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人腦聯機」持續獲得關注,對於人與機器的想像空間被進一步拓展。事實上,關於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微妙情緒,並不是科技飛速發展當下才火熱的話題,除了電影,古今中外的小說家早已暢想過各種「人機戀」……
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希臘,就已然誕生了類似「人機戀」的故事——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非常擅長雕塑。他尋覓很久都沒有找到心儀的妻子,化鬱悶為創作,皮格馬利翁根據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精心雕琢出一尊大理石像,在此過程中,他對著日漸成型的雕塑,竟心生愛慕,還給雕像取名伽拉忒亞。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也成為很多藝術創作的題材
愛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馬利翁,整日陪伴在雕像旁茶飯不思。如此這般感動了愛神阿佛洛忒提,於是賦予雕像生命,嫁給皮格馬利翁。
奧維德《變形記》中文版
後來這個故事被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寫入《變形記》,一直流傳至今。雖然伽拉忒亞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機器人,但「被塑造-被賦予生命-與人類產生愛戀」這一模式已初露端倪。
《匹諾曹》中文版
此後,和其相似的命題還演繹出其他故事,《匹諾曹》和《科學怪人》都有著類似的影子,後者呈現出更為接近現代意義的「機器人」。
《科學怪人》中文版
將背景拉到東方語境,相似的想像也存在於中國古代——《列子·湯問篇》記載,西周時,有個叫偃師的工匠造出一個機器人,看上去就和普通人一樣逼真,偃師將之獻給周穆王,並表示機器人會隨著指令而起舞。
源自《列子·湯問篇》的「機器人」傳說
周穆王和侍妾們圍近觀看,結果機器人美目盼兮向侍妾拋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殺偃師,偃師趕緊拆了機器人向王展示其只是一個「人造人」,並表示:技藝再好,人心難造。
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文版
20世紀60年代,科技的告訴發展似乎讓「人機戀」有了更廣闊的邊界,菲利普·迪克寫出了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講述賞金獵人追殺仿生人的故事。
電影《銀翼殺手》塑造了完美的仿生人
故事聽起來陌生而小眾,直到十幾年後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將之改編成裡程碑式的電影《銀翼殺手》方才名噪天下——
電影《銀翼殺手》劇照
殺手德卡與複製人瑞秋在大雨滂沱的未來城市中兩兩相對,賞金獵人感知到複製人悄然產生的自我意識與情感。
電影《銀翼殺手》,追殺仿生人的人類殺手最終愛上了「獵物」
時間到了2020年,始終痴迷於傳播、AI、智慧機器人的伊恩•麥克尤恩交出了最新一部小說《我這樣的機器》。
伊恩•麥克尤恩
小說發生於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國倫敦,彼時人工智慧研究已遠遠超過了當前水平,「人工智慧之父」圖靈也沒有自殺。
現實中,圖靈因為性向而被迫害
與此同時,32歲的倫敦人查理和女友米蘭達共同塑造設置了新型人形機器人「亞當」。「亞當」擁有以假亂真的智能和外觀,能夠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動作和表情變化。亞當進入他們的生活,一開始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但漸漸的,查理對於「亞當愛米蘭達」這個設置有了微妙的妒意,事情也慢慢開始失控……
麥克尤恩的最新小說《我這樣的機器》中文版
在馬斯克「人腦聯機」不斷取得進展這樣的時刻,《我這樣的機器人》再一次將「人機戀」放置在大眾視野下。大數據、算法已然成為流行詞、人們早就熟悉了抖音、tiktok的生活中,人機戀的爭議性隨著技術發展的可能性而更為凸顯。
Q&A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小白×上海紐約大學教授、亞馬遜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崢,探討關於「愛上機器人」的那些可能:
Q:未來人類最可能愛上的機器人從技術手段上而言大約會如何實現?
張崢:有兩個相關的技術,其實是在平行地發展。一個是智能助手,一個比手機還小的私人的助理;還有一個可能公眾不太談論的智能充氣娃娃。這兩個領域分開發展,但某一天可能很快就到來——兩個領域合在一起。
Q:隨之會遇到什麼問題?
張崢:(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會陷入某些倫理困境。
小白:機器人肯定超過你的腦袋,它的學習比你強。因為它的非常大的計算能力,所以它有更大的倫理目標、價值觀,所以它最後做出來的事情跟他們兩個人的意願都是不一樣的。
Q:這是麥克尤恩第一次涉及科幻領域,但卻把背景放在1982年,從小說家的角度解讀,他為什麼會這麼寫?
小白:科幻小說把一個技術嵌入到過去歷史上的某一個時代,其實是非常熟悉的。他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有點接近於技術決定論的,如果這個技術在那個時代出現,比如說我們很熟悉的蒸汽朋克,如果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果這個技術到那個時代,我們人類會往哪裡走?這樣的方式我們也會看到,他其實是利用了這樣的方式。
Q:有評價認為,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
張崢:這還不是他個人的自傳,是群體的自傳,科技和人類之間的衝撞,對未來的交織、憧憬都含在裡面。我不把它看作是虛構類的自傳,而是群體性的。
編輯: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