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樓圖:戰神棘龍VS綠皮暴
上次關於棘龍VS霸王龍的闢謠文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頭條網友的關注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在此感謝大家的鼓勵和支持!我也會盡我所能,定期更新,給大家補充更多的知識!
在瀏覽評論時我注意到,有幾個錯誤觀點尤為突出,巧的是這些錯誤言論我原本就打算放進上一篇文章裡作補充說明的,現在借著戰神棘龍VS霸王龍的話題,加上我之前就見到過的一些不正確觀點乾脆單獨拎出來一一解析吧:
綠皮暴:體長11.3米,體重約7噸,官方設定是非常坑爹的「食腐」。
綠皮暴是根據《侏羅紀公園2》當中雄性暴龍BUCK模型改造的,而《侏羅紀公園》系列暴龍取材於真實暴龍化石AMNH-5027,設定體長12米,頭長1.4米,體重推算為7.4噸。
從上至下,右邊分別是綠皮暴、JP暴龍
結合數據,再看圖片,所謂的綠皮暴實際上只是將JP暴龍腿部、尾巴縮短的產物,但依然保留了同等大小的頭部、軀幹。
12米的霸王龍顯然已經成年,而在現實中,剛步入成年的霸王龍大約10米5噸。
JP暴龍與戰神棘龍頭部對比
持此觀點者,給出的理由也基本如出一轍:因為霸王龍咬合力強大,陸地第一。
鬥獸界有條默認的規律:鬥獸無視體型是耍無賴。縱然霸王龍咬力無敵,不代表就可以忽視其對手的尺寸,霸王龍一口可以咬死甲龍,難道就能一口秒殺和自己一樣甚至更大的同類嗎?
《恐龍革命》中,大個體霸王龍使出全力鎖喉撕咬小一號的同類,時間長達數秒鐘,但後者僅受輕傷隨後還配合伴侶將其反殺。
《侏羅紀世界》中,霸王龍被大於自己的暴虐龍抓傷脖子後又接連鎖喉4次,稍後仍然具備爬起反擊的力量,但如此高強度的攻擊充其量只是讓對手流了點血,根本沒有到足以致命的地步。
在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大個體鎖喉小個體而後者能成功倖存,那麼為什麼綠皮暴不能一口咬死戰神棘龍會引起一片譁然呢?
戰神棘龍本就對著綠皮暴有明顯的體型優勢,雙方又存在著1.5倍的體重差,綠皮暴想要一口秒殺戰神棘,簡直是天方夜譚,具體分析如下:
比如我們吃火腿腸,一般一口就能咬斷,一方面是火腿腸質地柔軟,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體積不大,可以很容易地放進嘴裡咬住。
但如果是這種超大號的火腿腸,還想一口咬斷那恐怕無能為力了,最多只能從上面咬下一塊肉來,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
這層裝甲使得本就難以穩固咬住戰神棘龍脖子的綠皮暴「難上加難」,嚴重阻礙其牙齒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試想一下,一根超大號火腿腸上面加一層鐵皮,敢問誰能下的了嘴?
諸如霸王龍之類的大型食肉恐龍大多在殘酷的環境中長大,在和同類打鬥中磨練戰鬥技能,而它們最主要的進攻方式就是咬脖子,就像拳擊手之間經常往對方腦袋上招呼一樣,時間長了自然也變得耐揍了抗咬了。
換一種思路,如果霸王龍同類之間真的「碰著脖子就死」,加上霸王龍好鬥的習性、頻繁發生的打鬥,那恐怕要不了多久整個種族就得全軍覆沒了。
仔細看,戰神棘龍全程爪子沒有移動,僅僅是抓住綠皮暴頭部起到固定作用,而真正的殺招是利用自己的脖子力量扭斷了綠皮暴的脖子。
多插幾句,除了棘龍的體型被誇誇其談之外(當然這個衛星現在已經被打掉了),巨大而鋒利的前爪也是其戰鬥力被吹到天上的一大原因,各種「前肢神教」論滿天飛。
不得不吐槽,《侏羅紀公園3》開了個很壞很壞的頭,造出一隻超級戰神棘龍誤導大眾不說,還順帶吹了一波「前肢神教」,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只要爪子夠硬就真的能橫行無敵了。
而真正把這一理論推向巔峰的,是《遠古巨獸大復活》中的那頭棘背龍,人稱「棘斯拉」,設定長18米,重9噸(實際上得有30噸了)。
棘斯拉VS戰神棘龍
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
棘斯拉、皺褶龍、鯊齒龍(12米)、現實棘龍、現實皺褶龍、鯊齒龍
紀錄片顯然把皺褶龍體型放大了,鯊齒龍卻做的相當科學,還原度極高
棘斯拉和現實棘龍在等長(18米)下的比例,感覺前者能一口把後者咬成兩段。
然後就是著名的「萬惡之源」:
棘斯拉一巴掌拍死鯊齒龍的鏡頭,一度成為恐龍迷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也無形中給「前肢神教」推波助瀾。
棘斯拉18米30噸,鯊齒龍按12米8噸計算,前者的體重約是後者的4倍;棘斯拉全力一掌,打死的只是一個遠遠小於自己的對手。換言之,只有擁有絕對的體型優勢,才能做到僅憑前爪擊殺對手。
轉自貼吧
大型食肉恐龍中爪子特別強悍的不多,個人感覺《侏羅紀世界》那隻虛擬的暴虐龍是個不錯的例子:
暴虐龍的前爪非常巨大,甚至都不比棘斯拉小了,在影片中更是有著無數出色的表現
能輕鬆抬起衛星甲龍(9.6米8噸)部分身體
能輕易擊穿防彈玻璃球
力量大到直接把暴龍掀翻在地
殺死衛星甲龍是用嘴
破壞玻璃球靠嘴
準備給霸王龍最後一擊也是用嘴
霸王龍和棘龍頭骨對比
霸王龍、南方巨獸龍、棘龍俯視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