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過程,心理也是一個過程,隨著心智的漸漸成熟,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我心理的變化。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現在階段的大學,將近十九個年頭,我能感受到我每個階段細膩的心路歷程,我甚至總是在某個閒暇時不經意的回顧我所經歷過的事件和心理活動。
從幼兒園到大學,這十幾年裡,我的確從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弱小的小孩子,蛻變成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零零後獨生子女,我沒有十分優渥的生活條件,可是父母卻給了我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我感謝父母淳樸善良的品質和不卑不亢的處事風格,讓我從小得以耳濡目染何為謙卑,何為底線,何為原則,何為友善,何為堅強,何為忠義,何為愛國……
在上小學時,因為自身比較內向和學習不好的原因,在班上不僅受同學的擠兌和看不起,還要受到老師的調侃,在老師和同學的雙重壓力下,幾乎就想要放棄的時候,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勵,我把握這最後一點希望的火苗堅持著讀完小學,又因為房子的優勢,上了市裡最好的初中。
那個暑假,我把這個看作一個轉機,一個重新定義自我的機會,堅持補習,小學時的拉下的知識,雖然剛上初中時還是成績不優秀,在年級裡排中下遊,雖然還是有自卑和社交恐懼的現象。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使我遇到了個不錯的班主任,她在與我的談心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我小學的事,也了解了我想要與別人交往卻害怕的心理,在學習中,她沒有因為我的底子薄弱而放棄,她不斷地鞭策我,在調座位是總是把我和班上學習較好,較活潑的同學坐在一起,漸漸地,在潛移默化中,我的社交恐懼也慢慢得到了好轉,成績也漸漸爬上了中上遊,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市裡前三的高中。
說到高中,真的有許多話說,高中可能是到目前為止,對我來說,最開心,蛻變最大的3年,在高一時,我與一個學習特別好的尖子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與他的交往中,我也漸漸萌生了想要超過他的念頭,想想這還是在這之前第一次產生這種念頭,就這樣為了打敗他,我從他的強項入手,漸漸愛上了物理,也因此物理成績在年級每次都能穩進前100,也因為物理成績名列前茅使我對物理的興趣,變成了對學習的興趣。
一個人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麼沒有什麼困難是能夠阻擋他的。
在高二我也迎來了目前為止人生的第一個高點,那時的我對生活對學習十分嚮往,身邊也有許多知心朋友,那時的我意氣風發,但似乎又是命運作祟,在要上高三時,我一心想要去實驗班闖一闖,但不曾想到實驗班的班級環境對我是如此不利,我十分不適應實驗班的環境,但是走到這又不能回頭,我的壓力瞬間大了起來。
我也是在父母,朋友和老師的鼓勵下,堅持挺過了高三,說實話,高三真的使我失去了許多東西,影響了我很多,其中在我看來最可惜的是,我對學習的那種熱情在高三磨滅了很多,但走到大學回首前路,可能這是命運給我下的又一道坎,我也是承受了下來。
初上大學,確實對一個新的環境不適應,之前也確實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這是我一開始開局並不順,老師上課講得聽不懂,雪球慢慢積大,還好學期終末期,我又慢慢趕了上來。
大學對我來說,又是一個新的環境,在這裡肯定又有許多新的挑戰,大學這4年裡,我得重拾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情,提升自制力,使自己心理得到成長。
人生,這條路註定荊棘叢生,孤身一人……可也有不畏天黑下雨,始終為我掌燈撐傘的人。
我的父母,我的摯友,他們從沒有放棄我,我又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呢?事實上,我從沒有向外界表現出有關這方面的負面情緒,我的摯友說我幽默細膩,我的同學說我溫柔靦腆,我的老師說我積極優秀,我的長輩說我乖巧爭氣,我的父母認為我樂觀懂事,連他們都覺得我成長得「很好」。無一人知曉我曾在無數個雨夜無聲的崩潰大哭,無一人洞悉到我心底深處的隱隱作痛的敏感神經。
就像現在我寫下這篇文章,就是再一次揭開結痂的傷疤,將血淋淋的傷口暴露在人前,小心地舔舐傷口,等它癒合。使我在疫情仍在肆虐的時候,在家中鬥志快消磨完時,回首往事,重燃鬥志。
有人說,人在轉世前,都會提前看過這一生的劇本,在選擇要不要投胎,我想我會選擇出生,一定是因為這一世有我不想錯過的風景和人。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我等凡人,難脫八苦,因此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可八苦真的很苦嗎?亦或是那一杯不起眼的咖啡,入口的是苦澀,回味出來的卻是唇齒間無盡的醇香。
就像我回憶中的過去,喜憂參半,痛苦的畫面逐漸失真,那些承載我所有柔軟的畫面卻越來越清晰。沒有苦瓜比較,如何有蘋果的清甜?沒有白紙襯託,如何有水彩的斑斕?沒有黑暗,人們怎麼會對光明趨之若鶩奮不顧身?
對社會的認知越全面,心裡的感恩越多。我不想讓培養過我的老師失望,不想讓一直陪伴我的知己失望,更不想讓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的失望,不想讓為我們保駕護航的國家失望,不想讓,自己失望。
慶幸萬分的是,現在的我,仍然樂觀積極,溫柔可愛,嚮往陽光,期待未來。
我想坦坦蕩蕩,光明磊落,永遠熱情,永遠溫柔,努力強大,保護我的家人,保護我的祖國!
如果可以,再找一個人,彼此溫暖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