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心突然發現兩部懸疑驚悚大片,名字一模一樣,時間相隔20年,兩部複製人沒有大力的宣傳,實在可惜了,他們靠著內在的力量感人,懸疑中帶著恐怖的味道!從1997到2018,《複製人》內容劇情體量大到,電影的尺度不足以妥帖順穩敘述,以至於導致各種轉折都有明顯的生硬。但整體和細節邏輯的嚴密性又足以支撐起一部科幻片的尊嚴。打打殺殺之後與妥妥是反派角色的和解也說明編劇在嘗試擺脫傳統類型片。至於最後的happyending也姑且是為在螢屏上滿足李維斯的心願吧。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複製人》(1997)本片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肯·福萊特的暢銷小說《第三個孿生子》,中外電影中,利用雙胞胎或準雙胞胎的真假莫辨製造戲劇性的作品委實不少,不說六十年代影片《哥倆好》那樣「純正」的雙胞胎故事,諸如「雙包案」、「真假孫悟空」之類,也都是對雙胞胎變相的利用。本片製作者則更是變本加厲,將雙胞胎延伸到複製人,從兩個加到八個,真也熱鬧得可以。
而準雙胞胎的「錯認」戲為電影平添了幾分情節上的生動曲折,但情節的曲折卻不是這部影片唯一的「賣點」。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廣受歡迎,其最大的「賣點」是選中了複製人的題材。熱鬧的情節加上熱門的話題對讀者的趣味可謂具有雙重的刺激性。以年代來看還不錯。最大缺點是長,三個小時大部分是流水帳,完全可以壓縮得更緊湊好看。雙胞胎的「犯罪基因」與「良民基因」原本也是個好主題,但之後就從主線消失了(除了結尾處的暗示)轉而主要表現克隆的倫理問題。淺嘗輒止較可惜只作為導火索也較冗餘。只談克隆其實有點無聊,基本就是黑孤電影版。
《複製人》2018是我喜歡的風格,看上去是懸疑,其實走療愈風,前半部各種擔心害怕,擔心是不能承受的結局,看到HE終於一塊大石頭落了地。科學成全愛和親情,對於每個人都有的失去親人的傷痛,假如克隆真能這樣實現,那也是莫大慰藉。基努裡維斯不再走型男路線,靠內在力量感人。全片也有BUG,但不妨礙劇情走向。開始覺得沒有復活愛德是個遺憾,後來細想也是威廉姆對家人的保護。
也許很多人因為小李子看了此片,仿佛是根據他的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生活他的親人離去,影片中他用克隆手段使他們復活,就是要告訴觀眾只有家人和親人是最值得你珍惜和信賴的,朋友也會出賣你,老闆會為了利益利用你,小李子在電影中情感是最真實的表達,其實演的就是他自己。可惜被總局掐掉了一段複製人復活的鏡頭。
看片名就是比較老套的題材,本以為會看點是在複製人的與眾不同,結果卻變成黑吃黑的套路結局。另外片中的機器人實在太醜,科幻效果很廉價的感覺,不管怎樣,也算是個合拍B級片,節奏還算緊湊,對倫理的拷問,果然是人類克隆技術的關鍵,故事結尾遺留的問題直接挑戰了社會底線啊。一旦捅破這一層,整個人類將進化到另一個階段。
其實這劇本的容量更適合做成黑鏡類型的一小時劇集。前半部分鬆散但細節並不馬虎,無論是演員表演還是內容展示出的倫理衝突都更飽滿。後半段雖加快了節奏,但明顯是編不下去了。其實複製大腦和克隆都是老生常談,可以隨意刪減真實存在的記憶才是本片最令人細思恐極的部分,導演輕描淡寫帶過總覺得是避重就輕。如果能把這部分展開去替代後半部分的俗套,電影應該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這電影就比較直觀展現了其中一方面的倫理問題。這個過程真的看得有點毛骨悚然,有些環節細思極恐。科學科技的發展,好多東西變得超出了正常道德的界限,感到一絲茫然,一絲恐懼。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個複製人題材的電影。規模、投入都不是問題。如果說科幻經常涉及烏託邦或反烏託邦,我很樂意熱捧這個電影為「反反烏託邦」(這個詞只是在表達我的愉悅心情)。技術擴張倫理的邊界是必然的,我支持這種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