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壯烈的變遷讓人心生讚嘆,也使人產生敬畏。敬畏讓人保持對世界的謙卑,也讓人醍醐灌頂般感到自己的渺小。
生活中的不如意,孩子的輔導班,工作上的挫敗,愛別離和求不得。個人得失不過都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塵埃,生命的出現本身就已經值得歌頌了。(文末有力度超大的粉絲福利,千萬不要錯過哦!)
作者:蠍子號。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我一度很愛看BBC的自然科學紀錄片,從《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到《大貓》。據說看紀錄片有助於減壓,中年少女的壓力無處不在:孩子、家庭、父母、自我……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段時間,BBC新推出的紀錄片《行星》的普通話配音版上線了。中秋期間我陪著兒子一口氣看完。讓我有點意外的是,比起熱鬧的動物世界,宇宙天體的故事更符合小男孩的胃口。
而對我來說,最近給我更多教育思考的,最能緩解我壓力的,不是《他鄉的童年》不是《零零後》,恰恰是這部《行星》。
豆瓣9.6分,看過的都說好
《行星》的主角是我們太陽系的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內容按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以及行星的特質劃分成了5集,每集50分鐘,尋找生命證據的主線貫穿其中。我找不到詞彙形容畫面,就隨手截了幾張圖。(文末有預告片)
《行星》挑出了最有戲劇衝突的部分,希望觀眾能夠感同身受 | BBC
紀錄片通過追溯太陽系變遷歷史、聚焦八大行星上發生的地質更迭、大氣得失、軌道遷移等動蕩,講述了太陽系行星恢弘壯麗的史詩。
人類堅持不懈的星際探索是行星的故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每一個顛覆性發現背後,都是人類千百年來仰望星空,冒險得到的饋贈。
探尋地外生命,
才知地球的出現是多麼偶然
不懈尋找宇宙中的生命,是人類對孤獨抵抗的本能。我們曾相信宇宙之大,一定在某個角落有我們的兄弟。遺憾的是,對宇宙了解越多,越發現地球的出現是那麼多偶然和巧合的疊加。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顆「類地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有的巖石行星。構成這四顆行星的所有物質都是類似的,探測器回收的數據證明,它們甚至都曾有過酷似地球的氣候條件。
水星
太陽系誕生之初,類地行星的胚胎大多形成於火星軌道附近,那兒不遠也不近,最適宜生命的孕育,水星的誕生地就介於火星和地球之間。但意外發生了,可能與某個大型天體碰撞後,水星被推向了太陽,成為目前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
碰撞還摧毀了水星的地幔與地殼,水星的內核佔到星體的85%,它成了一顆近乎「全裸」的行星。白天氣溫高達430度,晚上只有零下170度。
金星
水星的碎片一部分孕育了最初的金星。直到1950年,人們都認為金星上有河流、叢林和海洋。以至於第一次發射探測器都做好了水上登陸的準備。但讓人失望的是,這是一顆比水星更荒蕪的世界。
由於體積過小,金星的引力不足以保持大氣層,失控的溫室效應讓金星變成了一個「高壓鍋」,70年代前蘇聯發射的探測器好不容易飛到了金星,著陸後127分鐘就完全融化。
火星
各種證據表明,火星曾是一顆布滿河流湖泊的水世界,同一時期的地球卻是一顆滿是有害氣體和酸性海洋的混亂世界。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現在火星的消亡、地球的繁榮?
科學家推測,可能與「晚期重大撞擊事件」有關,火星被撞擊到元氣大傷,地球卻因為有月球的庇護逃過一劫。也有可能與火星的體積太小,火星內核冷卻,無法提供保護大氣層的磁場有關。
火星「發動機」在十幾億年前就停止工作,逐漸死去。而同時期的地球竟然出現了原始藻類,藻類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增加,最終成為一個生氣勃勃的世界。
我問兒子:一個星球要適宜生命居住,需要有哪些條件。他說:不能太冷,不能太熱,夠引力,有大氣,還要有水。
陽光、空氣和水。因為我們有,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應該有。但太陽系的歷史卻告訴我們:我們視為平常的每一天,是46億年偶然和巧合的疊加,是變化中每個環節不刻意精密計算的奇蹟。
即便一切條件都滿足,從有簡單生命、到恐龍,再到人類,還要經歷漫長,以億年為單位計算的時間。時間和空間,缺一不可。地球和人類的存在具有非凡的偶然性,這讓我們每一個個體都顯得極其珍貴。
李商隱有一句詩:「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宇宙壯烈的變遷讓人心生讚嘆,也使人產生敬畏。敬畏讓人保持對世界的謙卑,也讓人醍醐灌頂般感到自己的渺小。
生活中的不如意,孩子的輔導班,工作上某次挫敗,愛別離和求不得。個人得失不過都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塵埃,生命的出現本身就已經值得歌頌了。
「星空下的人類真的好渺小,渺小到我不再畏懼愁苦和死亡。」
人類探索對宇宙的超時空的耐心,
使人肅然起敬
假設宇宙的歷史是一場90分鐘的球賽,人類只上場了0.25秒,恐龍在25秒時退出了比賽。人類要以不足毫秒的籌碼去吃透大體量的宇宙,如同蚍蜉撼大樹。
的確,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範圍內,人類很難預測星星與星星之間的距離。這句話還有個激動人心的下半句:可是我們依舊要去探索。
《行星》每一集最後5分鐘,會介紹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卡西尼號」探測器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探測器之一,在宇宙中孤獨飛行了6年8個月17天抵達土星,進入土星軌道後又連續工作了13年。
但製造一臺能在太陽系中工作13年的探測器,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當提議要製造這樣一臺探測器時,專家們都說:「完全不可能,太不現實了。」
至少有上萬人參與了「卡西尼號」的項目,這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線路總長就超過了16公裡,每一根線都要檢查,工程師們花了2年半的時間才把它組裝起來。
經歷漫長飛行,當卡西尼號傳回第一張土星高清圖像時,所有人都激動不已。一個瘋狂的想法變成了現實,所有的動機不過源於仰望星空的好奇:我想看一眼這顆美麗的星球。
涉及宇宙宏大問題的探索需要無與倫比的遠見和耐心。可問題是當今的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了,所有的事情最好都是速成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人人都只爭朝夕般急躁,我們正在漸漸失去感知時間的能力。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喬治·穆瑟爾認為,正是技術的進步讓人類失去了感知漫長時間的能力。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我們的所有需求都會越來越快的得到滿足,於是我們就越來越局限於眼前的苟且,不屑或者無暇去考慮長遠的未來。
如果願意去感知漫長的時間,當下的陣痛就會被稀釋,當下的愁苦就不會那麼劇烈。重要的是你要在當下就理解到這一點,而這,都是宇宙教會我的。
未完待續的故事,
下一個發現或許就是拐點
在進行宇宙探索時,科學家們很難預測自己會發現什麼。一邊在徹底推翻,一邊又在建立新的認知,驚喜無處不在 ,強大的宇宙永遠不會讓它的子民失望。
「卡西尼號」在進行土星探測時,最初的任務是想近距離觀測美麗的土星環,過程中卻有意外收穫。當「卡西尼號」接近土衛二時,發現土衛二在向土星環噴射由水蒸氣和冰組成的雨流,經過分析,發現居然是海水冰晶。
由此可以推斷,土衛二的地下存在著液態海洋。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在噴射雨流中還發現了複雜的有機物、矽顆粒,而這些物質跟地球生長邊界的熱泉噴口噴出的物質極為相似,地球的熱泉噴口正是孕育生命的搖籃!
「卡西尼號」在13年的宇宙航行中搜集了大量的數據,僅僅只被解讀了很少的一部分。雖然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但在未來的30年、40年,通過解讀這些數據,勢必會有更多新發現。
「我不知道會發現什麼。」旁白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探索宇宙的魅力所在就是它的未知,如同我們變化莫測的人生。
點擊可觀看紀錄片《行星》預告
宇宙給你的啟發,當然不僅僅讓你「釋懷」或「算了」,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去獲得力量。而這幾乎是整個銀河系的共識,迷人的永遠是那些充滿力量的、無所畏懼的,生動的,旺盛不息的生命力。從渺小到原子的聚集,到宏大的行星碰撞,只要宇宙還在變化,未來就充滿了可能。
聽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時候,抬頭看看星空,星星會告訴你怎麼做。這也是我最希望孩子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