上它是17世紀後才被描述的一個品種,被認為是一個突變品種。這種類型的虎斑貓改良自美國短毛貓那樣的純種,所以斑紋顯得很醒目,它也被稱為斑塊貓。因為在淺色體毛背景色上有很多深色斑塊,身體上最顯眼的斑塊位於體側後腿上方的部位,形狀上很像牡蠣殼,更多隨機分布的花紋則很像非純種虎斑貓的體紋。前額上有很典型的「M」形紋飾。有條紋環繞著腿部,延伸到背部。尾巴由深色和淺色的環紋交替組成,尾巴尖端是深色的。同樣的紋飾也見於其他虎斑貓。這隻個體是棕色虎斑,斑紋是黑色的。反差明顯的特徵也見於銀色虎斑貓,斑紋在銀色底色上很顯眼。但是紅色的經典虎斑貓則有所不同,較淺的紅色底毛上是暗紅色的斑紋,但依然清晰可見。在其他色型中,類似奶油色或藍色,斑紋就不那麼明顯了。
有著特殊條紋圖案的鯖魚斑貓是虎斑貓的原始形態,據說身上的花紋很像鯖魚的骨骼,所以這種貓被用魚的名稱來描述。鯖魚斑紋是斑紋貓當中最常見的紋飾,在長毛和短毛品種中都能見到。就像這個例子中的貓一樣,也是短毛貓中最醒目的,短毛使得一樣,條紋的特性傳承自家貓的祖先。另一方面,產生斑塊的性狀則條紋更加顯眼。這種花紋在普通的非純種貓裡面也很常見,有些貓身上的條紋會被白色的區域打斷。即使是純種的貓,在產生的後代中找到完美花紋的個體也是不容易的,要憑運氣。
分布在身體兩側的條紋應該分布均勻才是上品。鯖魚斑貓的遺傳基因形式就跟歐洲野貓隱性突變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鯖魚斑和斑塊斑貓配對,它們的後代基本上都是鯖魚斑貓;只有兩隻均帶有斑塊基因的貓配對,它們的後代才會顯現出這種斑塊花紋。虎斑貓通常都很友善,但是在貓展上露面的並不多,主要是因為要培養出具有完美花紋的個體比較困難。然而還是會有一些貓外形很漂亮,特別是跟基礎毛色形成明顯對比的情況下。這種貓的條紋不會隨著身體成熟而改變。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