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浙江省衢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是浙江省的西南部門戶和錢塘江源頭之一。主要景點有江郎山景區、清漾景區、廿八都古鎮、浮蓋堆石洞群、和睦彩陶文化村、仙霞嶺景區、戴笠秘宅、石鼓峽谷、月亮湖景區、市區景觀等。江山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白鵝之鄉」、「中國白菇之鄉」、「中國蜜蜂之鄉」、「中國水泥之鄉」、「中國木門之都」、「江南毛氏發祥地」、「毛澤東祖居地」、首個「中國村歌之鄉」、「中國幸福鄉村」。
01江郎山
江郎山,古稱:玉郎山、金純山;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門鎮境內。2010年8月作為「中國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江郎山景區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5A級景區,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須女湖(青龍湖 曾用名)和仙居寺等部分組成,面積11.86平方公裡,景源類型以自然景觀為主,同時也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主要景點為:倒影湖、會仙巖、霞客亭、天然國畫、一線天、天橋、虎跑泉、鐵索橋、偉人峰、江郎書院、神筆峰、丹霞赤壁、天梯、鐘鼓洞、煙霞亭、仙居劍瀑、須女湖、十八曲等。問天亭在郎峰頂,在那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群山,仿佛置身於雲霧之中,美極了。
江郎山
為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海拔824米。三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分別稱郎峰,亞峰,靈峰。石峰高369米,狀如天柱,摩天插雲。三峰之間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內巖壁如削,高312米,長298米,寬僅3米餘。
仙霞關是「浙江諸山之祖」,仙霞嶺海拔1413米,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素稱「東南鎖鑰,八閩咽喉」,含仙霞古道、古關隘、沖天苑、戴笠故居以及嶺南的省級文化名鎮廿八都、浮蓋山等主要景點53處。 這裡是與劍門關 、函谷關、雁門關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關口。仙霞古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一路林木森森、篁竹蔽天,古道石級縫中冒出青草,有濃濃的蒼涼感,從江山市的仙霞關至楓嶺關,道道險關扼守著這條從唐朝到近代浙、閩間的商旅要道。
楓嶺又名大竿嶺。在江山市須江鎮西南約50公裡,浙、閩兩省界上。古時多塘楓,故名。屬仙霞嶺南支。主峰尖峰山,海拔1240米。山勢險要,有「東方劍閣」之稱。清設楓嶺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務戴笠的故居,由戴笠親手設計督建。戴笠故居為國民黨軍統頭目戴笠於1943年親自審定設計圖紙,其弟戴春榜督造的。戴笠故居位於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離福建省的浦城縣不過幾十公裡。在保安鎮小街中段,有所江南常見的白牆灰瓦、紅柱泥地的普通民宅,這就是戴笠故居。假如沒有整修後設立的標誌,和當地人的指點,其與眾多民居相似、普通而又簡樸的外觀,實在讓人難以同權勢赫赫的戴笠聯繫在一起。戴笠故居裡機關重重,可藏暗器,設伏兵,也便於逃命,其最有名的就是逃亡秘道。
涵香書院。清乾隆二年(1737)知縣宋雲會建於縣學西。有講堂3楹,書室8間。二十八年知縣雷士全見求學者甚眾,於院西側擴建,前為大門,中為講堂,左為山亭,右為岸舫,後為講堂,前後左右肄業書室共32間,四周樹木成蔭,繞以迴廊。改名「文溪」。二十八年知縣李玉典、教諭蔡炳勳、訓導宋文鑑重建,於講堂、講舍 外,兩廊添設考棚,兼作課士這所。鹹豐九年(1859)因衢州府校士館毀,邑人集資增建房屋30餘間,暫作試館,補行戊午科試。同治七年(1868)遇風雨,多有毀損。次年知縣王景彝重修。
「雙塔」分別是百祜塔和凝秀塔。江東為百祜塔,高24米,始建年代不詳,明隆慶元年(1565年)重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江西為凝秀塔,系9級六邊形樓閣式空心磚塔,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建。有關雙塔,流傳著英俊少年百祜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凝秀的動人故事。雙塔成為江城一勝景,也成了堅貞不渝愛情的象徵。
02廿八都古鎮
廿八都古鎮位於浙江省衢州市仙霞嶺高山深谷之中,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間開闢了這條仙霞古道,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鎮上有9種方言和130餘種姓氏。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廿八都古鎮地勢險要。四方關隘拱列,東有安民關,南有楓嶺關,西有六石關,北有仙霞關,易守難攻。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鎮上有9種方言和130餘種姓氏。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民居依山傍水,緣溪而建。青山綠水間,黛瓦青牆、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與周莊、同裡、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
鎮區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屬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古樸濃鬱的民俗風情,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古樸淡雅的廿八都鎮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顯得異樣奪目。眾多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知名人士都到過廿八都,對這裡的古建築讚不絕口,認為極具歷史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被浙閩邊界的仙霞嶺阻擋,於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間開闢了這條仙霞古道,使旁邊的小鎮有了歷史記載。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
中華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在中國地域中,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姓氏。張家村,李家莊,王家屯。但始於唐代,繁盛於明清的小小古鎮廿八都,總共一萬人口,卻有142個姓氏,13種方言。
鎮內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北為潯裡街,南為楓溪街。整個古鎮由此呈走廊型不規則的團塊結構 。古鎮在清同治年間處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
古鎮的建築群,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其色調恢雅古樸,木雕工藝精湛,平面布局巧妙,寺廟彩繪傳神,盡顯19世紀集鎮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
精美的雕刻藝術猶如凝固的音樂。這樣的音樂在廿八都比比皆是,如同一座民間藝術寶庫,不無喧譁地在此度過了數百個春秋。
廿八都住宅最具特色的是大站和門樓的處理。住宅內向式的空間布局,使得外部都是高大的牆面,在村落景觀中住宅的個體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