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鳥類是一類能夠飛行的動物,
它們具有哪些特徵來適應這一生活方式?
鳥類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引人入勝的習性呢?
今天(4月14日),在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上演的2019江蘇省暨南京市「愛鳥周」生態講壇上,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的魯長虎教授圍繞著《鳥類的生活習性》這一主題,為市民送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互動課。
魯長虎,博士生導師,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理事,江蘇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動物生態與保護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紫金山記者發現,今天有不少市民特地帶著孩子前來聽講,魯長虎所講的內容也主要是以科普為主,從什麼是鳥、如何描述一隻鳥、鳥類的特殊羽毛和骨骼結構,以及飛行、覓食、繁殖等方面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相關知識。
這其中,就有不少令在場大小聽眾都很感興趣的細節,比如說,鴛鴦並不是終身配偶,天鵝和丹頂鶴才是;在求愛時,北極燕鷗喜歡帶上一份「彩禮」;遊禽雙腿的位置越偏後,說明這個鳥的潛水能力越強,比如鸕鷀,而天鵝在水中就有點「鑽不下去」……不時引來現場的陣陣歡笑聲。
魯長虎還將鳥類保護等穿插在一些細節的講述中,如鳥類繁殖時在什麼地方築巢,在觀察和拍攝時如何避免影響到它們等,他強調,人類的幹擾可能會導致鳥類棄巢,育雛時受到影響的話可能會讓小鳥營養不良。喜鵲將巢築在高大的樹上,這也是一種保護策略。
當記者問到,近幾年,為什麼很多市民發現身邊的鳥類增多時,魯長虎表示,發現鳥類的增多可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現在城市裡的公園、綠地較多,保護得也很好;還有就是關注鳥類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前有些鳥可能也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
魯長虎告訴紫金山記者:「我個人感覺,總體來說,江蘇省鳥類的多樣性和鳥類的數量都有向好的趨勢。拿南京來說,通過監測,很多以前在南京沒有的鳥類現在也有分布了。舉個例子,有種非常漂亮的鳥叫寶興歌鶇,前幾年偶爾有出現,這幾年已經越來越多了……類似這種的還有很多。」
魯長虎還說:「最近幾年,我們查閱到的,以前在南京沒有分布的鳥類,增加的數量超過了個位數,達到了十種以上,除了寶興歌鶇外,還有黑臉噪鶥、棕噪鶥等等。」他認為,現在愛鳥的人特別多,這是好現象,建議大家文明觀鳥,可以拿著望遠鏡遠遠地看,不要過度去幹擾鳥類!
紫金山記者 劉鵬 文/圖
上述作品的著作權由紫金山新聞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取書面授權。圖片轉載須另經權利人授權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