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一夏,早教機構就是最熱鬧的地方,室外活動受限,很多家庭都急需一個「育兒場所」。
經常有寶媽給菌菌留言說:
不想讓孩子落於人後,這樣的心情相信當父母都感同身受。
從菌菌的角度來說,不差錢,確實可以選擇性的報,能讓孩子見識到不一樣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但早教機構市場亂象已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還是得擦亮眼睛,坑還是不能踩,錢也不能白花!
1、敢帶這兩個詞的早教班都是騙人的!
市面上的早教機構可謂是「琳琅滿目」,音樂、運動、遊戲、藝術、社交、智商等等,類型非常多。
其中有好的,當然也有「魚目混珠」的。
下面這兩種,說是魚目混珠一點都不為過,如果碰到了,菌菌還是勸大家繞道走。
◆ 全腦開發/右腦開發
這類型的課程,主打智商提升。
●左右腦分工不同,大多數孩子只用了左腦,要激發右腦潛能。
●通過圓周率記憶課、撲克牌記憶課、連鎖法記憶課......
●可以挖掘右腦的潛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力。
廣告宣傳中,有著很濃厚的科學色彩。
但實際上?菌菌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文獻,並沒有很權威的研究來驗證與支撐這一說法。
而大腦並不存在不活動的區域,更不是左右涇渭分明的分區。
認知神經科學家JohnMedina 曾對左右腦的功能區分做出過有力的諷刺:
「按照左腦和右腦分工的說法,就相當於說,豪華遊輪的左側部分負責維持船在水上漂浮,而右側部分負責讓船在水面移動一樣。
實際上航行的過程中,這兩種功能船的左側與右側都參與了,大腦的兩個半球也同時參與人的絕大多數活動。」
之前新聞也曾曝光過相關機構的「課程騙局」。
很多家長也曾抱著萬一有效果的心態去嘗試,但是從孩子的發育規律來說,盲目嘗試一些背離孩子發育規律的培訓,未必是好事。
◆ 感統訓練
一聽到感統失調,家長就慌了神,「雖然具體是啥不清楚,但是肯定有問題」。
理是這個理,但是到底是個啥?需不需要進行訓練?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
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觸覺、聽覺、視覺、前庭功能等)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比如要認識西瓜,用手感受表皮的光滑、看到外觀是綠色的、圓圓的……
通過各種感知覺相互作用,在頭腦中對西瓜的屬性形成具體的反映:表皮光滑、圓圓的、綠綠的可能是西瓜。
但如果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而這常表現為孩子觸覺、前庭感覺功能、本體感覺功能等出現障礙。
比如:
●學步的小嬰兒走路不穩,常常摔倒,就是因為前庭覺和本體覺的統合還不夠成熟。
●有的孩子走路不夠靈敏,容易撞到牆角。
●有的孩子不喜歡洗澡、理髮等。
這可能就意味著孩子存在感統失調。
雖然被冠上失調,但多數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並不需要過度幹預。
所以,要想帶孩子進行感統訓練,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實際發育情況,單純的感統失調也可能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的差異性。
如果合併孤獨症、多動症這類發育障礙疾病,這是需要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方案。
最好去醫院就診,一般的早教機構未必有這方面的專業資質。
而不科學的感統訓練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幹預效果,反而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2、早教班的「真相」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那早教班還值得上嗎?
其實,是否值得,每個人心裡的那桿秤是不一樣的。
有的家長可能是想讓孩子學習不一樣的東西、接觸不一樣的事物,所以會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不能有很明顯的變化,可能會覺得不值得。
但我們可能忽略了,早教班對於家長的價值,可能會大於孩子。
陪孩子去早教班,不僅僅只是陪伴,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與孩子進行互動、如何陪玩、每個活動背後的設計理念等等。
這個過程其實很像查漏補缺,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回顧自己的育兒狀態。
而早教班也只是我們做早教的場所而已,並等同於在這裡就能實現我們早教的目標。
所以,在帶孩子去做早教之前,我們可以先自學一些基本知識,包括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心理發展特點等。
不然帶孩子去做早教,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焦慮。
而是否一定要去早教班,並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從菌菌角度來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那可以選擇性的嘗試,我們也能學到更多、更專業的啟蒙知識。
但如果這筆費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家庭能承受的範圍,那真沒必要。
經濟壓力加上想要收穫超預期效果的雙重壓力,難說不會心理失衡。
況且不去早教班,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早教,在家陪玩啟蒙也是可以的,不必過於糾結。
寶媽們可以在公眾號對話框內回復「家庭早教遊戲」關鍵詞,獲取更多的遊戲哦,在家就能做。
總的來說,上早教班並不等同於早教。
也就是說,早教的方式有很多種,早教班不是必選項。
而在啟蒙的過程中,我們也不需要抱有過於功利的目標,也無需為此背負更多的壓力。
能力範圍內我們給孩子最好的,而能力範圍之外的,知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