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當代教育新視野。
今天教育君給大家分析的是大學法學專業。法學專業曾經炙手可熱,是因為在法律越來越健全的今天,日常工作生活與法律相關度越來越高。法律人才吃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據小編的圈子裡來分析,一個上世紀的法學畢業生,現如今供職法律事務所,任多個企業法律顧問,薪水加佣金年入200萬餘,有單棟別墅洋房,有寶馬奔馳豪車3部;一南開大學畢業生,供職最高人民檢察院某媒體,正科,編輯兼記者,北京房2套,雖薪資有限,但無冕之王,各級部門不敢小覷,靠影響力能辦一些非物力能達的事情。
一、人大學姐分享報考法學心得
報志願,這個過程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學校和專業。選擇好的學校,是為了得到正能量的學習環境、氛圍,有利於成長,和近朱者赤一個道理。有志於報考法學的畢業生,首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以上學校法學專業水平頂尖,發展潛力巨大。比如中國政法大學,身邊優秀的人很多,也不好意思太放任自己。
至於好的專業,則關係到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以我們學校為例,畢業後無外乎兩種方向,當然也會存在學了法學專業,但從事了與法律無關的職業的特殊現象,這裡不多說。
報考志願無非就是以高考分數作為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能選擇喜歡的專業和喜歡的學校自然最好,選擇喜歡的專業中排名靠前的學校,或對專業不太執著、選擇優秀的學校,也都不失為好的做法。高中的時候,我讀的是理科,一心想讀建築系。
由於種種原因勉強學了法學,但前兩年因為對專業的不滿意和搖擺不定確實浪費掉了我大量的時間,希望師弟師妹不會重蹈我的覆敏。如果早下決心,無論是一早決心學好法學,還是在大一就心早早回去復讀,都不至於心事重重白白荒廢時間。法學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是法律,是一種維護自由同時又限制自由的秩序,是自由的邊界,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同時法學也不僅僅研究法律,還法學大類必然要研究與法律相關的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問題,從而促進法學本身的發展。
可以把專業當作理想、興趣,不斷鑽研深入,作為終身的追求去實現;也可以把專業僅當作一種技藝、能力,學精,學透,作為職業,安身立命的同時也實現某些理想。
二、學哥過來人教你大學4年怎麼過
1、首先,你要有一個長期目標。你想幹嗎?是想考研考博留學?是想考公務員(政府,法院,檢察院)?是想當律師,還是想去事業單位?或是想進企業做法務?總之,你要有個大方向。
2、其次,努力考證。司法考試這個大傢伙必須幹掉,假如你願意,可以順便幹掉註冊會計師、註冊稅務師等一系列蝦兵蟹將。通過司法考試意味著你離高收入又近了一步。非訟業務是律師高收入的訣竅,因此,熟悉業務之後保持定的客戶群,你就差不多端了鐵飯碗:為公司做法律顧問也有較高的收入:未來,法官檢察官的工資水平也會大幅提高。當然,這些好處並不廉價,只有通過長期的艱苦奮鬥才能得到,而且「二八法則」在這個領域同樣適用。
3、再次,一定要在大學四年鍛鍊自己的交往能力。國外的就不說了。在國內,我們就要獲取一切能夠鍛鍊自己的機會一一不管是立法診所、民商診所,還是律師實務、寒暑假法院檢察院的實習,以及法律援助、法律諮詢、人大立法調研、各種省市自治區的調研項目,等等,這些不只是簡歷上的字,更是真金白銀學習機會。在學校裡,你參加這樣的學習,除了時間和尊嚴,不需要付出太多。
但請記住,走上了社會,你就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每次跌倒,你都有可能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我的老師曾經因為一紙錯誤的合同導致自已被律協嚴重警告,差點吊銷執照。我在法律授助中心工作的時候,也曾碰到過因為證人串供作偽證,導致律師被速捕的弔詭案件作為法律工作者,要永遠警惕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4、最後,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宅在寢室裡是最無聊、最浪費生命的行為,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想成為大家的話,記得熟能生巧啊。
三、就業指導師講法學畢業生去向
法學專業本科畢業,有多種選擇。有的人繼續深造,學習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的法律,繼續從事研究:有的人出國鍍金,以求回國我工作相對容易;有的人為考研拼博,在國內繼續進修;有的人參加公務員考試,拿到進入公檢法系統的資格;有的人在律所實習之後留在律所工作;還有人應聘公司法務在企業工作。以上無論哪一種選擇,都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此外,進入公務員系統需要參加國考或者省考,從事律師工作需要考律師證。一證在手,工作就相對交去好找。
法學專業未來的選擇還是很多很廣的,我認為其他專業應當也是如此。進入某一個專業並不會限制你未來的選擇,限制未來選擇的只有你自己,比如沒有堅實的專業基礎,或者沒有拿到必要的資格證書。只要有實力、有能力,找工作沒有聽說的那麼難。
友情提示:
眼下,有一種調查認為我國法律專業畢業生過多,建議報考法學須謹慎,不是沒有道理的。你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然後而行。如果準備當個普通的職員,從事法律相關工作,本科就可以了。而走更專業的路線,建議持之以恆,讀到研究生博士等,就有更高的發展平臺。
這裡是當代教育新視野,有深度的教育資訊分析,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