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長」而得名,它不僅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川之一。它像一條銀色的巨龍,橫臥在中國的中部,從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發源,越過草原肥美,礦藏豐富的青藏高原,橫貫「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擺蕩於「湖廣熟,天下足」的兩湖之間,滋潤著「江淮稻糧肥」的蘇皖大地,流經「富饒甲海內」的長江三角洲
沿途匯集了700多條大小河川,浩浩蕩蕩,一瀉千裡,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幹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 300公裡,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尼羅河,列為世界第三大川。
長江水系北部以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與黃河、淮河為界;南部以南嶺、黔中高原、大庾嶺、武夷山、天目山等與珠江及浙閩水係為界,東西跨越31個經度,南北相距11個緯度,擁有180多萬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遍及16個省、市、自治區,佔全國總面積的1/5。
在遼闊的流域內,65%是高原山地,22%是丘陵,11%是平原, 2%是河流、湖泊和沼澤。全流域除上遊河段伸入青藏高原腹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其它地區都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2000毫米以上。豐富的降水,賦予長江豐沛的徑流,使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次於亞馬孫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長江流域的徑流模數,卻超過了橫跨赤道的亞馬孫河,而居於世界之冠。
長江的源頭在哪裡?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漢代以前的《禹貢》中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說法,把岷江誤認為長江的上源。漢代以後的《漢書》上,第一次提出金沙江為長江之上源。唐代的《蠻書》上,進一步提出通天河為長江上源。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在《江源考》一書中明確提出金沙江通天河為其上源。清朝的《小方壺齋輿地鈔》中,描述了江源的情況,認為喀七烏蘭木倫河(即尕爾曲)是長江的正源。直到解放前後,在一些地理教科書中,也只是籠統地說,長江與黃河同源,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長江的真正源頭究竟在哪裡?直到1976年以後,才揭開了這個謎。