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鸚鵡品種介紹

2021-01-19 鳥友之家


菲律賓懸吊鸚鵡又名菲律賓短尾鸚鵡,懸吊鸚鵡在鸚鵡養殖業比較少見,而菲律賓懸吊鸚鵡是這類鸚鵡中較普遍的一種,公鳥的頸部到胸部有類似圍兜的紅色羽毛,而母鳥沒有,呈淡黃綠色,且母鳥面部為淡藍色,它們是安靜及友善的小型鸚鵡,約有9至11種亞種。

  菲律賓懸吊鸚鵡體長14釐米,廣布在菲律賓境內各個島上,總數量約在2萬隻以上,但是近年來栖息地的破壞與捕捉野生鳥販賣,導致數種亞種的數量已亮起紅燈,它們生活在各種森林、森林邊緣地帶、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園、椰子園等地區,通常單獨、成對或一群家族成員活動,一般都在果樹、花樹上的高處覓食、活動,但有時也會到較低處,主要食物有花、花蜜、無花果、水果、種子等,繁殖季節在4至8月間,母鳥一次通常產3顆蛋,孵化期20天,幼鳥在5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菲律賓懸吊鸚鵡大部分為野外捕抓的鳥兒,根據一些有經驗的飼主介紹,死亡率相當高,籠養的菲律賓懸吊鸚鵡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時,飼養初期易遭細菌感染,所以須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適應環境後會變的較健壯,無人在旁時會表現的較活潑,剛飼養時溫度不宜低於22度,喜愛啃咬,提供新鮮的細樹枝或玩具,食物應包含各類蔬果當主食。


桃面愛情鳥別名桃臉情侶鸚鵡、桃臉牡丹鸚鵡、小鸚,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克),體長略短於阿比西林(黑翅)愛情鳥(Abyssinian or Black- winged Lovebird),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系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桃面愛情鳥體長15釐米,分布於非洲西南方,包括安哥拉、那米比亞等國,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乾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乾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巖石地形區、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都是常活動的範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附近,一般都是5至20隻左右一起活動,但在覓食時與至水源地喝水時會數百隻聚集,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慄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隻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巖石裂縫中或佔據別種鳥的巢,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
  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穀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顆蛋,每隔一天下一顆蛋,一窩約產4~6顆蛋,在6、7天後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面罩愛情鳥又名面罩情侶鸚鵡、黃領黑頭牡丹鸚鵡、黃領情侶鸚鵡,與黑頰愛情鳥外表十分相似,常讓人以為是同一種類,面罩愛情鳥的胸部是一片鮮黃色,而黑頰愛情鳥的喉部為橘色胸前為綠色,這是二者主要的差異。面罩愛情鳥有許多顏色的變種,也是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價格便宜,是入門者不錯的選擇,但也有些稀少的變種價格依然不低,手養鳥好動活潑,惹人喜愛,也會調皮不聽話或是常常性情不穩定,成鳥不易馴服,行動迅速敏捷,要小心它們不慎逃脫,若希望所養的幼鳥與主人親近,不怕生,最好只養一隻,因為若養一對,它們之間的感情會非常親密,而不會與主人親近,即便是手養鳥也會有此情形,但並非每一隻鳥都如此。

  面罩愛情鳥體長14~15釐米,主要分布在坦尚尼亞中部及北部與肯亞南部,在坦尚尼亞東部海岸區與其鄰近的幾個小島也有它們的蹤跡。通常棲息於海拔1100~1800米間有林地的草原、農作物區等地內,一般4~5隻左右成群活動,然而有時會一百隻左右聚集,主要食物有草類種子、小米慄、蘆慄等,常常進出水源地喝水,一天可能數次,繁殖期在乾季中,約在3~4月及6~7月,近年來大量遭捕捉販賣至鳥市,數量已大不如前。
  籠養的面罩愛情鳥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養殖難度不高,幼鳥手養起是不錯的寵物鳥,價位合理,且活潑可愛,在全世界受到廣大的歡迎。
  繁殖難度低,提供築巢所需之材料(如稻草、樹枝、紙張等),供其築巢,也可群養繁殖,全年均能繁殖,一次產4至6顆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18~23天,有時母鳥在第2顆蛋生下後才開始孵蛋,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育雛期間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親鳥餵食,親鳥如缺乏足夠礦物質可能會拔幼鳥的羽毛,建議可於2星期左右或更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黑頰愛情鳥又名黑臉情侶鸚鵡、黑頭牡丹鸚鵡,與面罩愛情鳥外表十分相似,常讓人以為是同一種類,黑頰愛情鳥的喉部為橘色胸前為綠色,而面罩愛情鳥的胸部則是一片鮮黃色,這是二者主要的差異。在野外黑頰愛情鳥的數量很稀少,約只剩1萬隻左右,再加上一般籠養的愛情鳥大多互相雜交,所以人為飼養的純種黑頰愛情鳥已經相當少,相較之下面罩愛情鳥的數量則是多了許多,這2種愛情鳥或是2 種雜交種有許多顏色的變種,也是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價格便宜,是入門者不錯的選擇,但也有些稀少的變種價格依然不低,手養鳥好動活潑,惹人喜愛,也會調皮不聽話或是常常性情不穩定,成鳥不易馴服,行動迅速敏捷,要小心它們不慎逃脫,若希望所養的幼鳥與主人親近,不怕生,最好只養一隻,因為若養一對,它們之間的感情會非常親密,而不會與主人親近,即便是手養鳥也會有此情形,但並非每一隻鳥都如此。

  黑頰愛情鳥體長13~14釐米,主要棲息於尚比亞西南部的卡夫國家公園內,在辛巴威的西北方的維多利亞也有其族群。它們分布地區小,加上嚴重的乾旱使食物與棲息地劇減,因乾旱導致的農地過度開發與人為盜捕販賣,使黑頰愛情鳥的野外數量僅剩1萬隻上下,加上籠養鳥雜交情形嚴重,使的有純正血統的數量相當的少,前途非常堪慮;棲息在海拔約600~1000米的近河谷林地內,棲息地通常離水源區很近,平常一小群到數十隻左右一起活動,食物包括種子、穀物、花、嫩芽、漿果等,繁殖期開始於11~12月,在新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可能在9月就開始繁殖。
  籠養的黑頰愛情鳥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 ,養殖難度不高,幼鳥手養起是不錯的寵物鳥,價位合理,且活潑可愛,在全世界受到廣大的歡迎。 
  繁殖難度低,提供築巢所需之材料(如稻草、樹枝、紙張等),供其築巢,也可群養繁殖,全年均能繁殖,一次產4至6顆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18~23天,有時母鳥在第2顆蛋生下後才開始孵蛋,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育雛期間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親鳥餵食,親鳥如缺乏足夠礦物質可能會拔幼鳥的羽毛,建議可於2星期左右或更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馬達加斯加愛情鳥又名灰頭情侶鸚鵡、灰頭愛情鳥、加南情侶鸚鵡,是非洲愛情鳥中體型最小的,也是唯一源於非洲本土外的唯一一種愛情鳥,與其它的愛情鳥(牡丹、小鸚)相較之下,馬達加斯加愛情鳥普遍度顯的低多了,它們是靈活且非常害羞的小型鸚鵡,有人在時通常十分緊張不安,若提供巢箱,平時更是難以見到它們的蹤影,因為大部分時間會躲在巢內,而手養鳥並不會如成鳥般害羞;外型明顯比其它愛情鳥特殊,公鳥的頭部為灰白色,母鳥則為綠色,它們不像一些愛情鳥整日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反而十分安靜,手養鳥很討人喜愛,適合居家飼養,共有2種亞種。

  馬達加斯加愛情鳥體長13~14釐米,分布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海岸地區,曾引進到其周圍數個小島和非洲大陸,僅有部分地區成功的繁衍生存,如詹日巴島、塞伊其勒斯島、魯利安島等。喜愛棲息在長青樹林附近的開闊草原中,也常在有棕櫚樹林的草原、森林邊緣地區、灌木叢、農田等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區活動,即使是引進到別的地方的馬達加斯加愛情鳥也偏愛上述的各種地區,喜群居,通常5至30隻左右成群活動,食物充足時聚集數量會更多,常與雀科鳥類結群,主要食物為草類植物的種子,在馬達加斯加的繁殖季節在11~12月,一窩通常產3~4顆卵,有時更多。
  籠養的馬達加斯加愛情鳥是安靜的小型鸚鵡,個性害羞,剛進入新環境時易緊張與不安,儘量減少打擾,避免大群飼養在一起,除非提供寬敞的空間,它們體型非常迷你也不吵鬧,適合居家飼養,但是與其它愛情鳥比起來還是比較不適合當寵物鳥,主要餵食混合種子,一些蔬菜與水果也建議常餵食,食量小,切些許薄片即可。
  與一般愛情鳥一樣,繁殖上並不困難,全年都能繁殖,它們對檢查巢箱情況十分敏感,過度的打擾常會造成親鳥咬破蛋或殺死幼鳥的情形,一窩通常產4~6顆蛋,平均數為4顆,孵化期約20~22天,孵出的雛鳥中通常公鳥數量會比較多,幼鳥約35天左右羽毛長成,而在6~7星期後即會斷奶。


桃額錐尾鸚鵡外表與橙額錐尾鸚鵡很相似,但外表上的明顯差異為桃額的上喙部為黑色,而橙額的上喙部呈淡臘色(但有一亞種上下喙皆為淡臘色),桃額錐尾鸚鵡的頭冠部橘黃色斑點不會延伸至眼圈上,成熟橙額錐尾鸚鵡的冠部橘黃色斑點會與眼圈相連;以這個尺寸大小的鸚鵡來說,桃額錐尾鸚鵡算是說話與模仿能力不錯的鳥種,生性逗趣與活潑,與其它同屬Aratinga錐尾鸚鵡比較起來也比較安靜些。

  桃額錐尾鸚鵡體長26~30釐米,廣布於中南美洲,包括了巴西、阿根廷、波利維亞和巴拉圭等國家。桃額錐尾鸚鵡共有兩亞種,除體長有差別外其外表上並無明顯不同;主要活動於開闊的林地、乾燥草園區、農耕區、落葉林、灌木叢林等等,常成群10~30隻左右一起活動,覓食時與棲息林地裡會有較大群的聚集,飛行時會發出尖銳引人注目的叫聲,在部分地區因覓食於農墾區而造成農作物損失,它們在野地食用的天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昆蟲幼蟲、花苞、農作物等等;野外繁殖期多始於春天,大約在1~7月時,築巢於中空樹木或是白蟻洞裡,通常產2~3顆卵。 
  桃額錐尾鸚鵡是活潑的鳥兒,照顧上並不困難,宜提供多種玩具與器材供其玩耍與打發時間,適應新環境、食物、天氣與飼主的速度快,且會變的強健與穩定,食物供應上與一般錐尾鸚鵡差不多,混合種子穀物飼料搭配豆類、堅果、蔬菜、水果、鳥乾糧即可,成鳥飼養以成對較群養為佳,幼鳥飼養相當活潑親人,學語能力不錯,喜愛嬉戲玩鬧,每天宜多放出籠外活動,鳥籠不宜太過小,提供寬敞的鳥籠可以增加其活動量促進身體健康。
  給予良好的環境與生活條件桃額錐尾鸚鵡是不難繁殖的鳥種,有時也會蠻多產的,且全年都可能繁殖,成對繁殖效果比較好,一般木製的中型錐尾鸚鵡巢箱建議使用,母鳥一次約產下2~4顆蛋,孵化期約26日,幼鳥52日齡時羽毛長成。


黑帽錐尾鸚鵡別名黑頭小太陽鸚鵡,是Pyrrhura小型錐尾鸚鵡裡的一員,也是裡面體型較嬌小的種類,個性好玩活潑,價位不高,是很可愛的寵物鳥,也如同種小型錐尾鸚鵡一樣不吵鬧,是對鸚鵡有興趣的初入門者良好的選擇之一;黑帽錐尾鸚鵡有兩個亞種,性別無法由外表判斷。

  黑帽錐尾鸚鵡體長25釐米,主要分布在西亞馬遜盆地,包括秘魯、玻利維亞、巴西等國境內。在野外的棲地主要在海拔300公尺以下的潮溼的低地熱帶森林,尤在安地斯山周圍的丘陵地區林間地帶更易見其蹤跡,但東安地斯山丘陵地區數量較少,它們多為群居性,通常約30隻左右成群活動,繁殖期間時聚集數量則較少,黑帽錐尾鸚鵡大都在樹頂上覓食或群集,鮮少至30公尺以下的高度活動,繁殖期在2至3月間。 
  人工繁殖鳥很容易飼養,它們是活躍的鳥兒,但剛飼養時較害羞,也較怕人,常一有人接近就躲進巢箱,但一適應環境與天氣後則十分健壯,可常噴水或供其沐浴保持良好羽毛狀況與羽色,大部分的黑帽錐尾鸚鵡都會喜愛沐浴,飲食則同一般Pyrrhura小型錐尾鸚鵡,以混合種子飼料和堅果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或是進口鸚鵡餅乾、乾糧等營養食物。
  在繁殖方面若飼養的為人工繁殖成鳥則難度並不會太高,一般以繁殖而言成對繁殖是比較理想的繁殖方法,巢箱使用一般雞尾鸚鵡(卡美)用的直式巢箱即可,若鳥很怕人則可自行製作深度深一點的巢箱,通常鸚鵡對深度深、比較暗的巢箱比較有安全感,但記得釘上梯子供其進出巢箱爬行;黑帽錐尾鸚鵡是多產的種類,若將雛鳥移出手養整年都有可能繁殖,但必須妥善控制生產次數,若不間斷的繁殖會大大影響往後繁殖品質與親鳥健康甚至死亡,一窩產5~8顆蛋,孵化期約25天,6~7 周幼鳥羽毛長成。


綠頰錐尾鸚鵡別名綠頰小太陽鸚鵡,是最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之一,同時也是體型最小的錐尾鸚鵡之一,個性十分調皮、活潑、好奇、親人,對人的接受度高,別於非洲系Poicephalus鸚鵡(塞內加爾、麥耶氏等),它們不會成為只親近接受一人的鸚鵡,所以相當討人喜歡,雖然與其它錐尾鸚鵡一樣並不以說話能力著稱,但它們安靜又討喜,所以很適合各種居家環境飼養;綠頰錐尾鸚鵡與赤褐腹錐尾鸚鵡(紅腹小太陽,Maroon-bellied Conure)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誤認,綠頰錐尾鸚鵡的體色較淡較亮,胸前毛色較呈灰色,但主要辨識點是綠頰錐尾鸚鵡的尾部是紅褐色,而赤褐腹錐尾鸚鵡的尾部則是綠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紅褐色);有5種亞種,從外表無法分辨性別,須經由DNA鑑定或外科手術鑑定,有數種美麗顏色的變種,最常見的變種是黃邊錐尾鸚鵡,後來新改良出來的變種還有肉桂色和比較少的藍色,最新的變種則是菠蘿綠頰,顏色鮮豔,數量最少;綠頰錐尾鸚鵡在飼主良好照顧下可有25年或更高的壽命,一般來說平均壽命可能約10~15年。

  綠頰錐尾鸚鵡體長26釐米,分布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與秘魯。通常棲息於各種林地、林間草原、落葉林、沼澤地等海拔2900米以下的地區,群居性,一般都10至20隻左右一起活動,習慣在樹頂覓食,在分布的區域算是常見的鳥類,築巢在樹洞中,繁殖期可能始於2月,一窩產3~4顆蛋,在棲地裡有穩定的族群結構與數量。
  綠頰錐尾鸚鵡是活潑的鸚鵡,其各類迷人鮮豔的變種也是最近非常熱門且高需求的鳥種,成鳥剛飼養時會較害羞,有人接近時會躲入巢箱內,但適應力與生命力強,不吵鬧,比它們的近親Aratinga類的錐尾鸚鵡安靜許多,但在興奮、高興或想吸引主人注意時會鳴叫,它們相當喜愛洗澡,常沐浴能使羽毛與皮膚維持良好的狀況,許多飼養綠頰錐尾鸚鵡的人會遇到這些小傢伙長大時會開始出現咬人的習慣,尤其在開始成熟的時期時(約9個月大到1歲時),但這個問題通常很快會解決;飲食上避免只餵食種子飼料,這對它們的健康會大打折扣,蔬菜、水果、鳥餅乾飼料、適量的維他命等都需酌量餵食。
  與一般錐尾鸚鵡差不多,綠頰錐尾鸚鵡大約都在春夏開始繁殖,繁殖難度不高,整年都可能繁殖,大多數的綠頰錐尾鸚鵡都是多產的鳥兒,但也有一些不是;巢箱可使用直立式,巢箱規格同於雞尾鸚鵡即可,它們大概1歲有繁殖能力,但建議18個月大時再繁殖較理想,尤其是母鳥,一年可繁殖2~3次,一次約產4~7顆蛋,通常為4~5顆,繁殖期間不宜過於頻繁的開翻檢查巢箱,因為有可能導致親鳥受驚嚇而傷害了蛋或雛鳥的情形,孵化期約24天,幼鳥毛羽長成需7至8周。


赤褐腹錐尾鸚鵡又名紅腹太陽鸚鵡,是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之一,在世界上的鸚鵡養殖業數量也很多,容易繁殖與照顧,價位較低,是不錯的選擇,約有3種亞種。

  赤褐腹錐尾鸚鵡體長24~26釐米,分布於巴西的東南部、阿根廷東北部、烏拉圭、巴拉圭東部、玻利維亞東部等地區。與綠頰錐尾鸚鵡很相似,棲息在各種森林及林地中,尤其常發現於大西洋濱海森林與開闊的林中草原地區,農作物區與公園內也常有它們的蹤跡,成對或成群約10至15隻左右活動,喜歡互相理毛,常聚集於瀑布邊洗澡,也常在玉米田及橘子園中覓食;築巢於樹洞中,10~12月時繁殖,一窩約產5至6顆蛋。  
  剛飼養的赤褐腹錐尾鸚鵡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信任主人,與綠頰錐尾鸚鵡一樣是常見的飼養鳥種,也是最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適應後變的強壯,除非受打擾或興奮時,一般大部分時間不會吵雜,相較於其它有強勁啃咬力的鸚鵡,它們的破壞力較小,建議常給予沐浴,對其它種類有攻擊性。
  繁殖這個種類難度低,很適合剛入門者,整年皆可繁殖,一歲即有繁殖能力,是非常多產的錐尾鸚鵡,一窩平均約有5顆蛋,但有時可多至7~9顆,孵化期約23~26天,50天後羽毛長成。


雞尾鸚鵡別名玄鳳鸚鵡、卡美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鸚鵡之一,也是國內最普遍的中型鸚鵡,價位合理、繁殖數量多使得它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是不錯的選擇;雞尾鸚鵡有許多的變種,市面上也陸續出現較不常見的變種,其售價通常較常見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許多;雞尾鸚鵡在歐洲被飼養已經一百多年,約在公元1845年時在歐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後40年成為十分普遍且受歡迎的寵物,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它們時,以葡萄牙語稱它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隻,而且數量仍持續地增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雞尾鸚鵡體長30~33釐米,廣布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布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穀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顆,但1~7顆都有可能,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周後羽毛長成。
  雞尾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一,所以也有著廣大的知名度,剛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它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手養鳥可愛親人,非常受歡迎,是很普遍的寵物,照顧上不麻煩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但水果與蔬菜也應該時常供應,習慣於種子飼料的雞尾鸚鵡初期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調整其飲食習慣。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它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它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30×30釐米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虎皮鸚鵡別名嬌鳳鳥、彩鳳鳥,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會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綠色,加上黑色的紋路,而一般所稱的「大頭」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English Budgerigar),體型比原生種大,頭部與胸部較大,前額較突出,胸前的斑點較圓,羽色較鮮明,比較不活潑,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而其它如原生種大小的變種虎皮鸚鵡(小鸚哥)則稱為美國種虎皮鸚鵡(American Budgerigar)價格則比英國種便宜許多,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由於羽色變化多,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它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

  虎皮鸚鵡體長18~25釐米,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溼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平時相當活潑好動,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平常成群活動,約由20隻至數百隻,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雖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北部約在冬天,南部在夏天與春天,有集體築巢的習慣,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小區,可能有共享巢穴的行為,一次產4~8顆蛋,孵化期約18天。
  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適應能力良好,但對過於潮溼、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必須多花心血照顧,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需長期的經驗與研究;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效果會好很多。
  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也可群養繁殖,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鸚鵡6個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它們繁殖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產的種類,平均窩卵數約6顆,有時更多,孵化期需18天,約4周後羽毛長成,5~6周時即會斷奶。


鮮紅胸鸚鵡別名光輝鸚鵡,在野外的澳洲草原鸚鵡中,鮮紅胸鸚鵡屬於數量稀少的種類,然而籠養的數量也很少,澳洲人工飼養的數量約只有1萬隻,野外的數量更是只介於5千隻至1萬隻上下;它們是相當溫馴的草原鸚鵡,不太怕人,常可接近觀察或餵食,母鳥的羽色較暗,公鳥胸前有鮮紅色的羽毛,母鳥則無,幼鳥約於在4個月大時羽毛的顏色就很接近成鳥,但須2年才能有成鳥般鮮豔亮麗的羽色,有多種顏色的變種。

  鮮紅胸鸚鵡體長20釐米,分布面積廣大,棲息在澳洲中南部,範圍東從昆士蘭的西南部、新南威爾斯西部、維多利亞西北部經北省南部與南澳大利亞,西至西澳大利亞東南部。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澳洲內陸地區,喜愛在開闊的林地及草原活動,平時多成對或10~20隻成群活動與覓食,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覓食,覓食時十分安靜,它們很少到水源區喝水,因為所需的水份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獲得,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繁殖期主要介於8月至1月間,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季節,通常好幾對會一起築巢在同一顆樹上,而彼此的巢穴距離都很相近,它們偏愛築巢於尤佳利樹的樹洞中,以小樹枝、樹葉、羽毛、木屑鋪於洞穴中,一窩產3~6顆蛋,母鳥只有被公鳥餵食的時候才會離巢,孵化期約18天,30天後羽毛長成。
  籠養鳥叫聲柔和悅耳,不會吵人,剛飼養時對於寒冷與潮溼的天氣較敏感,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飼主最好能定期地為它們除蟲,與一般草原鸚鵡一樣,它們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食物的供應主要以各種混合種子與穀物為主,新鮮的青菜水果也應適量供應。 
  成對繁殖效果較佳,繁殖難度不高,整年都能繁殖,一窩通常產4~5顆蛋,孵化期約18~19天,幼鳥約4周大時羽毛長成,7~8周時即會離巢獨立活動,若將幼鳥抓出手養,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幾窩


伯克氏鸚鵡別名秋草鸚鵡,是常見且可愛的草原鸚鵡,安靜、溫和與友善的個性很適合做為家庭寵物,體型約和一般虎皮鸚鵡一樣大,容易飼養與繁殖,個性相當溫馴與和善,聲音柔細悅耳,能和平地與其它體型差距不大的鳥類共處,是入門者相當理想的選擇;別於一般草原鸚鵡,它們是唯一主要羽色非綠色的種類,而且無法與同屬的鸚鵡雜交,母鳥前額的藍色羽毛明顯較公鳥少,翅上的藍色分布較少,喉部粉紅色較少,母鳥的體型與頭部也比公鳥小,幼鳥約在8個月大時羽色會發展至成鳥一樣,已發展出許多不同顏色的美麗變種。

  伯克氏鸚鵡體長19~22釐米,分布地區從昆士蘭西南部深入新南威爾斯西部地區經澳洲中部一直到西澳大利亞的最北部及一些內陸地區。在30年代時,伯克氏鸚鵡的數量曾一度危急,但在今日是常見的鸚鵡,常可於相思樹林、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與一些河邊的林地中發現它們的蹤跡,通常都是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但在長期乾旱時會有大群甚至上千隻聚集在水源地的情形,一般都在晨昏時刻覓食,主要在地上找尋各類草類種子與嫩芽為食,在天亮前與日落後才會到水源區喝水,日落後會開始顯得比較活躍;繁殖季節大約在8月至12月間,喜愛築巢在1至3公尺高的樹洞內,雄鳥求偶時會貼近母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母鳥一窩產4至6顆蛋,幼鳥約18天後孵化,母鳥育雛期間一天只會離開巢穴一次讓公鳥餵食,幼鳥約4周後羽毛長成。
  伯克氏鸚鵡是容易照料的鸚鵡,很快即能適應周遭環境與天氣,而且適應之後會相當強壯,但仍需防範太冷與過度潮溼的氣候變化,它們喜歡飛行,最好能飼養在大的籠子內或是鳥舍中,由於生性溫和友善,可以與其它體型相當不具攻擊性的種類一起飼養於較大的籠舍裡面,籠養鳥安靜,沒什麼破壞力,傍晚時會顯的較活潑一點 ,由於它們喜歡待在地面上所以定期的除蟲措施會對其健康較有幫助。  
  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所以也常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它種類的幼雛,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它們相當多產,剛剛撫育完一窩幼鳥後很快會開始準備下一胎,所以須小心觀察有無難產的現象,繁殖期間可多提供一些蛋類食物、蔬果與一些穀類食物,可使用規格20 ×20×30~35釐米的巢箱,母鳥一次約生下3~6顆蛋,孵化期18天,幼鳥約在4周後羽毛長成離巢,但仍會被公鳥繼續餵食兩個星期。


雙眼無花果鸚鵡是十分可愛迷人的小型鸚鵡,價位較其它的無花果鸚鵡便宜,數量並不多,其繁殖與飼養較其它小型鸚鵡困難,成功飼養無花果鸚鵡的關鍵在於食物的供給,這類鸚鵡常因為缺少維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鸚鵡般愛玩及馴服,購買前除了須先確定為人工繁殖鳥以防止野生鳥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約有7種亞種。

  雙眼無花果鸚鵡體長約13~16釐米,分布於印尼的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及其周圍的小島,澳洲東北部也有其族群。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尤加利樹林等地,在澳洲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佔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在棲息的樹木上會聚集200隻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 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覓食時也會與其它的無花果鸚鵡、玫瑰鸚鵡、吸蜜鸚鵡群集在一起,在紐幾內亞繁殖期約在3月,澳洲則在8~11月,主要由母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有2顆蛋,母鳥在2天內會下完,18天左右後孵化,母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星期,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源自澳洲的亞種柯森氏雙眼無花果鸚鵡由於棲息地遭嚴重破壞,已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一級保育類鸚鵡。
  雙眼無花果鸚鵡在國際上的鸚鵡養殖中數量非常稀少,飼養照顧不易以及幼鳥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剛引進飼養時十分敏感,常常因壓力、緊迫與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鳥,籠養的雙眼無花果鸚鵡很安靜,啃咬力雖不強但最好提供樹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過度生長,它們對於低溫也很敏感,一般溫度最好不低於15度,巢內有幼鳥時不要低於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飼養小型鸚鵡般只提供種子穀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蟲、維他命補充劑等食物也都應適量供應,也可以把進口吸蜜鸚鵡粉狀飼料當為主食之一;公鳥面部顏色為鮮紅色,母鳥則是淺黃色,但幼鳥時期羽色皆像母鳥一樣,公鳥在14個月大時面部羽色才會完全呈現如成鳥般的紅色。
  大型的無花果鸚鵡(如愛德華、薩瓦多利氏、岱斯馬瑞斯特氏無花果鸚鵡)均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繁殖,雙眼無花果鸚鵡的繁殖並非很容易,而且幼鳥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過幾天,而且這種情形常一再地發生,如果遇到這個問題,在幼鳥孵出後將日常提供的食物改為軟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會有改善,成對分開繁殖,將巢箱安裝於暗處,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1天,親鳥對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時常打擾它們,羽毛長成約35天,幼鳥一般約40天左右會離巢,公鳥對幼鳥有時有攻擊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鳥。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較大型的無花果鸚鵡,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別,公鳥的胸部及腹部為紅色,母鳥為藍紫色,幼鳥羽色與母鳥類似,籠養的數量並不多,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全世界總數量應超過10萬隻,與其它無花果鸚鵡一樣,飼養上較困難,除定量蔬果外應餵食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若飼養不當,常發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體長18釐米,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與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區。主要棲息於潮溼的低地森林內,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與人類居住地也有它們的蹤跡,活動範圍通常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且吵雜,在有果實的樹上有時會大批聚集400隻左右,行動快速敏捷,經常倒掛在樹枝間取食,主要食物是無花果、花蜜、昆蟲、水果等,常和雙眼無花果鸚鵡集群活動,繁殖期約在1至5月間。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活潑的鸚鵡,但剛飼養時會緊張與害羞,適應期間十分敏感,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與不輕易改變環境,較無法忍受寒冷的天氣,溫度不宜低於22度,切勿於溫差過大或寒流時引進飼養,死亡與生病率會很高,保持環境衛生與提供營養充足的多樣性食物很重要,維他命K的攝取尤為必要,各類蔬菜水果、花蜜、種子、穀物等食物,而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是很好的選擇,也會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維他命的供應會使得它們較健康,因為愛德華無花果鸚鵡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鳥更是非常容易發生此種情形,照顧上需多費心思。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的繁殖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但有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幼鳥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後不久即死亡,或是親鳥不餵食雛鳥,成對繁殖比較理想,對於巢箱的檢查敏感,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產2顆蛋,幼鳥19天後孵化,羽毛長成約需2個月。


藍冠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國際間很不普遍,體型小,公母無明顯外觀上差異,亦無相近的亞種,只生存於一些小海島上,野外數量有逐年下降的隱憂。 

  藍冠吸蜜鸚鵡體長19釐米,分布於南太平洋的斐濟諸島上,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鳥類,但近年可能因為鼠類的掠食而數量下滑;主要棲息在林地、棕櫚椰林、海岸區、山區、農耕區等有花樹的地區,有遷徙的習性,經常會飛行往返各小島間,有群居性,通常3至6隻或一小群約12隻左右聚集活動,但繁殖期時多成對在一起,動作迅速敏捷且活躍,聲音尖銳,主要以花蜜、花粉與像芒果這種軟性水果為食;約於每年的6~8月開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幹以及棕櫚樹洞為巢,一次約產1~2顆卵。
  藍冠吸蜜鸚鵡非常小巧可愛,是少見的珍稀種類,人工飼養的數量很少,籠養鳥不太會吵,喜愛衝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進飼養,對於環境衛生要求高,飼主應多加注意衛生以免發生疾病感染,剛飼養時較為敏感,對於溫度、環境、食物需適應一段時間才會較穩定。
  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可以群養繁殖,但成對繁殖的效果較好,繁殖期間可補充一些動物性蛋白質,繁殖期間的過度人為幹擾可能會導致幼鳥遭親鳥殺死情形,不要時常開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擾,一次約產2顆蛋,約於23天左右時孵化,幼鳥羽毛長成約7~8周。


太平洋鸚鵡是常見的南美洲小鸚鵡,從小養起可成為有趣的寵物,它們體型雖小,但是膽子卻很大,不怕任何人與事物,有些公鳥只讓主人觸摸接觸,排拒陌生人,母鳥則較易和他人親近,最好自幼就做好互動,雖然大部分的太平洋鸚鵡是很可愛的寵物,但有一些容易起忌妒心,性情不穩定或繁殖期具攻擊性等行為,市面上也有多種不同顏色的變種。

  太平洋鸚鵡體長13釐米,分布地區從厄瓜多西部至秘魯西北部境內安地斯山脈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築巢於樹洞裡,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顆,有時一次連續撫養兩窩。
  太平洋鸚鵡是安靜的鸚鵡,剛買的鳥兒較害羞,但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不宜在溫差過大或寒冬中引進飼養,它們和愛情鳥等小型鸚鵡比起來脆弱一些,對其它的小鸚鵡有侵略性,如一直關在小籠子中易變得肥胖,喜歡洗澡。 
  繁殖難度不高,建議成對分開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一窩產4~6顆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長成需4~5星期,幼鳥約於10個月後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它們2歲時再讓它們繁殖會比較理想。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鳥友之家」(niaoyouzhijia)


廣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QQ:188011978

投稿請直接發郵件至188011978@qq.com



相關焦點

  • 國內三類合法鸚鵡品種介紹
    目前國內可以合法飼養的鸚鵡品種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虎皮鸚鵡、玄鳳鸚鵡(又稱雞尾鸚鵡)、牡丹鸚鵡(面類牡丹)。1、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又名嬌鳳,屬於小型攀禽類品種,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虎皮鸚鵡喜食帶殼的飼料,平時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餵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 新手養鳥,如何選擇小型鸚鵡?
    家庭飼養觀賞鳥,鸚鵡是不錯的選擇,鸚鵡聰明伶俐,互動性強,學舌能力強,長相可愛,深受觀賞鳥飼養著的喜愛。當然鸚鵡也不是隨便都能養的,選擇何時的品種飼養很重要,鸚鵡可以分為大型鸚鵡和小型鸚鵡。大型鸚鵡例如金剛鸚鵡.鳳頭鸚鵡.灰鸚鵡等,飼養這些鸚鵡需要有足夠大的空間和充足的精力以及金錢。並且需要辦理飼養的相關法律手續才能合法飼養,這些要求大多普通家庭比較難做到。
  • 牡丹鸚鵡的品種真多,常見牡丹鸚鵡品種介紹,以及網購鸚鵡價格表
    由於疫情的影響,鸚鵡價格相當於去年同期來說,有小幅度下跌,每一個店鋪價格都不同,基本上一個品種相差幾十塊錢,鸚鵡本身也就100多,有些品種買一對就相差一百塊,這錢買雪糕他不香嗎?那麼我就把常見品種的鸚鵡價格和大家說一說,歡迎評論區補充完整。
  • 4種小型鳳頭鸚鵡,最後一種鸚鵡售價僅百元,人人都能買得起!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香港可以肆無忌憚養鸚鵡!國內是不是應該學習,放開個人養鸚鵡?,今天繼續之前鸚鵡園裡有哪些品種的鸚鵡介紹,鸚鵡園中鸚鵡品種還是比較多的,介紹過的鸚鵡品種就不再介紹了,下面帶大家看看動物園裡面的小型葵花鸚鵡和金剛鸚鵡吧!
  • 常見的鸚鵡品種有哪些?
    鸚鵡是一種常見的寵物鳥類,因為會學人說話,所以很受人歡迎,但是鸚鵡有很多品種,不少人分不清楚。那麼,常見的鸚鵡品種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鳥中二哈——鸚鵡常見品種介紹
    這個鸚鵡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鳥類,大家腦海中對鸚鵡的第一印象肯定是講話,然而是所有的鸚鵡都會講我們的話嗎?今天就讓小編我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們常見的一些鸚鵡啦。虎皮鸚鵡這種鸚鵡是目前大街上最經常看到的一種鸚鵡了,因為虎皮鸚鵡的原產地是在澳洲,在澳洲是一種有害的鳥類,因為他們偷吃農民的稻穀,而且虎皮鸚鵡的種群數量非常的龐大,具有非常非常多的顏色,可以說是五顏六色了,非常的漂亮,所以也被我們人類大量的飼養和販賣。
  • 最常見錐尾鸚鵡品種介紹及圖片 教你如何分辨鸚鵡高中低趴!收藏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文章介紹軟食種類、穀類、蔬果、以及軟食製作方法今天繼續回答上期粉絲留言問題,關於小太陽,金太陽,和尚等等,怎麼看顏色好壞,怎麼區分趴度!今天和大家主要介紹錐尾鸚鵡,以及趴度相關回答。
  • 金剛葵花鸚鵡不僅僅全是大型,其中迷你金剛小葵花,還有很多品種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常見8種中大型鸚鵡圖鑑:第1種說話能力非常強,第4種能歌善舞,我這一期單獨拿出來給大家介紹品種,就金剛葵花這兩大類,其中有不少體型小一些品種的鸚鵡,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中小型金剛葵花鸚鵡有哪些?
  • 想養鸚鵡不知道養什麼品種好?十年養鳥人推薦,玄鳳鸚鵡真不錯!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和大家聊了聊鸚鵡生病身體發出的跡象,今天給介紹玄鳳鸚鵡,之前介紹的鸚鵡很多鳥友說不能飼養,違法的要牢底坐穿,大型鸚鵡個人是可以飼養的,前提是在林業局取得相關資質,行政許可才能飼養。想要辦證的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有詳細的流程。
  • 虎皮鸚鵡品種
    先來介紹有些常見的品種 吧 一原始種 原始種包括三色系,藍 ,綠,灰。 具體是原始藍,原始綠,橄欖綠。
  • 最齊全的玄鳳鸚鵡品種介紹及圖片 看了就認識所有的玄鳳鸚鵡了
    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一個用心養鸚鵡的作者。本期文章和大家談一談個玄鳳鸚鵡飼養的那些事,養過鸚鵡的都會有以下經歷,虎皮鸚鵡體型小易飼養,牡丹鸚鵡體型小叫聲大,而很多朋友想養大一點的鸚鵡,又辦不了證,那麼推薦玄鳳鸚鵡,手養玄鳳安靜、乖巧、可放飛、可說話、會吹口哨,最適合剛剛接觸鸚鵡新手飼養。
  • 國內罕見鸚鵡品種,P屬暗色鸚鵡你見過嗎?認識的當之無愧老司機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和介紹了2014年的天津花鳥市場,今天繼續帶大家看看以前花鳥市場鸚鵡品種,2014年在寧波天勝花鳥市場拍的照片,當時鳥友也沒問多少錢,一開始他還以為是提姆娜灰鸚鵡,那麼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介紹這是什麼鸚鵡。
  • 鸚鵡品種總體概述
    1.基本介紹鸚鵡,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分為鸚鵡科 (Psittacidae)與鳳頭鸚鵡科 (Cacatuidae)兩科,種類非常繁多,共計82屬358種,是屬種數量最多的鳥類。2.外形特徵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堅果。鸚鵡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是羽色最為鮮豔的素食性鳥類之一。所有鸚鵡品種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和巴西。
  • 鸚鵡是什麼科目的鳥類?多數分布在哪裡?有哪些品種?
    鸚鵡體型由品種的不同存在巨大的差異,鸚鵡中體型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其體型只有十二釐米,而最大的鸚鵡則可以達到一百釐米,它就是紫藍金剛鸚鵡。小型鸚鵡有六種,其體型都在十釐米前後,此六種只在紐幾內亞附近及周邊島嶼有發現。
  • 5種可愛的家養鸚鵡品種,「話嘮」的和尚鸚鵡,你值得擁有
    5種可愛的家養鸚鵡品種,「話嘮」的和尚鸚鵡,你值得擁有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看盡科技知識,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呆萌的寵物了!經歷了貓狗大熱之後,寵物鳥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養鳥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會像養狗一樣有異味,平時飼養起來也很方便。
  • 金黃色羽毛的5種鸚鵡,你能說出哪幾種?(中小型鸚鵡篇)
    一篇文章告訴你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鸚鵡中有哪些品種的羽毛是金黃色的,剛開始接觸鸚鵡的新手,喜歡綠色、藍色、白色、黃色之類的,慢慢的接觸懂得多了,喜歡一些稀有的顏色,比如紫色、粉色,比較少見的顏色,那麼什麼鸚鵡品種的羽毛是金黃色的呢?其實基本上國內常見飼養品種都有黃色、白色羽毛的鸚鵡,因為大多數鸚鵡有黃化、白化這樣的變異。
  • 牡丹鸚鵡品種區分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中國目前最常見的品種,多為費氏牡丹、桃臉牡丹、面罩牡丹三種,分為兩大類產生的品系來培育劃分,統籌分為「頭類」和「面類」。費氏牡丹、面罩牡丹劃分為「頭類牡丹」;桃臉牡丹劃分為「面類牡丹」。
  • 2015年線下鳥友聚會,鸚鵡品種真不少,金剛、葵花、灰機 09-22 14...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98年北京牡丹鸚鵡的價格,今天帶大家看看2015年國內飼養寵物鸚鵡鳥友聚會時拍的珍惜照片,能湊齊這麼多品種的鸚鵡實屬難得,畢竟鳥友交流分享的聚會很難得,我估計以後看鸚鵡只能去動物園了,廢話不多說,帶大家看看都有什麼品種吧。
  • 金黃色羽毛的5種鸚鵡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和大家聊了新型冠狀病毒來了,家裡還能鸚鵡飼養嗎?,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鸚鵡中有哪些品種的羽毛是金黃色的,剛開始接觸鸚鵡的新手,喜歡綠色、藍色、白色、黃色之類的,慢慢的接觸懂得多了,喜歡一些稀有的顏色,比如紫色、粉色,比較少見的顏色,那麼什麼鸚鵡品種的羽毛是金黃色的呢?
  • 新手養鸚鵡要怎麼選品種?是養虎皮鸚鵡好呢?還是牡丹鸚鵡好?
    鸚鵡是目前在花鳥市場上很受大家歡迎的寵物,如果在家中養上一兩隻鸚鵡的話,不僅能夠給家中帶來一些熱鬧,而且還能夠提升自己的生活樂趣呢。我們知道,鸚鵡的種類是有很多種的,而現在在花鳥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鸚鵡主要是有這兩種,一種是虎皮鸚鵡,還有一種是牡丹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