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如何更好的吃喝拉撒,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思考過的問題,所謂「民以食為天」,口舌之欲的難以滿足促使人們試圖以馴化動物的方式來保證穩定的肉食供應。儘管過去馬、牛等勞力一度是重要戰略物資,禁止隨意宰殺,違者甚至一律當斬,頗有「一命償一命」的意味,但還有其它家禽、家畜一直扮演著專門供肉、供皮毛的角色,豬如此、雞如此、兔子亦如此。
前幾年,一句嗲裡嗲氣的「兔兔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讓眾多網友記憶猶深,其實兔子自馴化以來除了現代才多了寵物的定位,在消費市場一直就是肉用和皮毛用,它們早早就與人類開始了親密無間的生活。關於兔子的馴化,不是隨隨便便帶回了野生兔子就開始了,分布於歐洲西南部的穴兔是唯一一種被馴化的。
至於如何被徵服,至今爭論不斷,並且對吃貨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就行,在這方面,格裡高利一世可以說「居功甚偉」。「格裡高利」是羅馬教皇的稱號,共有16世。七世是教會發展史上重要的一位,經他之手,教廷從帝國皇帝控制之下解脫出來,自此教廷權力凌駕於諸王之上。十三世則可以說改變了大部分世界人民的日程安排,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元,即公曆紀年法,就是1582年由十三世予以批准。以我國為例,辛亥革命爆發的次年,也就是1912年,民國政府決定定公曆為國曆,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新中國建國前夕,第一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農曆就此成了「老黃曆」。
相比於後輩接任者所帶來的深遠變革,一世作為鼻祖除了開門立派的卓越貢獻,對推動兔子馴化亦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按照當時戒律規定,齋戒期間不準吃肉,這裡的肉並不指全部肉類,像魚肉還是可以食用。聽上去似乎是留了一些退路,但對那些吃慣了陸地肉食的老饕來說,魚肉無論口感還是視覺衝擊上,與牛羊豬之類的必然存在天壤之別,好比跟一位吃羊肉長大的蒙古漢子突然說,「這陣子不能吃肉,但不限制吃魚」,他會作何感想,是不是相當於廢話一樣?
估計格裡高利一世就是這種情況,反正最終解釋權歸他,所以接下來他宣布了一條令人捧腹的規定——剛出生的兔子屬於魚類!這真是雪中送炭般溫暖,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抓住了救命稻草,誰也沒想到魚竟然可以這樣解釋。由此兔子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教皇同志一句話便讓兔子們邁步走向輝煌。
與穴兔並行的還有另一類兔子,那就是野兔。雖然都是野外生存,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物種,野兔的範圍更加寬泛,比如分布於北美北部冰寒地帶的北極兔便屬於其中之一。
要是給兔界按高矮胖瘦排個順序,北極兔的體型雖然不敢妄下數一數二的結論,卻也絕對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動輒六七十釐米的體長加上十斤左右的體重,這種塊頭有時甚至比它們的天敵北極狐還要大上一些。普通兔子標配的長耳在北極兔這裡回歸正常,取而代之的是長出了修長的四肢,當它們蹲在雪地時,看上去只是比別的兔子更肥更圓,可一旦站起來,整個畫風瞬間變化——渾圓身軀下是4條不合比例的大長腿,很容易顛覆常人的認知。
長腿的作用可不是為了秀身材,這是北極兔賴以逃生的關鍵保障,馬力全開的時速可以突破60公裡/小時。不要以為這個數字似乎沒什麼亮點,別忘了這是在極地,會不會陷進雪裡先放一邊,只想一下「打出溜滑」的效果,面對如此不利的路面條件,北極兔愣是跑出了「5檔」的速度,試問還有幾個能將它們超越?
平穩且快速的奔跑少不了防滑的助力,同北極狐的腳掌一樣,北極兔腳面寬大且長有厚毛,一方面起到保暖作用,不至於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中「凍jiojio」,另一方面很大程度增加了與冰面的接觸面積,減少踩下去的壓強,避免因蹬地時力道過大而陷入積雪中。人類或許是從這些極地動物身上得到的靈感,設計出了最適合冬天出行穿著的雪地靴。
與平常看到的圖片不同,北極兔並不總是潔白無瑕,它們的毛會隨著季節不同而發生變化,說到底就是為了適應周邊環境而不斷變換著保護色,也只有最恰當的偽裝才能躲避食肉動物不安分的覬覦。冰封萬裡之際,渾身雪白最能與環境融為一體,到了春夏時節,邊緣地帶冰雪消融,土地外露,植被復甦,此時褪掉白毛換上一身褐色或灰色顯然更合時宜。
比起其它兔子一年生好幾窩、一窩好幾隻的高產,北極兔一年只生一胎,一胎3~4隻,兩下相比更顯低效,這也是為什麼明明處於食物鏈的下層卻在數量上還比不過北極狐多,所以對北極狐來說,抓到一隻兔子的喜悅心情可能和我們艱苦條件下偶爾改善夥食的興奮幾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